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恐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2024-04-29 09:25韦春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7期
关键词:助产士初产妇产科

王 蓉,沈 梅,韦春梅,戴 芳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江苏苏州215000)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医学发展也在从主观“治愈”走向“关怀照顾”,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转化[1]。妇女及儿童的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国际医学及护理界的重要关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及社会经济、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于是人们对医院产科的护理要求也逐渐提升,产科服务内容也变得多样化[2]。从以往传统护理逐渐扩展到保健、医疗、预防上,更多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及社会维度。通过相关调查显示,92%的产妇在生产前会出现分娩恐惧,并且多数为初产妇,分娩恐惧主要贯穿在妊娠期、分娩阶段及产后[3]。分娩恐惧会给产妇带来很多的不良后果,如难产、紧急剖宫产或产程时间延长等,这对产妇分娩结局有直接影响。本文提出的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主要核心方向是强调家庭之间的凝聚力,共同维护母婴身心健康,充分体现出以孕产妇为核心根本,以家庭为主题,确保母婴安全的护理理念[4]。具体采用住院、分娩、产科康复为一体的家庭式产房,既包含产科病房的家庭化装饰,也兼顾病房和产房的医疗必备功能,给产妇及新生儿打造良好的分娩条件,这对心理存在恐惧的初产妇受用颇多,但目前临床中很少用在产科中[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自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抽取的10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孕周37~42周的初产妇;②单胎妊娠、胎位正常者;③孕期体重增长≤15 kg,孕妇体重≤75 kg;④符合阴道分娩条件且有自然分娩意愿者;⑤无沟通障碍且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者;⑥初产妇家属整体认知正常。排除标准:①人为选择分娩方式者;②有剖宫产手术史者;③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④存在精神类疾病史者;⑤肝肾或凝血功能障碍者。脱落标准:①因孕妇或胎儿原因未足月进行终止妊娠者;②明确存在剖宫产指征者;③低体重儿、巨大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年龄25~34(29.51±4.67)岁;体质量指数(BMI)(27.56±3.41);受教育程度:初中10例,高中或中专26例,专科及以上15例。观察组年龄26~33(29.49±4.52)岁;BMI(27.24±3.27);受教育程度:初中9例,高中或中专23例,专科及以上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产科护理。①自由体位分娩:由助产士对产妇实行交接班式分段管理,在待产过程中,由产妇自愿选择舒适体位,并在产妇宫缩疼痛时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及体位引导,由当班的助产士扶持产妇进行站立或是指导产妇依靠床栏或是墙壁完成站立姿势,告知产妇在宫缩间歇期间可以在床边进行小幅度的走动。助产士可根据初产妇的个人意愿使用分娩球,在助产士的辅助下,借助分娩球进行坐位姿势活动,并指导产妇双腿要保持分开状态,使骨盆左右摇晃,或呈现上下波动。实施过程中,助产士需要时刻观察产妇的安全及胎心监护,避免意外出现。②呼吸法指导:对初产妇讲解拉玛泽呼吸法的正确应用,以此来缓解产妇恐惧及紧张的情绪,并让产妇的疼痛得到一定缓解。针对第一产程帮助产妇选取自由体位,并引导产妇尝试胸式呼吸、清浅式呼吸模式,待产妇进入到第二产程时,助产士要指导产妇应用闭息式呼吸法,双手环抱腿部,头部向下用力。助产士要不断用语言给产妇加油打气,或通过抚摸产妇肩膀进行心理干预,针对恐惧感比较强烈的产妇,护理人员一旁用语言让产妇放松,排除内心杂念,通过播放舒缓类音乐,让产妇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引导产妇配合子宫宫缩持续用力,待胎儿胎头即将分娩出后,引导产妇进行哈气吹蜡烛式呼吸法,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撕裂。③紧急处理:待最后产程时,助产士指导产妇全身尝试放松,避免情绪过激,若出现异样情况助产士要及时使用产钳来帮助提高产程进度。若产妇反复经过阴道分娩无法达成,或经过评估后经阴道分娩可能对胎儿及产妇造成危险时,则需要立刻询问产妇及家属意愿,转手术室进行剖宫产。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小组:成员包含产科护士长、高级助产士2名、初级助产士2名、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1名及研究者本人。由研究者对负责本次护理内容落实,制订护理流程及方案。产科护士主要责任人员与物资协调管理,高级助产士需要具备在产科工作10年以上且具备主管护师职称,负责对初产妇住院期间的全程引导。初级助产士需要有产科工作5年以上且有护师职称,负责辅助完成护理工作。医生则负责对初产妇每天的查房,所有小组成员均需要接受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专业培训及考核,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路径:a.产前教育指导。待初产妇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产妇及家属,主动为其介绍主治医生、护士、护士长及病房内部及周边情况,由护士长对初产妇进行简单评估,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产妇及家属的真实需求,并准确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由高级助产士采取引导和讨论等方式对初产妇及家属讲述在临产前的准备流程、分娩过程、分娩疼痛的原因及降低疼痛的方式、产褥期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等。可采取模拟互动的形式,由护士先展示如何数胎动、吸氧、拉玛泽分娩呼吸法训练、分娩姿势,之后由初产妇及家属在助产士的引导下亲自操作,反复模拟练习,直到熟悉为主。向初产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鼓励初产妇及家属勇敢表达内心的疑惑,并由主治医生一对一解答,尽可能缓解产妇的恐惧、焦虑情绪。③家庭为中心的分娩支持:全面落实导乐陪伴式分娩,专职助产士讲述可能在临产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或是应对方式,及时告知家属产程发展情况,配合音乐分娩、分娩球的使用、自由体位及分娩呼吸等物理性方法来减轻产妇的疼痛,让产妇身心状态调整到最好,家属可全程在身边陪同,给予产妇一定的精神支撑和语言或肢体上的安慰。当产妇出现规律宫缩阵痛时,家属在助产士的引导下亲自为产妇按摩骶尾部,并记录产妇阵痛的间隔时间及持续时间,以此缓解家属在等待产妇分娩期间的不良情绪。④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开设24 h母婴床旁护理,具体包含预防接种、筛查、喂养技巧、脐部护理及新生儿抚触等均在产妇床旁完成,鼓励产妇喂养新生儿,并积极让家属参与到为新生儿更换尿布等事件中,良好贯穿以家庭护理为主的核心理念实施。对产妇的饮食要指导多食用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为主,避免油腻或过凉的食物,对初产妇及配偶讲述关于乳房护理的相关知识,定期与初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鼓励表达自身感受或需要,方便对护理措施进行完善。待产妇出院当天,护理人员要叮嘱产妇多注意休息、坚持盆底肌的修复、定期复查,并发放关于新生儿护理及产后保健的宣传手册。

