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的“新常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亟须从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及教学方式等多维度来审视混合式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线上与线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作为新的课程观,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新挑战,即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与途径。文章以混合式教学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设计原则为主方向,聚焦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探索融入思政目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并探讨实施效果,以期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91-05
一、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改革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因此,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到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紧迫且必要。
就“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而言,在输入大量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时,如何在中西文化互鉴交流中,帮助学生站稳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使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就是把《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规定的多元文化交流与职场涉外沟通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价值引领与职业能力并重,通过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旨在培养“知言”(知识目标)、“善行”(技能目标)、“载道”(思政目标)的社会主义“全人”。
外语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将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代命题,全面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培养既具有扎实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語+技能”复合型人才。文章将践行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抓手,研究混合式教学如何赋能课程思政教学,如何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最大增量”,从而构建混合式教学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原则,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综述
“混合式教学”是为适应 21 世纪人才能力培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路径,“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4]。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到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势在必行。目前,对课程思政及外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究竟“是什么”、“谁来做”外语课程思政,以及“怎么做”课程思政4个维度,其中,“怎么做”课程思政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最核心的环节,也是研究的着力点。外语课程思政需要精细的浸润式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显性教育。如何在挖掘外语课程本身人文性的基础上,围绕“为谁培养人”这根主线创新外语课程思政,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而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是学生成才的新思路,是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外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有学者从思路、目标、师资、教材、课堂、评估6个方面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强调外语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了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思路[5]。还有学者聚焦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建议,提出了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6]。
总之,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颇丰,学者从多维视角在内涵解读、资源建设、实施理念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然而,课程思政毕竟刚刚起步,目前研究多以宏观视角为主,主要聚焦某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的宏观建构,缺乏微观视角,即针对某个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的研究;同时,研究对象多为理科、工科、医学、农林及艺术类专业课程,对外语类课程关注较少。因此,文章结合外语课程特色,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与堵点综合施策,构建混合式教学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原则,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聚焦典型教学案例,探索融入思政目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并探讨实施效果。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谁来教
针对思政育人的践行者——教师而言(谁来教),其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亟须改善。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只授业,不传道”,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意识薄弱、思政素养欠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存在认知误区与实践偏差等问题。如何纾解教学困境,解决思政育人的根本问题,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又需要各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打造混编教学团队,还需要教师个人深化教学理念,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此外,从管理层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二)教什么
针对思政育人的内容来源——教材而言(教什么),一方面,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因过于偏向教授西方文化内容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培育,因此,教师亟须重构、充实教材内容,以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表达。另一方面,目前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对思政元素关注度和显示度不够,各单元练习设计尚未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各单元教学活动、语言学习内容、练习设计离散性比较突出,没有形成以育人目标为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难以形成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合力[7]。此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与语言学科知识存在脱节问题,要么没有落到实处,要么是标签式处理。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满足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思政教学需要,遵循语言与见识并重、中西文化并置、主题统领内容、活动设计细化主题思想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二次开发”。
(三)怎么教
针对思政育人的依托——课程而言(怎么教),公共英语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往往面临因大班教学而导致的课程思政互动活动较难开展的困境,又存在教学方法简单生硬、思政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策略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模式,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课程思政“新动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加持有利于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而解决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3个统一的教学原则,即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线上与线下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四)如何评价
