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探索

2024-04-28 12:11王飞
甘肃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乡村小学小学德育

王飞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尚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小学特色,建设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体系,从师资队伍建设、主题活动创设、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

【关键词】乡村小学;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7—0024—04

小学德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然而,乡村小学受经济、社会、教育等条件的制约,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明显不足,缺乏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不利于达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效果[1]。基于此,要针对乡村小学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象,整合优化小学德育活动课程资源,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提高小学德育课程化教学的实效性,期望能够以本文简单的分析探讨,为研究者们提供适当的借鉴与参考。

一、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概述

乡村小学是指乡镇中心校以及在乡镇中心校以下的学校,包括村级完全小学、村级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这些乡村小学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通常规模较小、教育设施相对陈旧、师资力量匮乏,学生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基础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学生传递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是小学德育的校本课程,它可根据各学校学生的特殊需求,合理编排校本课程活动内容,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强调课程知识与学生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设定的教育情境中使得师生间有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整体环境下更加全面的发展[2]。在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将显性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经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乡村本土元素相融合,精心组织德育课堂内的活动和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对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良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二、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匮乏

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师资力量支持,教师对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乡村小学德育教师的教龄普遍偏大,年轻教师的流失率较高,极易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固化,缺乏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创新与变革动力。并且,当前乡村小学德育教师大多是语文专业和数学专业的,德育相关专业的教师占比较少,暴露出乡村小学德育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还有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师由班主任兼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德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利于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二)德育主题活动规模小、层次低、内容少

当前,乡村小学德育教师对于德育活动主题内容的认知较为浅显,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德育主題活动目标,对于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具体细节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大多聚焦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而在对学生的道德情意、道德行为养成等方面缺乏足够关注,学生难以深入思考德育主题活动的内涵[3]。并且,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由上而下的顶层方案的落实,没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商讨,导致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缺乏实践性、层次性、系统性,最终导致小学德育主题课程活动的规模小、层次低、内容少,使得德育主题活动多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待深入

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仍然比较浅显,部分课程开发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契合,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不一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数乡村小学并没有结合学校特色与所处社会环境,不能够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诸多乡村小学就是照抄或者生搬硬套其他城区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方式,使得这种“嫁接课程”无法“开花结果”。

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存在较大缺失,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且因缺乏正确方法的引领,导致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处于无序化和碎片化状态,无法充分利用多方课程资源,难以对学生的认知导向、意志磨炼、情感陶冶等方面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不足

德育活动课程评价是德育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评价德育课程计划、开展方式、课程结果,以此作为改进和调整的依据[4]。然而,当前乡村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缺失,局限于校内单方面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全方位地展开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无法完全把握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观念等,不利于乡村小学德育教育课程的开展。

三、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分析

(一)加强乡村小学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乡村小学教育管理者应担负起管理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在德育活动课程化教学中应落实校本课程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乡村地方特色开设德育校本课程,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双向发力,推动学生德育知识的全面生成。学校管理者要时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德育课程教育功利化、同质化倾向,将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要积极组织德育教师参加全国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聘请课程专家指导德育课程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加强一线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德育相关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的能力,注重多参与、多讨论、多调研,采用入职后培训、学术研讨等不同方式,不断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优化开展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1.树立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意识。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是将活动基本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的桥梁,要构建德育内容和结构优化的主题活动课程体系,提高师生参与主题活动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依据一定的主题活动设计理念,结合农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特色、习得的知识等,理性、长远、系统的规划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使之更贴近师生关注的道德问题,发现和解决乡村小学反映出的实际问题。

2.丰富德育主题活动内容。结合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中的乡村本土素材,注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多维开发设计体系,使之具有模块化、有序性和连续性。分类开发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以主题的方式呈现乡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情况,形成模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体系,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对德育活动主题分类的过程中,要依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基于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相关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乡土素材,合理编排德育主题活动内容。

3.分段设计德育活动主题。乡村小学德育活动主题设计应注重分段性、层次性,结合小学生的自身实际分段设计活动主题,多维度、全方位地设计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注重德育活动主题的拓展与延伸,引导不同阶段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发展,最大程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与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相契合。如在“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安全基本常识,逐步体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德育内涵。

4.精心组织主题活动。课程整合视域下的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中心,注重主题活动的生成性,充分联系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乡村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参与德育主题活动中来,逐步深化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5]。如在学习“变废为宝有妙招”的课程中,教师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垃圾不分类的原因和危害,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了解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加大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力度

1.注重隐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育隐性资源蕴含于教学活动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学校制订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效果。物质层面的德育隐性资源的开发应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结合乡村乡土文化,如当地历史建筑、人文习俗、名人轶事等,加大乡村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6]。优化乡村物质形态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陶冶学生的情操,凸显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加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德立身,引导学生自尊自律,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并在日常课程开发或教学实践中,将德育教育内化在每一件小事之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家校合作,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富,对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认知导向、情感陶冶、规范行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要适时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乡村小学德育课程活动之中,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烈士墓园,为革命先烈献花,将清明节主题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寓传统节日文化于文明祭扫之中,将乡村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做实、做细,涵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获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策划“传统节日启蒙”等一系列专题德育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如小品、相声、舞台剧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推行全方位、多主体的德育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教学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艺术、劳动、体育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展开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差异性、过程性,充分关注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课程化学习体验、情感认同,实现对学生的准确、全面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尽管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方面有所评价,然而评估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考核量分不够准确和全面。为此,要增大对教师德育课程化教学的评价比重,将其纳入到小学德育教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3.对学校的评价。要评价乡村学校的德育课程实施活动,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和年度考核的內容,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全面评价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关注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治安环境、人文环境等,注重家庭、社会氛围和环境对学生道德品性的养成与影响。

综上所述,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生活性、综合性特点,要结合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体系,从师资队伍建设、主题活动创设、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策略,充分体现德育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本土性,加强德育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衔接和整合,帮助学生积极地完成自我构建,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范莉,戴治伊.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一体化的建构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3(04):30-34.

[2]金丽花,丁晨燕.成熟德育实践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以花园实验小学德育实践系列活动为例[J].教育观察,2019(08):125-126.

[3]魏星,张春海.幸福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延安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02):120-124.

[4]胡书琴,谭新艳.打造温暖生命的德育活动课程——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卓雅”德育活动课程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7(Z1):64-67+73.

[5]袁伟.创建生态特色校,培育文明好公民——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3(03):101.

[6]朱冰.生态体验式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以海联路小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1(15):50-52.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乡村小学小学德育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浅谈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