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能: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动力、能量及效能

2024-04-29 04:18闫英丽蒯正明
党政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闫英丽 蒯正明

〔摘要〕文化动能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动能机制的学理性探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文化动能将文化作为动力力场,挖掘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精神力量;将文化自身蕴含的能量为质量源,诠释文化赋予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能量样态;从历史必然、现实需求、前瞻拓展三个动态力线上,聚焦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价值效能;基于文化对世界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濡化、涵化与融化三个方面的动态表征,坚守文化推新的根本性原则,文化出新的多维性评判准绳,发挥历史推动力、需求牵引力、创新驱动力三者的合力,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新文化动能源,以文化能量的新旧更迭,形成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论。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动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2-0089-11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根本上看,“文化新使命”内含了“新时代文化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路径。针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学者基于理论内涵的阐释,从不同角度予以深入研究,刘同舫〔1〕、黄旭〔2〕、左玉河〔3〕等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了“两个结合”是造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法,认为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两个结合”必然也是法宝。徐喆〔4〕、孙若溪〔5〕、王威峰〔6〕等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性环节、重点群体入手,主张以独立自主、守正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培育文明主体意识,以文化的主体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的人民性助推大众文化的现代转型。李双套〔7〕、庞立生〔8〕等从中西方文明对比的角度,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超越争辩的漩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文化“交流互鉴”为基础,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输送新鲜养分。

上述研究虽以不同视角论证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之理,但在方法论探究结论上共同指向“要从多元文化、多维方向中汲取力量”,每一种研究都具有稳妥的立足点和触发点。既然文化拥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而“力量”一词归根结底又源自于物理学概念“动能”,那么“如何从物理学‘动能视角更加直观、生动地探讨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则是一個全新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思路。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文化动能”概念界定尚付阙如,笔者通过对“文化能量”和“文化动力”相关概念的回顾与类比研究,尝试对“文化动能”这一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其界定依据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动能”与“文化动力”“文化能量”三者的概念构词缘由与本质相似,都是将物理学基础概念引入文化研究领域。二是“文化动力”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指文化力量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式、社会功能;“文化能量”②源自美国文化学家莱斯利·阿尔文·怀特的文化能量学,特指文化的功能性本质是能量的转化器。这两个概念注重从文化能量属性中探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三是“文化动能”在继承发展上述两个概念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侧重于从文化发展角度,动态监测文化动能的储存与释放,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动能在激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文化动能是社会发展动能机制的文化维度,其实质是以文化的动态发展为基线,以文化能量的存储与利用为旨归的力学场域。“动”有动力、动态之意,“能”有能量、效能之态,两者共同形塑了文化动能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文化动力、文化能量、文化效能。具体到新时代文化动能,则是指立足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基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通过打造新时代文化新的能量源与动力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当前,中国正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的实践必将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9〕,文化动力助推文化能量的积聚,文化能量制约文化效能的发挥,文化效能决定着文化动能形成的必然性,其环环相扣的逻辑脉络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总命题。

二、文化动力: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精神力量

动力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动力密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精神力量的作用过程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这一论断为解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动力密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据,文化精神力量的发挥要以其鲜明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促进文化的精神力量向文化的物质力量转化。立足于精神的外在表征,文化的精神力量内在包含了文化的民族精神力量和文化的时代精神力量,两者共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文化的民族精神力量

文化的民族精神力量是文化流露出的最本质、最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发展中形成的,以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助力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赋予文明以民族特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1〕。文化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文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崇尚文化的民族精神力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优秀传统。“仁”字当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基,从“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到“致中和”“守中和”的中庸之道,从万国咸宁到协和万邦的交往之道,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特质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文明的和平性推动中华民族以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为践行之道走向世界。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文化以家庭本位思想为出发点,形成了治国平天下、兴亡有责的爱国精神脉络,这一精神脉络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12〕,塑造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聿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向内凝聚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追求,从六合同风到九州共贯,中华文化以“团结统一”的精神追求推动56个民族文化融合成共同文化,以文化共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走出文明蒙尘、走向文明辉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二)文化的时代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凸显出时代精神的魅力,为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的时代精神力量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中形成的,以奋勇争先、敢于创造、锐意进取的创新理念激活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赋予文明以时代特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13〕。文化的时代精神是激发中华文明创新创造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时代精神力量。创新源自周朝《周易·杂卦》的“革故鼎新”,始见于《魏书》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自此,创新以文化的时代精神为孕育体,穿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古有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有诸如“解放全人类”等为思想表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传入,两者经由深刻的化学反应,继而产生现如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等为理念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的结合彰显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三、文化能量: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质量样态

