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筝热”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古筝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水平薄弱和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单一以及教师缺乏创新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古筝的发展,也使高校教学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问题研究出解决的方法以及更改建议,使“古筝热”和高校教学平稳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古筝热;高校;教育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3
古筝作为中国最具古老的民族性器乐和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记载,并且盛行于秦地,自80年代开始很多流行音乐蓝调、爵士乐以及摇滚乐的发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音乐市场,而古筝作为传统类乐器便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古筝并没有因为这种现象的冲击而逐渐衰败下去,而是凭借自己的一席之位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它外形美观大方、方正圆润,婉转低沉的琴音,如靡靡之音,回响天际;似细雨打芭蕉,远听无声,静听犹在耳畔。外观与声音上的特点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古筝能简单地奏出优美的旋律,和我国的民族器乐古琴一样,它采用的也是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听起来更加的悦耳动听,在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古筝逐渐得到大众的喜爱和接受以及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古筝热”的背景下同样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何将古筝教育搞好和如何加强高校内的古筝教育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高校应如何加强古筝专业学生的能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古筝热”教学现象出现原因
(一)经济和精神文化方面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社会需求也在日益增多。在国家制度的影响下,素质教育已经被人们所重视,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古筝学习上[2]。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仪式上一首筝曲《春江花月夜》带我们走进了国际盛会,不难看出古筝已经代表着我们的国家逐渐走出国门。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古筝考取等级证书和参加比赛来不断提升他们的气质修养和自信还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古筝是一种娱乐大众的乐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古筝逐渐变成一种可以娱乐自己的乐器。到今天,古筝已经走入大部分的家庭成为他们生活或者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参加全国乐器考级人数第一的是钢琴,古筝仅次于钢琴占据第二位。家长也开始注重孩子综合素质上的培养,希望孩子拥有很多的艺术特长,这也促使古筝热的产生。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以前,各类教育还仍停留在口传心授的教育层面,知识没有被科学理论地整理到书本上,以前的记谱法相对现在也落后很多,例如,公尺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来记录音乐,古代的交通也是非常不发达的,可能需要背井离乡或者带上盘缠走好远的路才可以找到一位勉强“精通”古筝的“老师”,由于以前的保存技术和科技水平低,很多的乐曲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样子和韵味,还有可能被古筝的传授者们加上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传播困难和乐曲保存难的问题,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古筝,凭借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然后通过各种学习软件或者网站就可以学到很多大家的课程,或者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都可以学习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并且学习古筝也不再局限于地域,交通的便利使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筝老师,而且对古筝曲目的掌握不再仅仅依赖于记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或是在线观看音乐剧和音乐会来加深理解和学习。网络的运用也为古筝的发展和“古筝热”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3]。
(三)古筝的独特魅力
古筝从古至今依旧得到大众的喜爱和支持,与它自身温润如玉的形态特点以及余音绕梁、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有着很大的关系。它采用的是五声调式,无论怎样弹奏都会给人一种绘声绘色的感觉。古筝的流派众多风格也各有不同,就拿我国的五大筝派来说,河南流派的古筝又被称为中州之调、郑卫之音,有明亮开朗豪放爽快的艺术特点。浙江流派的古筝被称为杭筝有着武林的韵味,给人一种委婉动听的静谧之感。客家流派的古筝,多与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相结合,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山东筝派的古筝是目前为止我们习筝者接触比较广泛的一类筝派,多与当地的琴曲和唱腔小调相结合起来,有流转动听的感觉,潮州流派的古筝,音色婉转悠长曲调细腻悱恻。五大筝派的风格迥异各有所长,也有自己的独到和吸引人之处,这也为“古筝热”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4]。
二、“古筝热”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
(一)古筝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相对于专业院校而言,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不同于个别处在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城市中的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有待提升[5]。这类院校由于发展速度比较慢,软件和硬件上的设施条件较差,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到这种院校担任教师职位,学校只能靠丰富的物质条件或者各种良好待遇作为支撑。有很多院校虽然设有很多乐器专业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科班教师,很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能和学生不相上下,甚至会出现其他的器乐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现象[6]。在古筝热的推动下,出现了弹奏类的民乐教师担任多种有关器乐的教学工作,甚至会出现跨专业现象或者學校聘请民间的古筝演奏者,教师不够专业加上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循环往复,造成了恶性循环,导致高校内的专业教师与学生没有办法“和平共处”下去,甚至会有很多从小学习古筝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水平和自己水平相当,这种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一官多职”的现象也令很多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及时地更新自己,拓宽知识视野和更新知识结构,教师演奏水平的提高和实际教学效果的产生以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课程中是有待我们去攻克的难题。
(二)高校古筝教材及课程有待完善
课本缺乏新意,还停留在基本的技法弹奏上面,忽视了已经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标准的技法演奏方面而是追求身心和自我情感的抒发或者更高层次的学习,往往很多高校或高校教师选用的教材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并且教材的内容也如同“传家宝”一般,内容陈旧单一没有及时地更新,依旧仅限于基础知识和标准技法的演奏方面。进入高校后,很多课程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的模式,这种课程适用于学习书本知识,并不适用于古箏课程。随着古筝热这一现象的产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投身于古筝教学的研究行列,他们收集整理出了很多不同层次的课本,但是却没有被部分高校所使用。很多高校都会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考试制度,高校是一个注重素质教育的地方,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设置了很多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学生平时不仅要应对多方面的课程,还要准备考试,导致很多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曲目的情况下就去参加考试,并且又要准备下一次的考试。这样频繁的考试学生需要掌握的弹奏曲目很多,但都是局限于能够弹出音能够把音弹准,停留在乐曲量的积累上,并没有更深一层地对乐曲进行理解和演奏。
