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创设生活化情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2024-04-27 19:30王小玲
考试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策略分析教学效率初中数学

作者简介:王小玲(197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的基本原则,随后,详细分析了9种创设生活化情景的策略,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引入生活情景以帮助知识理解、运用问题导向法启迪数学思维、通过实物呈现加深知识记忆、设计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技能、组织互动交流以激发创新思想、设计生活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以及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修正学习方法。这些策略旨在构建一个生动、实用且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得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效率;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0-0061-06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难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策略,并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策略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 创设生活化情景的原则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近年来,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创设生活化情景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并非随意构建,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原则主张,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现象联系起来,如运动会上的计时问题、超市购物中的折扣计算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兴趣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愉悦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生活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这一原则强调的是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当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大大增强,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三)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这一原则下,教学设计要求每个数学问题都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数学方法和思想。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围绕这一情景展开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是连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桥梁,其核心原则——兴趣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能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這些原则的潜力,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的策略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情景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虚拟的社区地图,地图上标示了各种公共设施,如篮球场、停车场等。这些设施的形状恰好与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相吻合。学生的任务是帮助社区规划合理的空间布局,确保每个设施的形状和大小符合其实际用途。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板进入数学几何学习软件,软件提供了一个可以交互的社区地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识别出各种形状,并用软件中的工具测量角度和边长,从而判断这些形状是否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例如,篮球场需要是一个矩形,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停车场则需要是一个正方形,以便车辆合理停放。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如何通过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自行设计一个满足条件的公共设施。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性质和判断方法,绘制出准确的矩形、菱形或正方形,并为其标注合适的尺寸。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数学知识,还加深了对形状性质的理解。此外,为了增加情景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设置一系列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如如何规划公共设施以避免浪费空间、如何根据公共设施的功能来选择形状和大小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资料。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最后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全班学生看,进行讲解和评议。通过这样的互动和反馈,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实践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景,不仅显著提高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效提升了他们识别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为传统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引入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知识理解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长期探索的问题。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内化,尤其是对基础数学概念,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以“正数和负数”为了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生活化,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情景:假设学生要为一个正在筹备开业的便利店管理账目。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将扮演店长的角色,负责记录店内的收入和支出。首先,教师要定义所有的收入为正数,所有的支出为负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店铺卖出商品时,收入如何反映在账目上?当店铺需要进货或支付水电费时,这笔支出又如何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正数增加账户余额,而负数则减少余额。随后,教师给出具体的例子:如果今天便利店卖出商品赚了500元,则在账本上记为“+500”;如果支付了店员的工资300元,则记为“-300”。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天的经营活动,结合实际的数据进行账目的加减运算。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能够明白正数和负数在记录收支时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相互抵消的数学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景:例如,如果便利店遇到了退货情况怎么办?学生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账目中表示这种情况,即如何用负数来表示已经增加的正数收入需要被抵消。教师最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分享在模拟活动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得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生活情景的创设不仅让学生们对正数和负数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用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变成对公式和定理的机械记忆。然而,当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问题导向作为引领,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切入。例如,可以引入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小明有50元钱,他打算买一本数学书和一支笔。数学书的价格是笔的3倍,小明买了之后还剩下10元。请问数学书和笔各是多少钱?”这样的问题直观且生活化,学生能迅速建立问题的情景模型,增加了解题的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提问:“小明买书和笔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帮助他们抽象出数学模型,即“数学书和笔的总价是40元”,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了数学语言。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炼问题:“如果我们用x来表示笔的价格,那么数学书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可能是“3x”,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方程:“x+3x=40”。这时,学生需要用到他们已经学习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求解。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方程,同时巡视课堂,对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提示和帮助。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如果我们把所有的x都收集到方程的一边会怎样?”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发现需要将方程变形为“4x=40”。在学生最后解得“x=10”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么,数学书的价格是多少?”这时学生能够回答“30元”。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还实际应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明白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解题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既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也没有进行单向的灌输,而是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数学思维,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采用实物呈现,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直观的实物呈现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是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将生活化情景与数学内容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轴对称”为例,教师在介绍轴对称概念时,可以首先引入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将一张带有美丽图案的蝴蝶标本展示给学生。蝴蝶的翅膀天然就是一个轴对称的例子,学生对这种生物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觉得蝴蝶翅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翅膀的对称性。在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可以用彩色的透明薄片,剪出与蝴蝶翅膀相似的形状,放在投影仪上。通过旋转这个薄片,让学生观察到当一边的翅膀完全覆盖另一边时,即为轴对称状态。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并用直尺帮助学生在投影图上画出对称轴,从而直观理解轴对称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可以分发预先制作的轴对称工具包给每个小组,工具包中包含了各种对称图案的半部分和可以折叠的对称轴。学生的任务是尝试折叠并找出对称轴,完成整个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鼓励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适时提供指导。在学生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将轴对称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提出问题:“我們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如窗户、书本、人体的面部等,都是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拍照或画图,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作为课后作业。在学生对轴对称有了直观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相关的应用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轴对称的图案,用来制作班级的文化衫。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实物呈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而且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创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力,达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的。

