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学科单元知识的排布,更注重歌曲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关联,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不突出。而采取大单元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减少教学内容之间的割裂性,从而建立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板块的整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内部关联,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步骤分析
大单元教学是围绕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渗透着核心素养发展和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等教学思想,可有效解决学生难以建立知识关联的问题,将学生从只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传统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
首先,教师认真解读新课改的要求,透彻了解教材内容,根据整体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侧重点。其次,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合理设定大单元主题,重构教材内容,结合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合理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最后,在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题与内容后,本着循序渐进等原则,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让各单元之间与单元内部的内容有层次递进的特点,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有整合教材内容的意识,改变传统按课时授课的思维,能够基于大单元主题,对关联课时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并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对单元大目标进行分解,尽快实现教材内容的细化与教学目标落地。教师应明确单元概念间的内在关联,围绕大概念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合理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比如,整合不同年级各单元的不同教材内容,可以围绕“舞蹈”的主题,整合《动感拉丁舞》《舞起来》《金孔雀轻轻跳》等内容,将舞蹈作为教学的切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等,采取递进式的教法,打破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重构,由浅人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了解歌舞之间的内在关联。
教师在整合不同单元的教材内容后,应围绕“音乐表演”的大概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等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各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承上启下和新旧知识联系等方面的注意。比如,围绕“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合《百鸟朝凤》与《梨园英秀》的知识点。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传统乐器与各地区的戏曲唱腔等内容时,可趁机引入课外的戏曲片段,延伸和拓展文本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在大单元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符合基本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学生在音乐上的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曲目或者音乐风格,也可以通过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擅长的乐器,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重组教材内容,能够提高教材的利用价值。通过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等决定性要素,系统性地分析与整理教材内容,逐层深入地展开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理论实践教学整合
大单元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音乐兴趣,需要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块的整合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我的朋友》的单元教学中,教学活动包括听、唱、动、奏:唱《音乐是好朋友》《乃呦乃》《七个小兄弟》;听《我是小音乐家》《do -re - mi》;“奏”是指竖笛发声练习sol、la、Sl;“动”是指显现与评论。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发展学生爽朗的性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营造和谐活跃的音乐大单元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创造性的表演。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聆听与表演融人音乐的世界。教学难点是了解四分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掌握其名称与时值。教师应让学生在演唱和赏识等学习活动中,深入地体验快乐和感觉音乐。组织学生展开演唱和讨论及聆听等学习活动,深人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把握曲目富有动感和轻盈开朗的特点,突出教学内容在相互关联与个性鲜明及梯度递进等方面的特征。
比如,在《牧笛声声》的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了解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草原民歌与牧歌的特点,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草原民歌与牧歌的特色;背唱《牧童之歌》;欣赏与辨别曲目的演唱形式,能够齐唱与独唱;可即兴表演,用肢体动作与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学活动包括听、唱、动:听《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牧童短笛》《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牧羊女》《牧童之歌》;“动”是指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学跳蒙古舞。教学的重点是感受草原民歌与牧歌的特点,在创意性的表演活动中,深入感悟音乐文化的沟通与多样性。教学难点是背唱《牧童之歌》。建议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律動和欣赏及演唱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草原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牧民与牧童的生活风情,培育学生热爱生命与大自然、劳动的人文情感。组织学生欣赏与演唱《牧童之歌》,利用《牧羊女》等外国歌曲,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其在创造表演活动中,深入感悟音乐文化。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舞蹈、编创节奏与编故事等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比如在《欢聚与期盼》的单元教学中,为发展学生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艺术表现等的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东方之珠》等歌曲的感受,进行秧歌舞蹈表演《新春秧歌闹起来》,朗诵《爱的人间》的歌词等。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创意去表现单元主题。教师注重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表演效果与情感表达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参与和感受及理解、体验音乐,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探究欲望等素质能力。
(三)拓展课堂育人功能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担负着培育学生情感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教育任务,要契合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统筹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在大单元的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等,推进义务教育改革。
1.情感教育