(三)学生对古筝的兴趣相对较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培养高校生对古筝的弹奏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应对升学考试或者为得到更高的学历而学习古筝。众所周知,艺考生相对文化课的学生来说可能升学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所以会有很多文化课方面相对薄弱的学生来选择学习古筝这条路,甚至有的学生并不是童子功,而为了升学疯狂弹奏学习几首高考曲目,他们并不知道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它想传播的思想又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提升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持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感受感知能力,一旦学生对古筝产生兴趣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已经完成一半。兴趣在学生学习古筝中以及其他学习和自身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要正确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对古筝自觉地产生兴趣。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引导[7]。
三、对“古筝热”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升古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古筝教师需要加强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了解与古筝相关的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以及艺术概论。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积极更新知识,弥补不足。教师这个职业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关注教师是否能有效地传授所掌握的知识给学生。为此,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念,包括正确的教师观、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积极行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提升,将最宝贵的经验和专业技能无私奉献给学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古筝演奏者。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不仅针对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对于高校的古筝教师来说,虽然工作压力和教学压力相对较小,但适当的压力仍可促使人进步。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试或制定相应制度,如完善教师资格认证、设定教学年限和学历限制、资格证认定年限要求等。此外,教师的薪资待遇应与其教学效果或考核成绩成正比,为古筝教师提供充足的进修和发展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专业院校的培训或权威比赛。这样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和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古筝技法不断涌现,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灵活运用固有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古筝课程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设立研究团队,组织乐理教师、中国音乐史教师、民间音乐教师等各类专业人才,共同制定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或独有课本内容。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取代传统的考试制度,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感,同时也让学生和教师成为良师益友,互相学习。定期举办音乐会是另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会,教师和学生可以团结协作,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许多高校采用小班教学制度,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水平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定期举办音乐会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增强集体意识。当集体意识增强时,学习效果也会显著增强。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艺考生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高校在选定考生时,可以采用“不看脸只看手”的方法。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升学考试中,将考官与考生之间用纸板隔开,评委老师只能看到考生的手形状态,并且能听见曲目的弹奏效果,这样可以避免考官对考生外貌的评价影响选拔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考生的实际演奏能力。二是在高校入学考试中将笔试和面试综合起来,面试曲目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局限于一首或两首曲目。考官可随机抽取多种曲目中的一个,或是某个曲目的片段节选,或是将基本的指法练习曲目加入考试内容中。例如,《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体现基本功指法的曲目。这样的做法不仅公平公正,而且有助于避免艺考生临阵磨枪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的高校生源素质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有利于古筝热的传播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
同时,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设。例如,教育部设立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范生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8]。
四、结束语
“古筝热”这一现象的出现揭示了我国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更反映了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享受。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乐器种类繁多的大国,古筝能够历经沧桑、屹立不倒,并引发古筝热,这必定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因此,我们期望高校管理者和优秀的教育从业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古筝热潮,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古筝热”与高校教学紧密结合,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小凤.“古筝热”背景下高校古筝教育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2020,36(02):97-98.
[2]杨博.探析关于古筝热潜在问题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2,38(10):248-249.
[3]马楠.“古筝热”环境下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23,38(03):118-119.
[4]何林慧.“古筝热”出现的原因初探[J].北方音乐,2021,36(19):211.
[5]毛婕.“古筝热”环境下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音乐创作,2022(07):192-194.
[6]吕云路,李婷婷.关于青少年“古筝热”潜伏问题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16-120+128.
[7]孔文瑾.古筝五大流派艺术特点研究及其教学实践分析[J].黄河之声,2020(01):28-29.
[8]段宇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师古筝教育师范性探析[J].艺术评鉴,2021(06):99-101.
作者简介:张汇佳琪(1995-),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