针对思政育人的效果评价——考评体系而言(效果如何),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考评体系没有体现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导致思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和改进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立德树人、价值塑造是一个持续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仅通过量化的思政评价指标很难完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判断是否达成育人目标不应只停留在教师观察学生的显性表现上,应既要建立科学的基于量化数据的多元主体全程参与式的考评体系,还需确立学习生涯实践层面的跟踪与考察等质性评价指标。
四、混合式教学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总体教学设计
“高职公共英语”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立足地区产业发展,依据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内容与标准,将所需知识、技能及素养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为专业赋能。教师则致力于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树立“守渠种田”意识,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话语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基本点,以及“价值取向”“问题导向”和“语言为本”3项原则[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和探究主题意义,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内化领悟,投之实践,知行合一,打磨过硬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认知和表达2方面消解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提升跨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能够在职场或涉外情境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扬中国方案。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依托职场情境任务,围绕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和职业与环境3大主题类别,以《高职国际进阶英语》第一册和第二册为授课教材,教师认真研读和分析语篇,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究主题意义,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策略运用,让学生在不同语篇类型中学习和应用语言,拓展思维,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根据授课计划,教师集体备课挖掘出各单元蕴含的思政元素。
(二)教学内容:系统化
所谓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化,是指侧重语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学科内容模块与关注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的思政内容模块彼此形成内在契合关系,以无缝对接、有机互融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基因式”融合,使得思政内容模块隐性植入学科内容模块,二者相得益彰,既促成语言习得,又实现价值引领,达到思政之“盐”溶于学科教育之“汤”的效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分为以下6个环节,即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理解国家育人目标、学科育人目标、课程育人目标及章节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分析教學内容,深入挖掘现有项目主题和语言素材中蕴含的价值导向、情感品格、自我管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整合教学资源,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机融合“双元”教学内容体系,即学科内容模块和思政内容模块,转变育人理念,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教学设计的闭环,应体现思政育人效果。
以《企业介绍》教学单元为例,教师根据企业介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任务:一是掌握企业简介的高频词汇和句式表达,阅读华为等企业的英文版企业简介;二是学习企业简介的文章架构和篇章布局;三是用英文撰写企业简介文案;四是设计特定场景,做中学,学中做。例如,设定某企业到海外高校进行校园招聘的情境,要求学生模拟企业人员对毕业生进行企业宣传,开展口语练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闭环。上述任务的显性设计凸显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的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企业的写作技能和口语技能。而思政内容和目标则是通过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寻恰当的切入点,进行隐性设计,实现培养“知言”(知识目标)、“善行”(技能目标)、“载道”(思政目标)的社会主义“全人”的综合育人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子任务之一为阅读民族企业华为公司英文版简介的宣传资料,其中,语言学习内容为掌握公司简介常用词汇和句式。教师以中国企业奋斗、创新精神,以及中国企业家的爱国情操、实干精神等元素为思政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提升了对中国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的认知、理解与表达,了解了民族企业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教师将涵养家国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语言学习内容与思政育人内容的无缝衔接、有机融合,高质量地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学科内容模块也因厚重的思政元素被赋予了更深厚的价值意蕴。
(三)教学流程:渐进化
所谓教学流程设计的渐进化,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时,要遵循L.维果斯基(L. 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习者当前和潜在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细化教学活动设计,为学习者动态搭建显性语言学习支架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支架,即在任务难度递增的教学各阶段,教师应适时切换适当的教学支架,继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以《企业简介》教学单元为案例,教师通过设计“输出驱动—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反馈提升”的教学流程,将语言学习支架显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支架隐性化。在教学活动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任务的难易程度,依次为学生设计了“熟悉场景、了解任务—词汇习得、语言操练—阅读案例、分析文本—撰写讲稿、口头表达—自评互评、学习示范”5个显性语言学习支架,相应地体现“知中国品牌、练逻辑思维、树文化自信、展创新精神、代言中国”5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支架,实现浸润式思政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首先通过呈现职场情境和任务,为语言输出创设外部驱动力;其次通过引入华为等企业的英文版企业简介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简介”的基本篇章架构和句式表达,并尝试应用新学语言表达自创一篇企业简介的文稿;最后,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的方式对作品给予反馈,进一步优化作品,为学生层层递进搭建语言、结构和内容等显性支架。通过鲜活的案例、真实的体验,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企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的中国智慧,感受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教学模式:混合式
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整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就线上教学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实施过程,让思政元素进在线课程、进资源库、进线上课堂,实现线上学习移动化、智能化、情境化。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等各类学习平台和百词斩等移动应用软件实现移动学习,利用批改网等软件实现智能测评,利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情境教学。就线下教学而言,教师应让思政元素进教材、进教学文件、进教学场地、进学校课堂、进企业课堂、进专业协会,营造课程思政教学新生态。混合式教学赋能课程思政体现在以下2方面:一是课程思政价值诉求与混合式教学功能的定位是一致的;二是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当前发展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5]。具体而言,混合式教學从教学资源的供给、弹性学习时空的配置、完整全面的教学反馈评价数据的记录和保存等多维度赋能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混合式教学新理念,克服对传统教学路径的依赖。
