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史,伟大建党精神萃取淬炼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泉。在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强化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其伟大的建党精神充分展现了“两个结合”的精髓。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文化传承的姿态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实践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大多是受到过传统儒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明理致用、敢于担当、舍生取义、忠孝节义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精神运用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中,使伟大建党精神充满浓厚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内涵联系十分有作用,有助于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百年大党依旧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提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涵养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建党精神;内涵联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25
一、伟大建党精神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实践中产生的宝贵革命精神,受到五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影响。通过对建党之初的历史文化、人物观念实践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进行梳理和研究,是传承与弘扬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文化逻辑的应有之义,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建党先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发运用中华的语言和文化寻找适合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去缓解民族危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旧封建礼教思想进行批判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来培育革命文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不计其数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着,研判和借鉴中西方文化,把握住“盲目自大”与“崇洋媚外”的界限,延续为伟大建党精神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
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读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以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和革故鼎新的源源创造力,将文化在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相处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当之无愧的历史瑰宝。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承担起对中华优秀文化忠实的践行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既源于近现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追求,又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融于其中,是对其的传承和发展。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伟大建党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其中生根和吸取丰硕养分,包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价值追求。
(一)以躬耕不辍、明理笃行涵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进道路和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态度追求信仰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总结,提出一系列正确理论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使之成为每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追求目标。一百多年前,仁人志士接连不断发起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运动,提出一些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口号,结果却接连失败,而俄国的十月革命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使得试图救亡图存却苦于救国无方的仁人志士重新燃起救国希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众多思潮中,用强大的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赢得了追随者和传播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的智慧。
坚守理想,简而言之就是坚持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远大理想,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仰的体现。[1]中国共产党人无论何种境地都始终坚守着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是一种消除私有产权、消除社会隔阂、使人类摆脱压迫、摆脱贫穷的制度,最终达到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而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在中华悠久的历史中的大同社会无不相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出自《礼记·礼运》,刻画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理想社会,权力以及财产公有,社会和谐安定受贤能之人管理,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得到保障。
(二)以救民济世、擎天一柱涵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矢志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初心”是指最初的内心,“使命”指的是人们肩负的责任,“初心使命”就是人们秉持着从来的本心去完成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初心是方向,使命是动力,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指向使之奋勇向前上下求索。自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之初,其初心和使命就被深深地烙印在党的骨髓中,谋复兴与谋幸福这庄重的誓言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国人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从五四运动时期,党的二大就根据当时革命形势和任务制定了党的纲领,再到后面完成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统治,是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中国历史上,针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围绕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任务,初心使命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但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落在爱国和报国的主题上。[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华儿女正用敢为天下先的实际行动,将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代代相承、薪火相传。
(三)以舍生取义、自强不息涵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体现,源于真理理想和初心使命。[4]“不怕牺牲”意味着为了大义可以放弃权益、财富甚至是生命等一切视之为宝贝的事物,“英勇斗争”意味着不论面临什么境遇,都要以勇敢的气概去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来奋斗历程中,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用实践证明了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建党初期,“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的李大钊常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因此他受尽严刑拷问,面临生死考验时,从容走向绞刑架,选择为他的事业付出生命,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壮烈牺牲,邓恩铭慷慨赴死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体现。林则徐在《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时文天祥、李清照、于谦等还留下诸多义利观的名篇佳句,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分子大无畏的政治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生根发芽的播种土壤,正是这种价值趋向造就了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5]
(四)以忠孝节义、重民惠民涵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最终成为伟大建党精神落脚点,它贯穿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并回归到伟大建党精神。忠诚代表的是对信念和职责的坚守,而“对党忠诚”则是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将这些认同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坚定“四个意识”,实现“两个维护”。“不负人民”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的特性,即人民性,在忠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做到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就是源于中华文化对忠诚的追求,在中国古代,面临忠孝两难全之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的忠排在首位要大于父子关系的孝,这样精忠报国的历史准则便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等诗词都为忠诚形成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表明了忠诚在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6]。
“不负人民”就是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郑重承诺牵挂人民,不辜负人民。在中国漫长的思想文化长河中,“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意思是考虑一切事务问题的根本是个人。据《尚书》记载,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萌芽,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观念在理论上被系统化,“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等民本叙事说明以中国诸子百家中儒家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之后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并创造性转化。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摒弃只有为统治者、权力行使者服务的理念,破除神权糟粕,突出以“人”为主体的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导向,是中国传统“以人为本”基本精神的现代超越及创造性转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三、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畏艰险、历经曲折后凝结出最深沉、最宝贵的精神力量,是为唤醒中华民族血脉中文化基因将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文化自信的蓬勃力量。可以帮助国人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强大精神武器,是坚定和增进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引擎。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源远流长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滋养着民族精神发展、为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营养。[7]新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朝向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的道路上,随着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中华文化也面临多元文化的碰撞、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发展道路相契合的文化形态,警惕落入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逆流之中,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这对推进党的建设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都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李益模.文化自信视阈下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意蕴[J].党政干部学刊,2022(5):21-27.
[2]蔡志强,袁美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1(8):4-1.
[3]郭清.文化视域下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59-64+113.
[4]礼记(上)[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419-420.
[5]韦健玲.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文化基因[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1):29-33.
[6]韩志民,刘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读懂伟大建党精神[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3(1):24-27.
[7]钟华论.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DB/OL].2021-07-18.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课题,项目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项目编号:YC1022-154)
作者简介:吴洁琦(1999.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