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翁霞美
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泰兴 225400
脑梗死为临床高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病残率,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病死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患者在梗死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比如偏瘫、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1-2]。而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加之肢体功能的受限等,会容易滋生各种的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预后的改善[3]。因此,系统优质的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尤为关键。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主要基于患者实际病情的阶段性变化,为其制订不同的目标,以激发老年患者潜能与主观能动性,逐一的完成阶段性目标,从而实现患者的整体治疗目标[4]。基于此,本研究方便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 例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的实施价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本院收治的110 例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 例。对照组中男32 例,女23 例;年龄60~79 岁,平均(70.48±6.76)岁;偏瘫侧:左侧35 例,右侧20 例。观察组中男33 例,女22 例;年龄60~78岁,平均(70.35±6.88)岁;偏瘫侧:左侧34 例,右侧2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LSLW2023007)。
纳入标准:均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5];梗死后合并单侧偏瘫;年龄60 岁及以上;意识清晰、认知正常;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脑肿瘤、脑出血等者;既往存在肢体残疾者;合并交流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中途退出或拒绝参与者。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内容有下:①口头教育与心理疏导。将患者偏瘫后的注意事项、康复程序等进行口头讲述,并对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进行评估,引导患者调整情绪,维持患者康复期良好的心理状态。②康复锻炼。卧床期间定时更换患者体位,并指导家属做好患者肢体的按摩等,避免压力性损失、下肢血栓等形成;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床上的被动运动,比如关节的屈伸、内旋等,同时引导患者的主动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
观察组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如下:①患者评估与阶段目标确认。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与患者、家属等交流,掌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情患者的心理负性情绪情况,以帮助患者确认近期、中期与晚期的阶段性目标,最后根据护理阶段性目标由护理人员制订以针对性的阶段性护理计划。②近期目标。护理目标为恢复患者肢体生理功能。首先进行良肢摆位,每2 小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可变换为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时头保持中立位,躯干平直,患侧肩胛下垫放软枕,患侧上肢外展平放,手心向下、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大腿下垫放软枕,保持患侧下肢的中立位,膝关节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伸展并保持与躯干成90°,健侧上肢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等微屈,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后背可适度垫放软枕,保持患者躯干的放松;患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健侧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呈迈步位,髋、膝关节向前屈曲。其次指导患者坐位训练,训练时逐渐抬高床头,并辅助患者坐位,20 min/次,2~3 次/d。最后指导患者站位,按照患者病情恢复逐步的指导患者进行身体直立、重心转移、抬腿与闭眼站立等训练,逐步调整患者站姿,并锻炼患者平衡能力。③中期目标。该阶段以患者辅助行走为目标,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比如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活动,20 min/次,2~3 次/d;同时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保证患侧血液的循环,15 min/次,3 次/d;其次指导患者落地行走训练,由直立体位到扶手助行直至搀扶行走。④远期目标。此阶段目标主要为自行行走以及锻炼自理能力,由搀扶行走逐渐的脱离,引导患者自行的行走,并指导患者进行屈膝、脚尖上抬等动作,以重新培养患者的正确行走姿势;逐步、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刷牙、洗脸、进食、穿脱衣、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此外,在患者出院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制订康复锻炼方案,叮嘱患者与家属等坚持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同时科室通过制作康复视频,利用微信等手段为患者开展出院后的延伸护理,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依从性,增强患者的康复效果。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后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标准分均为100 分,焦虑情绪评分临界值50 分、抑郁情绪评分临界值53分,随分值升高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采用科室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可主动完成每天训练为完全依从;需在监督情况下完成训练为部分依从;勉强或无法完成的归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与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估,其中上肢FMA 评分满分66 分、下肢34 分、BBS 评分满分为56 分,随评分升高患者肢体功能改善越佳。
两组自理能力比较。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估,满分为100 分,随评分升高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自理能力、肢体功能、负性情绪)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依从性)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40.08±3.76)分、抑郁评分(40.66±3.87)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 值P 值焦虑评分干预前58.83±5.44 58.64±5.56 0.181 0.857干预后46.27±4.18 40.08±3.76 8.165<0.001抑郁评分干预前60.79±5.89 60.66±5.95 0.115 0.909干预后47.63±4.04 40.66±3.87 9.240<0.001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FMA、下肢FMA 评分、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下肢FMA 评分、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s),分]
注:FMA: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BS:伯格平衡量表。
组别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 值P 值上肢FMA 评分干预前28.87±2.64 29.12±2.48 0.512 0.610干预后45.58±3.64 51.48±4.15 7.927<0.001下肢FMA 评分干预前13.79±1.29 13.65±1.22 0.585 0.560干预后22.26±1.95 26.72±2.54 10.329<0.001 BBS 评分干预前20.65±2.17 20.36±2.25 0.688 0.493干预后44.84±4.07 50.17±4.90 4.906<0.001
干预前,两组自理能力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55)观察组(n=55)t 值P 值干预前33.21±3.17 32.92±3.24 0.475 0.636干预后57.97±5.48 69.63±6.59 10.089<0.001
脑梗死是一种老年人群的高发病症,且近年来脑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增多,而偏瘫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还可出现肌肉微萎缩、关节挛缩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威胁巨大[6-7]。同时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心境会出现逐渐恶化现象,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8]。因此,需针对患者各时期的康复情况、心境变化等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而常规的护理干预由于缺乏护理差异性,且护理目标性较弱,整体的康复护理效果欠佳[9]。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则主要结合患者病情康复阶段以及自身的个体化特征,将长远、整体的康复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性护理目标,再针对各阶段的护理小目标制订循序渐进式的护理计划,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完成各阶段的小目标,同时在患者各阶段小目标完成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建立完成整体目标的信心,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进一步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继而达到整体性、长远期的总目标完成[10-12]。此外,通过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确立近期、中期、远期的护理目标,还可实现各阶段目标的有效衔接,并通过制订循序渐进、由易至难等康复训练计划,能够有效地提供康复训练效果,从而为实现总目标奠定基础[13-14]。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为(40.08±3.76)分、抑郁评分为(40.66±3.87)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该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何海玲[15]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随访6 个月后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3.25±5.34)分、(45.12±5.23)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同样说明了该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心态的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6%(P<0.05),可见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崔玉枝等[16]研究中,观察组进行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后,其治疗依从性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也佐证了本研究该一结果。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下肢FMA、BBS 评分各为(51.48±4.15)分、(26.72±2.54)分、(50.17±4.90)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可见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还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白妮妮等[17]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肢FMA 评分(57.02±5.10)分、下 肢FMA 评 分(30.95±3.24)分、BBS 量 表评 分(50.18±5.18)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佐证了该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作用。在老年患者的自理能力方面,观察组干预后(69.63±6.5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则可见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患者自理能力的作用。张也等[18]研究中,观察组施行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后的自理能力评分(72.25±6.47)分,高于对照组(P<0.05),也佐证了本研究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中,可缓解负性情绪并提升治疗依从性,改善老年患者肢体功能并增强其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