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助推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

2024-04-27 05:25马敏
艺术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科融合美术

摘 要: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既是体验为先的学科内容感知方式的融合,又是探究为先的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是理解为先的不同文化传统的融合。本文将以《盛世·开封》为例,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设计美术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教师还原知识原本的结构,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有效地运用多学科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构建知识图谱,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学科融合;大单元教学;美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3

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从整体去思考设计的系统性教学,以更宏观的形式基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材内容,将认知与实践有机融合,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一、学科融合促教学

《盛世·开封》是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索”课,学习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本课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式,寻找美术中各种细分类别、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大单元课。所以,在《盛世·开封》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书本上的学习内容,还要以主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开展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多种形式展示成果[1]。

二、学科融合助实施

在传统美术教学实践的单课时教学中,容易出现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分散,教师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而单元美术教学倡导学科内的知识围绕主题优先融合,将单课时进行组合与联结,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其思维的积极活动,提升后续的学习效果。

(一)欣赏——促全面感知

由于《清明上河图》属于手卷,画幅窄而长,人物、建筑、街道等情景众多,因此《清明上河图》受限于课本的空间,只呈现了全卷的一小部分。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进行书中呈现画面的局部赏析,但学习内容未免片面,不仅影响了知识的完整性,学生也无法欣赏到全卷各部分的精妙之处。为此,笔者通过展示原画的高清扫描件,放大数倍后悬挂于教室中,引导学生走近画作细细观察,记录与总结自己的发现。

在完整呈现的《清明上河图》中,学生观察发现,全画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个段落;画面开端描写的是汴梁郊区乡野的景色,两个脚夫正赶着驮炭的毛驴,匆匆忙忙向城里赶,一片茂密的树林,老干新枝刚刚吐绿,虽然还是乍暖还寒的季节,可是春意已经越来越浓。画面中段是汴河的景色,舟船云集,一片繁荣景象。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宛若彩虹横跨汴河,一只大船正要过桥洞,船夫们用力划桨与急流搏斗,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潮,熙熙攘攘,形成了全幅画卷的最高潮处。画的后段描写了城市街道景象,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里进餐等。画家张择端把写生时看到的人物景象一一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2]。

全局欣赏《清明上河图》为单元教学拉开序幕,不仅帮助学生组合与联结完整的知识图谱,还可以促进学生后续的多角度分析与探究,为后续单元课的高效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

(二)思考——多角度分析

学科融合不应受限于各科知识的融合,还应当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纳入大单元教学的内容中。《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宏伟壮丽、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梁(今开封)的城市乡村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该画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展示了北宋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类建筑、交通工具、饮食文化等细节描绘。为建立学生与画作的联结,引起学生对画面的共鸣,笔者将北宋生活的衣、食、住、行进行四个角度的拆分,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在上一课时观察全局的基础之上,代入情境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北宋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总结来说,《清明上河图》中宋人的衣、食、住、行十分独特。在衣著方面,官员的衣饰精美华丽,而学者多着儒服,劳动阶层就以黑白两色、以短衣为主,常穿小脚裤便于劳作。在饮食方面,北宋时期人们食肉以羊肉为主,“孙羊正店”的招牌在画面中十分显眼;而“香饮子”就如同今日的奶茶店一样普遍,商家还提供多种口味可供顾客挑选。在建筑方面,乡村平民住房多为茅屋,外观较为朴素,而城市住房则呈现出多样的院式结构;商铺建筑较为豪华,多用“彩楼欢门”进行装饰,高耸的尖顶和飘拂的彩布不断吸引着客人的前来。在交通方面,宋人以步行为主,用独轮车、牛车、驴车等运送货物,达官贵人则骑马或乘轿出行[3]。

(三)探究——多职业体验

在大单元的美术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代入不同身份的学者,基于不同学科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清明上河图》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可以从“艺术学家”的角度查找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等方面的资料,从“史学家”的角度查找北宋首都汴梁的悠久历史,以“社会学家”的学者身份研究交通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等,以“民俗学家”分析乡村花轿上各种草木花卉的装饰,北宋清明时节的民俗民风,以穿越到北宋的“现代游客”身份,对比画中人物生活与现今的各种区别……在体验学者的过程中,往往有些有趣的发现。