以《企业简介》教学单元为例,教师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互动、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贯穿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实现二者有效衔接。课前,采取集体备课、单独备课和支部活动的方式,通过“勘探—采掘—冶炼—加工”4个步骤深挖思政元素,并将相应的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在课前导入、语言点讲解等教学环节,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效应,将思政元素以浸润式的方式隐性地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教师讲授法,即教师选取华为公司作为典型,讲述其数字包容计划及华为精神;二是体验式教学法,即学生课内进行华为公司高新产品介绍、角色扮演、演讲展示等交互活动,领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课后,学生将融入思政元素的作品和实践活动上传到教学平台,互鉴交流,做到学用一体,学以致用,将思想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教师自身要力争成为“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同时,要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意识、要深刻理解与践行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以及具备严谨卓越的教学风范。
(五)教学评价:科学化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一环,因此,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有整合性评价反馈环节。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教师应秉承“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考核评价理念,建立“量质并举,理实并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和平台评价等方式进行多主体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跟踪育人效果,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课程应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前者聚焦学生学科内容学习的客观数据,其评价指标来自于线上(包括学习通教学平台、MyET、写作批改网)学习行为(如资源访问、发帖互动、作业提交等);后者则着眼于学生实践层面的有“温度”的质性评价,如收集学生反思日志以了解教学反馈,或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内外日常行为以判断他们是否践行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评价内容包含价值判断、道德品质、中外文化、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和能力。由于立德树人、价值塑造是一个持续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是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层面的跟踪与考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及其他质性样本,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等,掌握学生课后的实践情况,对学生实施增值性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行申报实践积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生成的学习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践效果,促进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行为规范,而且可为下一轮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六)教学主体:多元化
所谓教学主体多元化,是指包含课堂、学校和社会在内的“三级联动”育人主体。课堂教学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提供的校外学生实践活动则是对思政育人的有益补充,延伸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目前,学校第二课堂的定位,已经从以往单纯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转变成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在学校第二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非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和多维度的感染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9]。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大赛、融入思政元素的“词达人”英语词汇大赛、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的线上英语晨读比赛,以及体现中国文化的外语文化艺术节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两善一星”宿舍评比活动,即善学习、善思考、星级宿舍,以树榜样、立典型的方式激励学生向上、向善,热爱劳动,立志成为思政素养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学校定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帮扶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责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体验。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勇于探索未知、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提高了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宽容理解、甘于奉献的意识。
(七)实施效果
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教师在“全人”教育理念统摄引领、线上线下2个维度循环提升、教学设计5个层面相互关照、各种教学策略有机协调下,不断优化“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10]。作为思政育人的践行者,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通过引入真实企业案例,增加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同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构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新动力”,并将其有机融入混合式教学各环节,深化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完成仿真的工作任务,参加线下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润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端正职业态度和培养职业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总之,混合式教学赋能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五、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外语教学具有语言学科的优势,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是责无旁贷。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原著、交流心得,积极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建设与教学主题相关联、与培养目标相契合、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将新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混合式教学中,进而为城市建设与运行提供语言服务保障。同时,教师应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元文明互鉴等元素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服务国家重大外事活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OL].(2019-02-13)[2023-09-0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9-01].https://www. 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 教育部關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3-09-01].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 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5):1-10;14.
[5] 杨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外语界,2021(2):10-17.
[6] 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7] 刘正光,郭应平,施卓廷.主题统领二次开发实现课程思政、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新目标[J].外语教学,2023(4):56-62.
[8] 黄国文.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5):10-17.
[9] 章鸣,王舒,王宝.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中国共青团,2020(17):70-71.
[10] 鞠晶.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7): 72-75.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3-09-25 修回日期:2023-10-23
作者简介:白欢,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WYJZW-2022-20-0301);2022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22GXJK484);2021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移动应用软件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GDJG20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