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2024-04-28 12:11周志安
甘肃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

周志安

【摘要】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面临诸多问题,不仅存在着知识层面脱节的问题,也存在着概念延伸以及实验操作的衔接问题。文章通过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与方法。此类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在初中与高中知识之间建立更紧密、更有机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更流畅、更有利地过渡提供了可行方案。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高中;衔接;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7—0052—04

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学习面临诸多问题,不仅存在着知识层面脱节的问题,也存在着概念延伸以及实验操作的衔接问题。诸如此类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正常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节奏,也无法及时复习初中化学阶段的相关理论知识。鉴于此,笔者旨在分析此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并以此为基础,为构建一个更流畅、更连贯的初中至高中化学学科学习路径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策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化学知识断层问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断层现象是首要问题之一,在学科内容和难度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出现断层问题,学生无法将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与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起来,导致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欠缺,学生对高中内容的适应性和理解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审视初中化学内容的覆盖范围,从而确保与高中课程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2.知识体系转变难点。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转变过程比较复杂,在学生转变头脑思维或者是创新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高中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与初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科框架和学习方式。这一转变往往涉及对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根本改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概念延伸和深化挑战。高中化学往往对初中阶段的化学概念进行延伸和深化,高中阶段的化学理论知识难度相对较大,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模式相比也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1]。学生需要在理解和运用初中所学概念的基础上,扩展新的概念和理论。这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串联与延伸,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初中与高中的知识桥梁。

4.實验与探究环节的断裂。初中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和探究环节的连贯性往往出现断裂。初中阶段的实验往往局限于基础操作,而在高中阶段需要更多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此类环节的断裂导致学生在实践性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实验教学的衔接机制并不完善,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转变[2]。

5.知识应用的脱节现象。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与高中阶段的要求存在差距,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然而,此类应用能力的脱节常常是初中到高中衔接的障碍之一,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无法将初中阶段的理论知识应用于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环节中,导致高中化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方式无法快速转变,知识应用的脱节现象非常明显。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改进策略

1.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与过渡。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过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阶段的化学理论知识,也可以实现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这一策略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从而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顺利接纳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确保教学内容的衔接。一是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回顾和巩固,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已学内容。此类复习不仅可以梳理知识脉络,还能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为学习高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或举例的方式,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快速地接受和理解新概念。二是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扎稳打,引导学生接触新概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难度[3]。此类渐进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知识,减少认知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促进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

例如,在初中化学课程“原子的结构”和“元素”中,教师着重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基本概念。通过模型展示和实验演示,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元素的特性。教师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初步认知。在高中化学课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中,教师延伸初中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度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分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概念、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将高中新知识与初中所学知识相对应,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新概念。此类教学过程通过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逐步理解和应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衔接两阶段的化学学习,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2.强化概念贯穿和深化拓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系统性认知。通过贯穿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渐进地理解和应用更高阶段的知识。在概念贯穿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贯穿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理解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迈向高中阶段的学习[4]。同时,教师还需要着重进行知识的深化拓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更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索。这包括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以满足高中学科知识的更高要求。通过举一反三、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问题与挑战。

例如,在初中化学课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案例,学生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规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依据,探究物质间的相互轉化过程,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变化的初步认知。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程“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教师延伸初中知识,引导学生深化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识。着重介绍更多种类的物质分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的本质和特征。同时,深化物质的转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这一类型的教学延伸拓展,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分类和转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类教学过程使学生可以从初中到高中渐进地拓展物质分类和性质转化的知识。教师通过连贯性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逐步理清物质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3.探究式学习与实验操作。探究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究活动,建立起初中实验和高中实验之间的衔接桥梁。此类衔接并非简单地延续初中阶段的实验,也并非将初中阶段的实践操作知识生硬地转移到高中阶段中,而是借助初中阶段的基础理论或者是相关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实验探究,使其可以适应高中更复杂、更抽象的实验内容。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渐进式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实验过程,培养其逐步深入的科学探究能力。此类连贯性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巩固和延伸知识[5]。此外,探究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的衔接还需要教师在实验设计和指导上进行精准引导。教师应该倡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逐步接轨是关键。“酸、碱的化学性质”作为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教师可以以此为起点,帮助学生建立对酸碱性质的基本理解。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了解酸碱的基本特性和检验方法,为学生接触更复杂的高中知识打下基础。而在“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延伸初中实验的基础,进一步学习酸碱中和等更深层次的化学内容。通过高中实验的引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的化学知识。关键在于教师在初中以及高中这两个阶段实验中的引导与衔接,通过初中实验的铺垫,帮助学生建立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主观认知。随后通过高中实验的延伸,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酸碱中和等较为复杂的知识。在这个衔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活动的连贯性,帮助学生感知知识的深度和延伸性,避免知识的断裂,为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过渡提供有机衔接。

4.课程整合与知识串联。课程整合与知识串联是一种有力的手段,有助于解决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断裂的问题。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构建知识链条,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类整合可以体现为跨学科知识串联,通过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更为综合性的认知,随后通过板块之间的衔接,构建知识的有机链条,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课程整合和知识串联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这一方面。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深度上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和学习[6]。此类深度拓展可以引导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过渡阶段更为顺利,避免知识体系的断层。此外,课程整合和知识串联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科视野。通过整合不同板块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知识的应用和联系,形成更为完整的学科认知。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知识学习中形成更为综合性的视角,提高学科间的衔接性。

例如,在教学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时,教师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基本概念及特性。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学生能了解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形成溶液的基本过程。在引导学生掌握溶液形成基础知识之后,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这一课程的教学就能延伸初中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溶液形成原理的理解。高中阶段的教学将更深入地讲解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解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拓展学生对溶液形成过程的认识。此类教学衔接使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形成对溶液形成的连贯性理解,同时避免了知识断层。

总体而言,初中化学知识到高中的过渡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教学内容的贯穿与拓展、实验与探究的有机衔接,以及课程整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更连贯、更有效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益萌.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途径[J].辽宁教育, 2021(15):03.

[2]胡艳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3]吉玲.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0(07):149.

[4]邓晓燕.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应用探讨[J].中国周刊(英文版),2020(12):01.

[5]谢兵.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初探[J].文渊(中学版),2020(06):120-121.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