教师要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大单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深度感知音乐传递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村庄》的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唱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祖国与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祖国与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采集事物声音,结合乐曲的欣赏和自己的创编,掌握相应的节奏与节奏演奏能力:学生掌握口琴吸奏和吹奏的方法,可熟练演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歌曲。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演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歌曲时,用清晰的声音唱出断音和连音,集中力量演唱断音部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整体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感知其蕴含的丰富情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歌曲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断音和连音,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将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体现出个人的演唱风格;掌握《小放牛》冀中平原儿歌五声调式的演唱特点,了解当地传统戏剧的旋律与节奏特点;用简单的节奏表现与模仿出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或事物的声音:掌握口琴吸奏和吹奏的方法,轻巧快捷并速度稳定地进行交换演奏。在教学安排上,先通过对《全都认识我》《如今家乡山连山》的学习,采集乡村中动物与事物的声音;再通过《我的小鸡》《八只小鹅》的学习,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小鹅的可爱;进行《快乐的农夫》《小放牛》的打击乐演奏,并将歌曲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进行展示与评价的综合活动,鼓励学生用节奏编故事,进行口琴练习。
2.德育
教师要通过德育的渗透,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使其具备国家情怀,向道德高尚与品学兼优的人才标准靠拢。比如在《爷爷故事多》的单元教学中,教学活动包括听、唱、动、奏、认:听《映山红》《司马光砸缸》;唱《爷爷为我打月饼》《儿童团放哨歌》;“动”包括司马光砸缸的小小音乐剧:“奏”包括竖笛练习:“认”包括反复跳跃记号。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革命历史歌曲的时代特点,体会歌曲的鼓励作用:通过打击乐器演奏与诵读及演唱等方式,在综合表演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合作中体会表演和故事带来的乐趣:在演唱与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映山红》歌曲的听赏,感受革命先辈的深切情怀:用叙说的语气,演唱《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曲,感受革命家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演唱《儿童团放哨歌》歌曲,了解其进行曲的风格,感悟战争年代歌曲的时代特点,体会歌曲传递的英雄气概与精神面貌,了解休止符的作用;歌曲听赏后,开展创演音乐剧的活动,在舞蹈和演奏及唱歌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表现力:通过创编打击乐器的演奏和音乐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歌谱中识别反复跳跃记号,按顺序规范演唱歌曲,认识休止符,在曲谱中可识别休止符,灵活运用于音乐形象的表现中:非连音奏法的学习与巩固,学习吹奏《小蜜蜂》的德国民歌。该单元的教材内容以“爷爷故事多”为主题,通过爷爷的故事,了解革命年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走进历史的时空,接受革命传统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东方红》等影视片段,拉近学生与革命年代歌曲的生活距离。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获得亲历故事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表演、歌唱与听赏等教学活动,重温红火的革命年代。课上师生加强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与歌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感知革命历史歌曲表现出来的风格与情绪等。
教师可利用音乐背后的故事,设计课上的师生互动环节。拆分单元大概念后,教师引导实现探究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学习中关注细节。在音乐问题的探究中,逐渐梳理大单元的知识架构,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比如,在《好朋友》的单元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投入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在其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帮助小象寻找朋友,趁机在情境中引出《两只小象》《大白象》等歌曲,让学生思考“小象的朋友有哪些”等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团结友爱”的单元大概念,实现德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3.民族文化教育
教师在课上渗透民族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五彩民歌风》的单元教学中,教学活动包括听、唱、动、吹: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歌曲;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的歌曲;“动”包括《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吹”是指竖笛《阿西里西》。教师采取聆听、感受、示范、讲解、演练、评价等教学引导方式,让学生通过轻快的声乐,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掌握歌曲的附点节奏: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情绪等艺术构成要素,设计出简单的舞蹈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演。要求学生熟练演唱《跳柴歌》的歌曲,参与跳竹竿活动,掌握跳竿技巧,跟随乐器节奏准确地开合竹竿,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歌曲,了解民族乐器的风格及音色特点。在采集与分享的活动中,认识多种竹制乐器,欣赏多种音乐作品,表达出乐器的音色特点及乐曲的情绪等学习感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竹的特性与精神,领会竹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生活的情感。用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随歌曲跳舞。
比如在《甜甜江南》的单元教学中,文本围绕人文主题,编排了《忆江南》《采菱》《包粽子》等声乐作品;《欢乐的夜晚》《江南好》等器乐作品;包括学跳包粽子的律动、收集江南的音乐等音乐活动。学生通过了解各风格的作品,能够感受江南的风俗与音乐魅力等,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与表现力。学生了解江南的民俗与名胜,可获得对江南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动听的声音演唱单元的歌曲,表达对江南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审美教育
教師在小学音乐的大单元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理解能力。教师根据学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比如在《鼓乐传情》教学中,根据审美教育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佤族木鼓;使其深入了解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在学唱歌曲时了解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佤族音乐的特色和风格、情感基调;强调歌唱音准,学习一字多音的歌唱方法:通过学习与了解民族音乐,强化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识。教师应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提供趣味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佤族歌曲的歌唱方式,提高其艺术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结语
大单元教学实现了对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与重组,围绕单元主题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被深度组织起来,便于学生的深度迁移和运用。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拓展课堂的育人功能,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作用,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