能量是物质运动规模和方向发生改变的源头,后被文化能量学说、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等理论引入文化研究领域,旨在监测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质量源。“文化本身是一个力场,文化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吸引力与亲和力、辐射力与消化能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传播力与凝聚力。”〔14〕文化能量是文化动能的源泉,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能量,就要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取得的新突破,捕捉新时代文化能量在出场质态上的新提升,在出场量态上的新扩大。

(一)出场质态:文化能量在质上的新提升

新时代文化重视价值引领,以价值为矛释放文化核心能量,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为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内含的价值属性对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广泛的引领规范作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15〕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出,是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大跨越,赋予新时代文化以全新的面貌。从表层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开启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全新局面,使新时代文化建设拥有了主心骨。从深层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给予文化发展统一的价值诉求与标准,使新时代文化拥有更强、更稳、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核心力量,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方向上不变道、不脱轨。

新时代文化高扬思想旗帜,以全新的思想为盾抵御文化负能量,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空间边界。思想走不远,文化的发展也走不远。新时代饭圈文化、消费文化等劣质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冲击,西化思想、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主流思想的冲蚀,亟需新时代文化建设予以有力的防范与抵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赋予新时代文化发展最有力的主体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主体性以“独特价值追求、独特道德观念、独特交往方式及体现出来的精神独立性、价值自觉性、行为主动性等”〔16〕,推动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方法论,直面新时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劣质文化侵袭等问题,既保留了新时代文化的主体本色,又赋予其现代特色,在传承中提升了新時代文化的聚合力,在创新中擢升了新时代文化的塑造力,在斗争中提高了新时代文化的批判力,以高度的自信、自觉成为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强有力的盾牌与屏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自强提供磅礴力量。

新时代文化注重精神滋养,以精神谱系为桥梁赓续文化正能量,补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食粮。文化是精神的根,精神是文化的魂。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36个精神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结晶,是文化建设中又红又专且极具正能量的构成。谱系的本义强调同一事物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恢弘,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党的文化、精神力量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上用情用力的表现。新时代文化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依托和契机,从党的历史角度赓续文化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层面上的引领。

(二)出场量态:文化能量叙事形式在量上的新扩大

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备受国家层面的重视,数字空间更是成为各国角力的领域。时代背景与战略地位作为自变量必然会引起新时代文化能量叙事形式这一因变量发生新的变化,突出表征为国家叙事、数字叙事成为新时代文化能量释放的全新羽翼,推动其文化出圈出海,充分展现新时代文化的崭新形象。

国家叙事是指“一个国家以何种方式呈现和传播自身的文化底蕴、发展历程和价值理念,以达成对内建立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展现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目的”。〔17〕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作为文化叙事的主体,是新时代文化叙事的一个鲜明特色,赋予文化以更高层次的出场姿态,体现出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位置。新时代文化的国家叙事集中体现在:一是国家元首叙事(人物叙事)。文化的元首叙事往往是国家元首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承优秀文化、讲述文化故事,是一个国家文化自觉性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共收录“2012年11月至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报告、讲话、指示等240篇重要文献”〔18〕。纵观习近平总书记遍布大江南北的文化足迹,所到之处、言语之中给予文化建设和传承以厚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文化赋能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最为直接的理论基础。二是国家大型活动叙事(活动叙事)。文化的活动叙事是将党和国家举办的大型活动作为文化叙事的万花筒,以体育+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国际盛会+文化等活动为窗口,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凸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广泛的文化传播力,提升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国家文件叙事(文本叙事),意在通过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确立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战略性成就、战略性规划,提升文化权威力。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统计显示,共收录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决定、意见和条例、准则等重要文件共计140篇,以“文化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涉及篇幅占60%,这一数据是新时代文化以国家文本叙事的方式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权威性的重要显证。