(五)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技能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听讲、记忆和机械练习来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技能。

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以一个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校园小卖部的销售策略”来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扮演小卖部的店主,通过对产品销售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预测某商品的销售情况,并据此制定合理的进货计划。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提供一份真实的商品销售数据表给学生,表中包含了校园小卖部过去一个月内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接下来,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概率问题,比如“从数据中看,学生购买果汁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不仅关联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还直接应用了概率的基本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已有数据来预测接下来一周某商品的销售情况。这时,学生需要利用概率知识来计算不同商品的销售概率,并尝试预测未来的销售趋势。例如,如果某款饮料在过去四周的销售概率依次为0.2、0.25、0.22和0.3,学生要分析这个概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学校可能举办的活动(如运动会)来综合判断下周的销售概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概率、加权平均等数学工具,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概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讨论概率预测的不确定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减少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学生在计算概率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数学公式来帮助他们解题。学生最后需要将自己的预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呈现出来,并对自己的进货计划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运用概率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组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想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想。

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情景:设计一款可以折叠的帐篷。这个帐篷需要保证结构稳固,且在折叠时空间利用率最大。教师提问,为什么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三角形结构?学生们积极讨论,提出三角形稳固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结构,如自行车车架、桥梁支架等。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确保帐篷的两侧面完全一致,能承受相同的风力,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数学知识?”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这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使用实物如木棍、橡皮筋等材料,亲手搭建一个小模型帐篷,实际操作中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保搭建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学生们互相交流测量方法,有的小组尝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有的小组则尝试用绳子对边长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也理解了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其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其夹边相等)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搭建的帐篷模型进行改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来优化帐篷的设计。一些小组尝试调整角度大小,一些小组尝试变换边长比例,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着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动手实践中,不仅对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生活化的情景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而富有挑战,大大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七)设计生活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传授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某初中數学教师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应用,特别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项目:我的梦想小屋设计。在这个作业中,学生需要运用勾股定理来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屋模型,并计算出所需材料的准确尺寸。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小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定义与证明过程,并对如何应用勾股定理进行了详细讲解。之后,教师明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小屋的理想设想,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小屋的屋顶、楼梯等部分的斜边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首先绘制出小屋的草图,确定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然后应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例如,若学生设计的小屋屋顶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长为4米,他们就需要自行计算斜边长。通过a2+b2=c2,学生可以得出斜边(屋顶的斜梁)长度为42米。为了确保作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材料手工制作小模型,并且在报告中详细说明勾股定理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们投入了极高的热情,有的学生用木条和纸板构建模型,有的学生则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完成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勾股定理的知识,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最后可以在班上展示了自己的“梦想小屋”设计方案和模型,并让每个小组都对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设计理念进行汇报。教师通过点评每个作业,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点进行了表扬。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设计,不仅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之美,也有效提升了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

(八)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创设生活化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应用数学知识,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个实际情景:一所新建的学校需要设计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而足球场的设计需要应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这个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与学校的操场有着直接的接触。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初步讨论,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交流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探讨过程中,一组学生提出了通过测量操场一角的斜边和一个锐角,来计算另外两边长的方法。教师指出,这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典型应用。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实际的操场上进行测量。学生使用量角器确定角度,用卷尺测量斜边长度,然后返回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正弦、余弦定理将实际测量数据代入计算,求解出其他两边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将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知识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把足球场设计的解决方案呈现给全班同学时,他们不仅能够清晰地解释整个解题过程,还能够对所涉及的数学理论作出准确的解释和应用。

(九)采用多种评价,修正学生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机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一种促进学习方法修正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这一做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未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鉴于此,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将创设生活化情景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教师首先要创设生活化情景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数据,如购物打折、家庭预算规划、甚至是校园设计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任务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同时,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伴评价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學会批判性思考,自我评价则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而教师的评价则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反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评价结果的对象,而是变成了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的主体。除此之外,生活化的情景评价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观察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和方法,并给予个性化的引导和建议。

三、 结论

文章深入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化情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提出的9种策略,不仅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和方法,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多元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不再是抽象和枯燥的,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和富有成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坚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创设生活化情景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燕军霞.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3(9):30-32.

[2]马泽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知识文库,2023,39(16):40-43.

[3]曹万强.对初中数学构建问题教学情景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3):8-10.

[4]王燕.新课标下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3(14):109-112.

[5]胡永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景创设[J].家长,2023(18):16-18.

[6]徐文学,丁超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景创设[J].中学课程辅导,2023(18):123-125.

[7]刘亚萍.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3(17):13-15.

[8]阮征,范青青.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内涵与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43(3):7-11.

[9]王祚荣.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数学:特征性、契合性和价值性[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86-88.

猜你喜欢
策略分析教学效率初中数学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