美术家探究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画家张择端的生平经历,界画的绘画方法,风俗画的作品特色等。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整细致和“写意画”淋漓洒脱,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得一丝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充满细节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的艺术风格、技巧和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对于艺术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家探究小组发现《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先,它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其次,画中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建筑特色,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后,画作还见证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璀璨的艺术瑰宝,更是一部承载了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献。

社会学家探究小组针对画面中段虹桥的细致描绘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发现画家张择端选取了具有情节意趣的场景来描绘: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由此,社会学家探究小组可以分析得出:画作中的虹桥十分拥挤,岸边停靠的各色船只杂乱无章,整体看来缺乏有效的管理,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火灾等安全隐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区管理的不成熟和缺失;在虹桥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桥上各自活动,形成了清晰的社会分层,不同阶层的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4]。

还有学生小组从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等角度进行自主探究,让美术课不再停留于“蜻蜓点水”的概览学习,而是以不同角度的小切入点,深入探究知识与内部原理,真正理解《清明上河图》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汇报——多交流探讨

经过前阶段的分析和探究,学生对《清明上河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区临摹,进一步了解画面描绘的内容,体验画家张择端的笔法与墨法,最终将画面局部拼合成组,呈现出画卷完整的全貌。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小细节”,为解开心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多方查找资料,最终在课堂的交流与汇报环节中进行分享。

“大家看,在整幅图的最中间有一座虹桥,虹桥下有很多小贩在摆摊,非常热闹。而在虹桥两边,有两根柱子,柱子外面一个摊位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两根柱子在当时就是一个法律规定的界限,商贩是不允许在界限外摆摊的,咱们现在大街小巷也会有这样的规定,不过现在随处摆摊可能会被罚款,但在宋代可是要被打板子的!” 话音未落,学生开心地笑出声来,原来在宋代摆摊还有这样的规矩!接着,班长将自己临摹的部分呈现给同学们看,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就是北宋中的望火楼,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宋代曾经历了大大小小40余次火灾,所以在城防方面比较谨慎。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楼却空无一人,没有士兵驻守值班,而望火楼下竟然还被改成了饭店,可见北宋时期在防火方面是相对涣散的。”班长说着,一边露出惋惜的表情,台下的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此时,毛同学也上台进行了分享:“画面中的农夫正在打水,用的轱辘是曲柄轱辘。”毛同学一边说着,一边将两只手放在身体同一侧轮起圈来,示意曲柄轱辘是如何打水的。“曲柄轱辘是宋代特有的,而宋代之前用的是滑轮轱辘,滑轮轱辘就是在井的上方安装一个滑轮,通过绳子往上拽来打水,是不是更费力气呢?相对来说,曲柄轱辘就省力很多,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宋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学生在笔者设置的自由汇报环节畅所欲言,自主建构了有关历史、物理、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越了笔者预先准备的课程学习资料。同时,笔者将学生的汇报片段录制成微课视频,在各班级循环播放,作为探究学习的补充,促进学生知识边界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学科融合筑价值

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既是体验为先的学科内容感知方式的融合,又是探究为先的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是理解为先的不同文化传统的融合。

首先,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旨在还原知识本来普遍联系的状态。分科教学人为划分了学科教学的边界,凸显的是单学科范畴内的体系和结构,学生透过各个学科看到的往往是世界的某个侧面。因此,美术教学的实践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知识,重构知识图谱,成为分科教育改革新的增长点。

其次,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有力强化了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单学科知识体系下的分科教学,设计的相關问题往往是应用课堂所学内容来解决,但现实世界中存在或产生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学生能够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综合能力去迁移应变。美术大单元教学开展的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助力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想象的空间,拓宽学科视野,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最后,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有效推进教育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国际风行的STEM或STEAM课程的学习,正是我们所要大力研究和推广实施的。

因此,想要通过学科融合助推美术大单元教学,教师应构建活动化、情景化、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在思想与实践中渗透美育,整合多领域知识,重视课程育人价值,突出美育核心素养,基于以上多方面变革传统思想观念,走向美育课程发展的不断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4):22-28.

[4]沙景雯.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大单元设计——“我们的美术世界”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84-186.

作者简介:马敏(1992-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学科融合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