科技力量日新月异,文化魅力历久弥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数字叙事应运而生,文化发展步入以数字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叙事的全新载体,是新时代文化叙事形式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赋予新时代文化以更灵活的出场姿态,体现着文化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新时代文化的数字叙事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叙事主体的虚拟性塑造了新时代文化更具“大众化”的新能量样貌。数字叙事主体往往是虚拟性附身,内含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双重性身份,现实人的虚拟性存在突破以往文化精英化、主流化等叙事主体的局限性,向平民化、多样化叙事主体延伸;虚拟人的虚拟存在,打破地域、跨越古今、冲出次元壁垒,向年轻化、年轻态的叙事主体蔓延。两种文化叙事主体的新变化从源头上给予新时代文化能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性”特征,成功实现文化辐射面的广泛性。二是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衍生出新时代文化更具“丰富性”的能量表达新场景。VR、AR、MR等成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热门选择,文旅的VR场景、元宇宙电影场景、自媒体田园场景等让文化内容以沉浸式、零距离的方式活跃在大众面前,是新时代文化能量在大众中“火”起来的新模式,是典型的以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传播力的新表现。三是数字文本的超越性,给予新时代文化能量更具“永久性”的储存。数字文本是新时代文化能量储存的新兴文本,具有鲜明的开放、交互等特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進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并在2035年实现数据库的全民共享,自此文化数字化古籍库、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报刊等数字资源库群不断完善,文化数据化让文化资源从历史文本走向数字文本,让尘封已久的文化能量以本真样貌在新时代数字世界中“活起来”,丰富了新时代文化能量“永久性”传承的特色。

四、文化效能: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价值意蕴

效能有效用、作用之意,是衡量动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统一价值论从能量的角度看价值,以价值的最大流动方向作为力线,建立起社会科学领域以价值为统一度量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其有机统一性从本质上决定了以效能的视角理析文化赋能这一生命体建构的价值意蕴,并将其置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发展力线上,挖掘必然性、实然性与应然性。

(一)历史向度: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考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跃进的重要转折点。文明形态的跃进型构着文化形态的变迁,文化形态的变迁赋能文明形态的铸造,两者双向互构。所谓文化形态是指“文化存在的基本状态、运动形式以及具体表象特征”〔19〕,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来,其文化形态经由自立、自觉、自强、自信四次变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明洗尘换新要求文化自立与之同休共戚,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判的武器,革新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官僚资本主义文化等愚昧奴化的旧文化,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赋能中华文明建设,开启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属性归宿要求文化自觉与之同心同德,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以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社会主义文明的属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发展要求文化自强与其同频共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中国特色的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复兴要求文化自信与之同向同行,新时代文化理应勇于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象新作为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新征程。

(二)现实向度: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然确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真正以‘文化之人为中心,努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文明形态”〔20〕。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日益凸显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文化发展体系中,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方面,不平衡发展形式上表征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殊人群之间;内容上体现在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文化资源挖掘不彻底、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等等。文化的不充分发展,供给侧角度表现在文化的供给总量少、文化的供给质量不过关、文化的供给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需求侧角度显现出文化消费需求力挖掘不够、文化消费需求层次定位不清晰、文化新兴需求市场潜力预估不足等问题。若忽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则文化的发展将会走向文化堕距,进而制约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未来5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21〕人民群众的需要必将呈现出更加多维、多元、多样性的特征,也必将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高级的文化产业基础、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涌现的新需求,呼唤着新时代文化必然要释放新的能量予以回应和解决。

(三)前瞻向度: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应然求证

从未来发展看,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不断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迈进的应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是新时代文化新的新使命,新的文化使命往往蕴含着文明发展的新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文明的民族性、文明的现代性两重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未来走向的中国“式”坚守与世界“域”拓展。在中国“式”坚守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近30年文化建设的两大目标走向,要实现国家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也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层面对共同富裕追求。在世界“域”拓展方面,自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倡导在世界各国形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世界拓展“域”指明了走向,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新时代文化发展将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等方法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体意识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文明。

五、文化动能: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论

运动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在物理学动能方程①中,影响动能大小的显性因数包括物质的质量、物质变化的速度;影响动能大小的隐性条件是物质运动必须受到外力作用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从文化动能的视角看待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论,就是立足于动能新“增量”的视角,试图从新时代文化运动状态中,以“力”推新,实现作用力方面的“大”;以“化”立新,实现文化能量的“增”;以“序”出新,保障节奏上的“稳”,三者构成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如图1所示)。

(一)文化动力发生源:以“力”推新

动力也称作用力,是动能产生的条件。恩格斯在探讨历史合力论的过程中指出,每一个历史结果皆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新时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史发展中的阶段性产物,是多方合力而成,在未来持续推新中理应从诸如历史推动力、需求牵引力等合力中汇聚力量,从文化历史中汲取文化推新的智慧,从文化需求中获取文化推新的契机,在文化创新中谋求文化推新的平台,以合力助推新时代文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1.历史推动力:文化能量推新的持久力

