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原腔客家山歌结合了客家语言的特质,使得其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方面具备了强大的力量。为了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客家合唱作品需要准确把握风格,并且在演唱的润腔、咬字吐字以及把握衬词衬句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处理这些细节,才能真正展现出客家山歌合唱作品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活力。
关键词:客家;民歌;演唱技巧;韵味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4
客家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态,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原大地和岭南山岭的文化土壤。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从山间对唱到舞台竞技,客家民歌都以其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吸引着广大观众。近些年来,作曲家开始利用客家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并将其融入交响乐、流行歌曲、合唱等不同形式的音乐当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也使得客家民歌更具美感和艺术魅力。通过运用客家音乐元素,在旋律、节奏韵律以及表达意境方面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一些现代的客家合唱作品如《绿韵茶香》《客家迎客谣》等保持了原有音乐风格,并且注入了现代音乐特色。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传统民歌合唱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展示出创作者对于古老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所做出的努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客家民歌合唱作品中,人们开始研究山歌唱腔并发掘其中的独特之处,将其呈现给观众。通过挖掘和展示山歌唱腔中所包含的特色元素,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歌合唱艺术向前发展。
一、客家民歌合唱的技巧
客家民歌种类繁多,唱腔有一百多种。比如山歌大师汤明哲擅长弹、唱、编、写、演,除此之外,他还收集整理过各地区的山歌;他指出演唱既要有客家山歌的个性,也要有共性并掌握好各地语言的规律、发音特点,是唱好各地山歌的前提,演唱时还要注意以词变音、字正腔圆。有学者强调:保持山歌演唱特色不在于固守原喉唱法,而在于尽力表现山歌的韵味、山歌的风格及声音的特质形象[1]。也有学者在谈到演唱客家山歌特点时说到,客家山歌是四句七字体,一、二、四句押韵;歌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样,节奏自由又富有变化[2]。
在客家民歌合唱作品中,既要保持山歌的韵味,保持歌唱腔体统一、装饰音节奏一致,还要兼顾纵横方向的均衡和谐,笔者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述。
(一)润腔之长腔
长腔是在歌唱中上颚抬起,保持高位置达到共鸣畅通,运用绵延气息的一种唱腔。这种唱腔一字多音,且有拖腔,适合用直声。
合唱曲《绿韵茶香》的A段音乐(见谱例1)素材采用蕉岭县长谭山歌,长谭山歌声音高亢、气息悠长,这种风格始终要保持在整首作品演唱中。在此段,男声用持续音演唱,好似清晨弥漫的雾气,斜斜的阳光笼罩着茶园,空气清新。女声三声部运用长腔演唱方式,徐徐呈现清晨茶园的美好风光,听众仿佛置身于其中。在女低声部演唱时,采用整体呼吸和循环呼吸两种方式交替,控制气息力度,利用呼吸技巧和变化,把长腔特点表现出来。通过女高两声部不断填充,加强旋律的情感表达。
无伴奏合唱《新·绣荷包》中,通过演唱“新绣荷包啊刁嫂子哎”时运用长腔的方式,描绘了男女之间淡淡的爱慕之情。这种长腔的运用在音乐上表现为高低起伏和节奏变化等手法,使得作品演唱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二)润腔之装饰腔
装饰腔通常是演唱装饰音时运用甩、滑、倚、波、颤等技术表达情感,增加情趣的一种唱法。
1.甩腔,通常使用在山歌号子句尾处和山歌乐句进行中的尾音处。一是旋律进行中的甩腔,如《绿韵茶香》11-12小节(见谱例2),在第12小節长音结尾处的甩腔,正好是这句的最高点,在“哎”的长音后用上滑上行到高音点,不仅使这个高音不会唐突,而且增加山歌的意韵,引人遐想。二是衬词中的甩腔。在混声合唱《绿韵茶香》中,衬词中甩腔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两段之间的连接处,当“哦嗨”这个衬词出现时,它像一个音乐符号,在歌曲中扮演过渡和铺垫的角色。它将前一段优美的旋律与后一段轻巧愉快的旋律连接起来,形成完整而流畅的音乐表达。
在运用甩腔技巧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注意把握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传达,通过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嗓音调动更好地诠释歌曲中所包含的艺术风格。
