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学校适应的视角

2024-04-27 04:09王一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对策校园欺凌

王一诺

摘要: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相比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更难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家庭沟通与关怀不足、同伴关系不良等使得流动儿童面临学校适应困难,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当中。分析了流动儿童易卷入校园欺凌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防范与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流动儿童走出校园欺凌的困境,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詞:流动儿童;校园欺凌;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33-02

一、引言

流动儿童又称“随迁子女”,是指户口在原居住地,与父亲、母亲或其他亲属一起,在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之间流动时间超过六个月的0~17周岁的儿童[1]。流动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因其外来性、暂时性、流动性的特点,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生活质量相对较低。由于学习和居住环境时常发生变迁,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校适应,部分流动儿童因融入困难而引发了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校园欺凌便是其中之一。

校园欺凌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相关调查显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流动儿童所占比重都较大[2],校园欺凌会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流动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应引起关注。

二、流动儿童易卷入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关系和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认知有着深刻影响。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不熟悉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陌生感,给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父母给予强有力的陪伴和支持,引导和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融入新环境中。然而,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父母因自身文化程度低和工作繁重,大多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引导与教育[2],当孩子在学校中遭受学习或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时,多数父母不知情,没能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其在学校中的困境得不到缓解,由此卷入欺凌事件中。

(二)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

与城市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方面。同伴关系指在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中与他人互动、合作的关系,是具有同等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1]。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与学校里的同学相处就属于这一范畴。大多数流动儿童已进入青春期,相比于父母与老师,他们更倾向于从同伴处获得支持。研究表明,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儿童会有更积极的同伴关系,从而更加主动地适应校园,较少出现欺凌行为,而消极的同伴关系会使儿童做出反社会行为。另一项研究显示,不良的同伴关系和缺乏同伴支持是流动儿童卷入欺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3]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对于城市儿童来说,同伴关系并不是影响他们人际需求满足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更大;而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同伴关系会随着流动而改变,所以同伴关系是影响他们人际需求满足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因素[1]。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中,父母多施以专制型或溺爱型教养方式[4],这两种教养方式都很难帮助儿童发展出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导致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不受欢迎。

(二)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行为失当

部分教师对流动儿童持有刻板印象,潜意识中将流动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在日常教育中,要么过多关注流动儿童身上的问题,要么放任不管、关爱不足。教师的态度影响着班级内学生对流动儿童的认知,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偏见”使流动儿童在班级中被同伴排斥的概率更高,在学校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班级中被边缘化,陷入适应困境,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部分流动儿童为了提升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在同伴群体中去主动迎合力量较强的一方,当欺凌行为发生时,成为帮手的角色。

三、教育对策

(一)学校方面

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多关注班内的流动儿童,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多方了解他们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他们的学校适应。在班内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及时察觉流动儿童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表现,及时予以引导。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团训等,为流动儿童创设与本地儿童交往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同时,让本地儿童看到流动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打破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主动与流动儿童交朋友,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氛围,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开展与校园欺凌相关的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鼓励学生对发生在本校、本班的校园欺凌行为积极举报,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针对部分学生不敢向父母和老师举报的情况,可以以“树洞”的形式建立班级匿名举报制度。如果发现有流动儿童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中,教师应及时告知家长,家校双方共同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校要加强与流动儿童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家长,培训内容包括孩子受到欺凌之后应当如何处理、孩子欺凌别人之后怎么办等方面。使家长了解当孩子卷入欺凌后该如何帮助其走出阴霾。

(二)家庭方面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庭功能弱,难以支持、保障儿童的发展。强化家庭支持不但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而且能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因此,流动儿童父母应端正角色认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成长中的物质资料提供者,更是孩子的陪伴者、引导者和教育者,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孩子卷入欺凌时及时引导。此外,在教养方式上,父母要认识到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危害,与孩子平等交流,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分享自己的日常,父母也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孩子卷入欺凌时及时帮孩子有效应对。

(三)社会方面

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解决。当前,我国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只是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因此,需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管和回馈,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儿童 的权益。

此外,还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实施对网络游戏及影视剧的分级制度,避免暴力画面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各界组织可以联合学校,组织流动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社工介入,让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各方的关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预防或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参考文献

[1]胡冰,张春妹,韩晓. 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J]. 中小学德育,2013(12):23-27.

[2]高平安,郭钊.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问题分析[J]. 教育导刊,2019(8):27-32.

[3]朱桂琴,陈娜,宣海宁.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实证研究——以河南省 4 乡 5 校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2):68-76.

[4]王帅博. 流动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昆明市两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例[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教育对策校园欺凌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