历史推动力是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找寻未来发展的智慧,捕获新生的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2〕,這一论述阐明了历史本身蕴含着真理的力量、自信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是推动新事物发展前行的重要动力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动力,首先,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历程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明观的真理之光为指引,形成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的认识论。其次,要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摄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把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研究引向深入,坚定文化自信”〔23〕,以文化自信之力量,创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再次,要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史中汲取实践的力量,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历史主动,接续文化历史荣光,同时也要着眼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最为宏大的独特文化实践,担当作为,谋划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论。最后,要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比较中汲取道义的力量,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要注重道义文化的弘扬,传承以和为贵的理念,遵守保合太和法则,构建和合与共的人类共同理念,塑造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观。

2.需求牵引力:文化能量推新的源动力

需求牵引力源自马克思的需求动力理论,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其精神文化需求对人的行为活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更大的动因。当前,“人民对文化的需要是‘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满足人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正是建构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蓝图的源动力”〔24〕。新时代文化要将满足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发展前行的牵引力,以需求端的升级牵引供给端的推新。需求端方面,文化建设要把握时代的变与不变,明确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新需求,动态跟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待,做到知己知彼;供给端方面,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文化建设要在破解当前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发力,着力于用文化供给侧方的高质量匹配需求侧方的高需求,形成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有效性新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3.创新驱动力:新时代文化推新的根本动力

创新位居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日趋关系全局的重要位置,当前更应将文化的创新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25〕,从根本上看,“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构成了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思路与机制的创新是形而上思考问题的角度,意在从总体上对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但形而上的新思路、新机制是一个理论的层面,仅仅寄希望于一个抽象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形而下方式方法的角度与之相呼应,话语、形式作为形而下解决问题的新载体,是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的外显表达,新的文化话语、文化形式能够以中华文化话语权的塑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结构注入话语力量。

(二)文化能量补给站:以“化”立新

“运动规模的变化源自于能量的变化,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从而导致能量的流失,要不断地输入相应的能量,以补充能量的消耗。”〔26〕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文化濡化、文化涵化、文化融化是文化动态表征常见的三种方式,能够起到能量交换、更新的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27〕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文化能量“立”新指明了方向,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个方面实现新能量的补给。

1.濡化:世界优秀文化

濡化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文化之间,新时代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濡化的发生范畴,“‘濡是指分属不同文化群的个体之间进行持续性的直接接触,‘化是指因直接接触导致某一个或双向原有文化形态改变的现象”〔28〕。从概念的本义出发,新时代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濡化,关键在于做好“守门”工作。门有入和出两种方式,守好“输入”大门旨在通过“引进来”夯实文化的软实力,要求新时代文化在对世界文化濡化过程中,要完善有效的去劣取优的淘汰机制,为新时代文化濡化内容提优,实现多种优秀文化成分的接触,为文化能量的补给营造良好的濡化环境;也要配套建立去伪存真的筛选机制,为新时代文化濡化内容提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线,二次筛选出与中华文化具有同质性的部分,为文化能量的更新确立鲜明的主体性;此外,还要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国化实践机制,以创造性的吸收转化取代拿来主义,真正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守好“输出”大门意在“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求新时代文化要始终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以积极的心态建立起与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既要注重文化输出的方式方法,也要保障文化输出的质量能量,要将真正凝聚民族特质、精神脉络的文化能量释放到国际社会当中,以文化魅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涵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化与濡化的不同在于两者的发生域,涵化的发生域是国家内部的文化之间,主要包括横向文化内部和纵向文化内部,56个民族的文化属于横向内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各个时期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属于纵向内部,显然新时代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涵化发生域的后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29〕因此,新时代文化首先要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以天下为公的治理思想,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第二,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亲人善邻交往之道,以守中致和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第三,要厚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治国平天下爱国情怀,以保合太和的价值取向,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第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尊古不复古进取精神,以守正不守旧的思维方法,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第五,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的兼收并蓄哲学态度,以开放博纳的胸怀,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3.融化:马克思主义文化

融化兼顾濡化与涵化两者的发生域,既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于文化的内部之间,“融”有融合、结合的意思脉络,“化”是指通过融合和结合,两者在知、情、意、行上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内涵本质、功能作用等相关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进程中诞生的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结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文化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汲取能量,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在问题中寻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交融的机遇与契合点,紧扣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活力,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底气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旺盛生命力。其次,要忠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汲取理论力量,从经典中提炼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筑牢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认识,以文化规律性的把握为杠杆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发展。最后,要忠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历程,获取经验力量,从进程中凝练文化的革命性与先进性,恪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方向,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点,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式发展。