2.波音。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波音就可以让听众产生这种回荡的韵味。运用上下两度音程关系装饰唱腔,有上波音和下波音之分,也有慢波音和快波音之分。
(1)快波音,即快速进行到主音。如《绿韵茶香》15小节(见谱例3),女高声部在“茶乡”演唱后,用衬词“哎”快速地来回波动二度后拉长,这种小的快波音,精巧且可爱,为旋律线条的伸展做准备,突显山歌灵动活泼的气息,具有非常特别的抒咏性。
(2)慢波音,慢速、柔和地行腔。这种慢波音正是梅县山歌中“袅袅嫩嫩”(客家俚语,通常形容人们说话语速适中,语气比较软)的唱法特点。如《绿韵茶香》136-138小节(见谱例4),曲调素材采自梅县松口山歌,男高声部以慢速二度音波动进行演唱,充分运用慢波音营造出一种悠长的意蕴,表达通畅自然的情感和心境,增强客家山歌韵味。
3.倚音,有前倚音和后倚音、单倚音和多倚音之分。《新·绣荷包》第6小节(见谱例5)“啄”的7度下行单倚音(未标注的倚音),使得音乐婉转回旋,韵味十足。
在《绿韵茶香》第13小节中(见谱例6),女低声部“满天”后的“那”字是语气助词,演唱时“那”的最后一个音要用后倚音处理。女低声部运用快速小颤后下行四度,增加了长音后的结束感。
4.滑音,包括下滑音和上滑音。
(1)下滑音,《新·绣荷包》第2小节(见谱例7),在女高音演唱中,“哎”先要呈现出一个较长的拖腔,后面则以波动后的下滑形式结束最后一个音。在演唱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保持高位置的共鸣统一,以更好地展示山歌情意深长的意境。
(2)上滑音,在《新·绣荷包》第6小节(见谱例8)女高声部,“溜”上方标记了上滑音。上滑音与甩腔特别相似,在演唱时,要注意区别。滑音在上行时,会强调第一个音后滑行至下一个音,形成前重后轻的演唱风格;而甩腔的音则不能过度强调,要保持圆滑流畅的音乐线条。
在演唱中,滑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增添歌曲的表现力和情感。然而,在运用滑音时需要注意适度和恰当性。如果演唱者过度使用滑音,并且不断往下滑,可能会导致整首歌曲失去原本的优美旋律,反而变成了一首悲伤凄凉的悲歌。
5.颤音。在一些长腔山歌里经常运用的一种上下二度反复进行,它夸大了泛音技术,利用不断迂回的旋律,增加音乐中悠长的韵味。在合唱曲《绿韵茶香》中,就有好几处采用颤音的演唱技术,演唱时节奏由慢到快,形成非常明显的推进力,把歌曲情感和主题推向高潮。
二、演唱中巧妙运用方言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人们迁徙到客家地区后,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在保留部分古汉语基础上融合了地方语言并发展成为一种交流性语言。在客家民歌演唱中,使用客家方言使其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
(一)方言是山歌的灵魂
有人认为,在歌唱中使用方言可能导致听众产生疏离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中的方言歌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欣赏者可能会因听不懂而忽略歌曲情趣。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地区之间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方言元素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当人们聆听带有方言元素的音乐时,虽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每个字词所表达的具体意思,但却能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演唱者传递出来的情感来感受其独特魅力。这样一种语境下产生的距离感反而增添了神秘感与吸引力。例如,《新·绣荷包》合唱曲中出现了类似于“哥似开水啊刁嫂子,滚融融哎阿妹你过来哟,哦嗨”的句子,在客家山歌中运用时不仅语义明确且形象生动,并兼具幽默风格色彩以打趣方式表达丰富细腻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采用普通话演唱,则明显缺少方言自身所具有的那种诙谐感,使得歌曲失去原本山歌所拥有的韵味。因此,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客家方言是必要且重要的步骤才能保持其独特艺术特色。
(二)方言的地域色彩
方言具有地域性。因为地域、气候、风土人情不同,每个地方的语言也就有所不同,在音乐中的表现也就各有风格和情调。从客家方言产生来看,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客家话,如开水,这个词在不同客家地区会有不同读法,梅县客家话称“滚水(kuo31 sui31)”,兴宁客家话称“毕水(pit1 shui31)”;再如“戏”,梅县客家话读“hi53”,五华客家话读“si31”,同词不同调,形成丰富的客家语言文化。对比可发现,梅县的客家话比较软糯,而兴宁、五华客家话比较“硬”,丰顺客家话又夹杂了闽南语系。因此,针对不同地区流传的客家民歌,演唱时应根据地域方言特点,把握山歌地方风格,才能准确地把其韵味演绎出来。如演唱《新·绣荷包》,歌词里的“一”读“ri52”,“阿妹”读“老妹”,这些都是兴宁石马地区方言的发音特点,才能使山歌韵味表现出独特性和趣味性,具有特有的意蕴和风格。