1.3 观察指标 ①分娩恐惧程度:干预前后采用分娩恐惧量表(CAQ)[6]进行评估,包含胎儿健康、产痛危害、自我控制、医疗护理4个领域、16个条目,采取1~4级评分法,分数由低到高表示从来没有(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总分64分,评分与分娩恐惧程度呈正相关。Cronbach′s α为0.916。②分娩自我效能:干预前后采用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32)[7]进行评估,包含结果期望、分娩自我效能期望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16个条目,按照1~10分,问卷总分为320分,得分越高表明分娩自我效能越高。Cronbach′s α为0.920~0.970。③分娩结局:包含产后出血、会阴侧切、胎膜早破、剖宫产。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CAQ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AQ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BSEI-32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BSEI-32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A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可缓解初产妇的分娩恐惧。妊娠孕妇中大约存在15%的严重分娩恐惧,在初产妇中的占比更高[8]。恐惧感会加剧负性情绪,对产妇的神经内分泌产生影响,如儿茶氨酚分泌会提升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程度,使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形成持续疼痛,导致产妇的恐惧感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主要以产前教育、分娩时、产后整个生育过程为核心基础,让产妇及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性,进而针对该现象。有学者提出针对性护理来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帮助产妇更快适应新角色带来的变化,进而改善其产发心理状态[9]。提前评估产妇的需求及自身情况,帮助产妇尽快适应病房环境,而病房是结合家庭化设计,可在一定程度内缓解产妇的陌生感。通过详细讲述分娩知识及相关流程,助产士引导产妇充分掌握相关技能,并鼓励其充分表达自身疑虑,由高级助产士及主治医生提供专业的解答,可在最大限度内降低初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BSEI-3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判断,人们对自身是否可以应用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表现。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区别为,按照家庭化方式循序渐进形式来协助产妇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并帮助其快速掌握分娩期间的正确知识结构,同时结合相关的互联网平台给予产妇更多的支持[10]。在产妇经历生产时,初产妇的配偶全程陪伴在身边,助产士结合音乐、分娩呼吸训练及分娩球等方式,使初产妇的身心状态不断得到照顾和安慰,以此应对分娩过程中不适感和紧张心理,并由家属在产妇出现宫缩疼痛时按摩尾骶部,充分发挥了家属的支持和参与作用,也调动了初产妇的自我潜能,进而确保产妇的顺利分娩。待产妇出院之前,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还提供了产妇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健康手册,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为产妇提供电话热线咨询服务,为年轻父母提供全天支持,且对新生儿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回答。为此,提升了产妇出院后的自我效能感,与彭艳等[1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该护理模式具备可行性和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主要强调了分娩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普,提升初产妇对分娩流程的理性观点,降低了对分娩以往固有的负性情绪干扰,护理人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为产妇详细表现出分娩过程,进而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12]。待产妇的分娩恐惧感呈现降低后,由护理人员调动家属之间的沟通及配合,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后,让产妇明白如何配合才可以缩短产程时间,由此一来,产妇通过之前护理人员模拟及阅读健康教育手册后,清楚整体流程,并能够努力配合助产士,进而优化分娩结局,且充分缓解产妇分娩恐惧也是缩短产程时间的关键[8]。

综上所述,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可缓解初产妇面对分娩的恐惧,同时改善产妇的自我效能感,优化分娩结果。本研究创新点在于选择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打破了常规刻板及固定的护理体系,以灵活、尊重、合作、支持等方式实现初产妇、家属及助产士相同协作,并随时观察初产妇的心理情绪变化和自身家庭需要,及时针对不同产妇的需求调整护理方案,时刻确保护理内容符合产妇及家属的需求[13]。而不足处在于本研究课题纳入对象仅局限在城市初产妇,针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地区偏远等还未实行推广,且存在文化地域差异,也由于本次分组过程中,需要遵循初产妇及家属的主观选择性、他人心理暗示等相关问题考虑,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偏倚,进而影响到整体研究结果,建议日后扩大样本量和地区环境,便于获取更加真实且贴近临床的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助产士初产妇产科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