(三)文化效能控制线:以“序”出新

控制线是一种用于减少能量消耗的总线,能够在有序运动和无序运动中有效平衡能量的储存与耗散。效能的控制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现效能质变上的飞跃;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现象,导致效能出现断崖式的下降;更有甚者会引发效能坍塌式的下滑。因此,要求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吐故纳新原则上守得住底线,准绳上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以期实现以文化出新的有序性保障文化效能的有力发挥。

1.底线:文化效能的坚守原则

底线是“行为主体为达到最低预期目标并避免事情向坏的方向变化而设定的临界线”〔30〕,是根本性与多维性相统一的有机体,对文化效能的发挥起着兜底与评判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底线、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坚守底线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底线,底线的根本性决定了“根脉”与“魂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魂脉上守得住底线要求新时代文化的有序出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准则分析、预判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以确保文化安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在根脉上守得住底线,要求新时代文化的有序出新,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精神特质、文化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夯实中国特色。

2.准绳:文化效能的评判标准

科学的底线思维一定不是单纯地将某条线、某个根本性原则简单机械的定义为唯一的标准,底线的多维性决定了新时代文化效能的评判要具备多样性的标准与之相配套。评判标准特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其评判的客观性因素制约着评判标准的科学性程度,客观因素因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著称,故此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是其重要构成。中华文明用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文化效能形塑了一套多维的推陈出新评判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效能的评判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的发展不是目的,以文化促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方是终点;从中观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性认识,从根本上要求新时代文化效能的评判必须权衡是否与当下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发展相适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效能的评判必然要时刻关照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毕竟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也为了人民。

六、结论

本文尝试提出了“文化动能”概念,并由此分析了新时代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动力发生源、文化能量补充站、文化效能控制线。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观察新时代中华民族現代文明建设实践遂有新的发现。

在强化文化动力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以“党史教育”活动为主线,积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持久力;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契机,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需求牵引力中汲取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推动力;以创新驱动战略为依托,将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等作为创新的契入点,赋予文化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在文化能量提升方面,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张从世界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汲取能量,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能量补给。在文化效能控制方面,始终坚守文化的根脉与魂脉两条保障文化效能的底线,打造多维性的文化效能评价标准,共构文化效能控制线,在保障文化有序性推陈出新的同时,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动能”还是一个新概念,未来还需深入的拓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同舫.建设中華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23,(12).

〔2〕黄旭.历史、理论、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23,(11).

〔3〕左玉河.大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教学与研究,2023,(11).

〔4〕徐喆,白暴力.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学术探索,2023,(12).

〔5〕孙若溪.何谓与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阐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6).

〔6〕王威峰,张明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走向更为主动:历程、动力与路径〔J〕.探索,2023,(4).

〔7〕李双套.文明立场范式批判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浙江学刊,2023,(5).

〔8〕庞立生,邱园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意蕴与建设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 2024,(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0.

〔12〕〔25〕〔27〕〔29〕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2.

〔14〕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53.

〔15〕曹润青,冯鹏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主题、本质与道路〔J〕.党政研究,2021,(1).

〔16〕王让新.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建立〔J〕.党政研究,2023,(6).

〔17〕向晓旭.档案参与国家叙事:逻辑、维度与策略〔J〕.档案与建设,2023,(9).

〔18〕新华社.《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N〕.人民日报,2022-09-21.

〔19〕岳奎,张鹏启,李敏.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特征及经验启示〔J〕.理论探讨,2023,(2).

〔20〕刘志洪.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J〕.东南学术,2024,(1).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

〔22〕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

〔23〕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24〕王淑荣,杨金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

〔26〕仇德辉.统一价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693.

〔28〕安然.解析跨文化传播学术语“濡化”与“涵化”〔J〕.国际新闻界,2013,(9).

〔30〕张紫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J〕.求索,2020,(5).

【责任编辑:刘彦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国际政治传播研究”(23AZZ004);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陕西文化动量空间建构的三重维度研究”(2023HZ1779);西安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协同研究”(2021TD11)

〔作者简介〕闫英丽,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1;蒯正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100。

①参见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②参见托马斯·哈定、莱斯利·阿尔文·怀特1959年著作《文化的进化》,韩建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Ek=mv2/2,质量为m,速度为v的物体。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