在解决合唱中使用方言的问题上可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遇到运用民歌音素创作的合唱曲,应该用普通话演唱,间接中夹杂一些客家常用的方言俚语,这样会充分发挥方言的特点,突出民歌的个性风格。在合唱曲《绿韵茶香》中,综合了蕉岭长潭山歌、梅县松口山歌等音乐元素,当用普通话演唱时,一些客家方言特点,如词句的构造、衬词等应原样再现。其次,在遇到以原板山歌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时,演唱时使用客家方言是最为恰当的选择。例如,《新·绣荷包》合唱曲广泛运用了客家民歌中常见的衬词和衬句,并结合兴宁石马地区特有的语音特征,使得该曲具备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把握演唱中衬词衬句的特色
衬词衬句,是民族音乐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是语气助词,有些是象声词,有些是人或物品的名词,有些没有任何含义,只是在句尾运用以提升歌曲情趣。
(一)衬字与衬腔
衬字衬腔,通常用“啊、呐、呀、哇、哎”等语气助词。有些用来表达语气,如《新·绣荷包》“两面红啊阿哥你过来哟,哦嗨”中的“啊”,它是前一词“两面红”语气的延续。有些衬字具有连接作用,如《绿韵茶香》歌词中“太阳一出哎满天霞哦”中的“哎”。也有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衬字,如《绿韵茶香》“茶乡哎处处哇忙采个茶哦”中的“个”,“个”字在客家方言中常常有“的”的意义,如“啀个”用普通话解释是“我的”,但是在这一句,“个”只是语气助词,没有其他意义。
作为歌曲韵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衬字演唱时很讲究腔调。如《新·绣荷包》第27小节(见谱例9),女高音声部在演唱此句中最后一个“哎”字,在用带倚音的长音之后再用波音翻转,然后进入羽音。演唱时用抑扬抑的力度,几个装饰音轻盈而快速地转换,要唱出客家山歌的“情”。
衬字对歌唱语气的表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绿韵茶香》第46-49小节(見谱例10),女高声部演唱中的衬字“哎”“哦”,以轻巧跳跃、轻快的语气表现了人们在茶园收获后所感受到的愉悦心情。
(二)衬词和衬腔
客家山歌最常用的衬词是“哦嗨、溜笃、哎呀嘞、依溜哇”等。以衬词“哦嗨”为例,这一衬词是山区人们在相遇时,隔远打招呼的语气词。如果是句头衬词,演唱时在“哦”略微保持之后用快速的波音唱“嗨”,演唱时曲调高亢,以便引起远处人们的注意。如果“哦嗨”是句尾衬词,就会有三种演唱方式。1.前字下滑,后字上滑,用以表达歌者愉悦的心情。2.两个衬字都采用下滑方式,前字滑的时间比后字长,则表达了歌者沮丧、伤心等情绪。3.衬词中两个字均下滑,但后字滑的时间短而轻巧,这种演唱方式表达轻巧而幽默的情绪。在衬词中速度、力度变化,表达情绪也会随之变化,演唱者一定要跟随歌词语气变化而变化。
客家山歌中还会经常出现一些称谓衬词,如《新·绣荷包》中“新绣荷包啊(刁嫂子)哎”,刁嫂子是兴宁地区有名的民歌手,人们在与她对歌时,在句中加上歌手的称谓,表示对她的尊重,久而久之,这个称谓就随着歌曲保留下来。再如《新·绣荷包》中“一面龙(阿哥)”“在年终(阿妹)”中的“阿哥”“阿妹”都是称谓衬词。这些衬词在演唱中,就好像他(她)在你的面前一样,要用一种“亲切地说”的感觉去演唱。
除此,客家山歌中还有一些语气衬词,如合唱曲《绿韵茶香》中“风调哇雨顺哎,天时呀好哟,哟嗬依溜哇哎”,这句中的衬词“依溜哇”是歌词“好”的语气延续,演唱时需要准确把握三连音的节奏感,并以轻盈欢快的韵味进行演唱。
(三)衬句和衬腔
在《新·绣荷包》中,衬句使用也较多,“哥在西来(呀)(刁嫂子哎),妹在东(哇)(阿哥你过来哟)(噢嗬嗨)”,此处“阿哥你过来”为衬句,主句是“哥在西,妹在东”,唱腔却拉得很长,都是衬字衬词和衬句填充。演唱时不需要强调主句,用快速而轻巧的演唱方式把衬句唱清楚即可。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文化艺术多样化发展,民族音乐的创作也没有固守,在不断继承和变化中适时适势做出改变,在多元音乐元素凝聚下,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在合唱音乐横向发展中探讨了客家民歌在润腔、方言、衬词衬句等方面的韵味把握,在纵向音乐进行中,与合唱的均衡、技术手段还是高度一致的。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客家民歌合唱除了演唱技巧之外,还需要歌唱者能深入了解客家山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客家语言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抓住山歌的灵魂,切入山歌中的情感思想,演绎的山歌韵味才能情意悠长,地方色彩突出,风格迥异。
参考文献:
[1]徐秋菊.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山歌唱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2):93-94.
[2]陈菊芬.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之我见[J].嘉应学院学报,2008(04):21-25.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元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合唱与指挥》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YJG2022113)。
作者简介:张秋萍(1975-),女,广东梅州人,本科,讲师,从事合唱指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