[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模式也备受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民办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劳动教育为核心,提出将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全方位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改革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劳动意识观念,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8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课内容建设,系统性落实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劳动锻炼,以实现长久性、全过程的育人目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道德的重要途径,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手段,民办高校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效应
(一)培养大学生劳动观
劳动教育属于德育范畴,是德育实施的主要路径,可通过劳动法律、劳动价值观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劳动“功德”,并通过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培养,促使学生形成思政核心素养,培育生活劳动层面的“私德”。一个学生的品质德行除了可通过其言谈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行为举止与价值判断中呈现出来。劳动不只是个人品质的培育,而且也是思想课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扩大思政教育维度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可在劳动教育的作用下实现创新发展,明确思政教育方向与路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管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每个民族甚至是整个国家来说,梦想的实现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需要劳动实践去完成。劳动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要求,也是促进个人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引领。在民办高校思政实践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设计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相关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思政教育维度[2]。
二、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措施
(一)课程设置的协同:合理化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课程属于一种教育性经验,是以教育客体为基础的各种积极因素之和,也是确保教育活动可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劳动教育科学合理的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融合,就需要开设独立性劳动教育课程,针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安排与指导。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民办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重塑劳动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合到教育体系中,促使劳动教育进入教材、课堂,体现劳动教育成效。在劳动教育与思想课实践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施的协同,旨在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既不失思政教育的学科特点,又能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民办高校可以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确保课程学时和内容的充足性,继而满足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需求。劳动教育课程应涵盖劳动观念、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知识[3]。
其次,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结合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伦理和道德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最后,在设置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课程时,要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大一到大四,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劳动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二)教学方法的协同: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民办高校可以与劳动教育机构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劳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提供很多便利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课件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过程和技能;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些在线交流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5]。
(三)实践环节的协同:丰富劳动实践增强思政教育生动性
为了促使大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和技能,知行合一为关键,可在实践环节的协同中,丰富劳动实践以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动性。
1.拓展勤工助学岗
民办高校可以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劳动来锻炼自己,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这些岗位可以是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校外岗位。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这些岗位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岗,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学生在工作中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和合作,学生还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创设校园劳动日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他们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意识,民办高校可以创设校园劳动日。在这一天,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绿化等劳动活动,让学生一起清理校园内的垃圾、修剪花草、植树造林等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校园环境。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相互配合,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此外,校园劳动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并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民办高校在创设校园劳动日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确保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并安排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构建实践性基地
实践性基地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性基地的构建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首先,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性基地。例如,可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实践环境和操作技能训练;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实验研究;同时,可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借助不同类型的实践性基地满足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
其次,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性基地的管理和规范。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实践性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要注重对实践性基地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其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民办高校应该注重对实践性基地的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对实践性基地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还要注重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协同: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更是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反馈和改进。因此,建立一个综合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过程、合作精神、实践技能的提升等都是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关注学生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实践成果。其次,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他们的主动性和反思能力。最后,教学评价应该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立优秀实践成果奖、进步最快奖等奖励,同时也可以对不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以达到激励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设置的协同、教学方法的协同、实践环节的协同、教学评价的协同,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并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尉辉,杨毅,孙淼,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9):116-119.
[2]闫子琦,张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路径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3,45(4):28-32+38.
[3]王光芬.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素养培育探论[J].世纪桥,2023(6):76-78.
[4]王佳莹.“大思政课”视域下劳动精神融入高校双创教育的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科教文汇,2023(11):39-42.
[5]沈丹丹.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3):100-103.
[6]刘琼蕾.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63-65.
基金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项目名称:劳动教育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3241)
作者简介:冯静宜(1997.5-),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