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丽莉(1984~),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建中学校,研究方向: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学习活动,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能帮助学生加强基本字词、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方法技巧等的积累,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概括等语言思维能力,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人文素养,还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但传统教学中的阅读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只是提出常规性的段落结构和中心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作答,然后直接给出正确答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展开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053-0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带领学生们见识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风景;可以带领学生们到达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没有去过的远方;可以帮助学生穿越时空,与多位名人志士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新课标提倡阅读,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加强阅读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建以生为本的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一、 组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是新课标极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方法,其要求学生们在短时间内阅读多篇相关联的文本内容。群文阅读的文本内容,或是有相同的主题,或者是同一作者所写,或者是同一种文体形式。但是,每一篇文本内容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们既要分析文本内容的相同点,也要概括文本内容的不同之处,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及阅读分析能力,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感知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魅力,进而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逐步领悟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教材课文为中心,借助课件图片,由点及面地呈现多篇相关的文本内容。如《猫》这篇课文,教材建议学生们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这些课外读物都与猫有关。那么,教师可以“猫”为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多篇描写“猫”这一动物的文本内容。老舍先生的《猫》以及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其主题尽管都是猫,但是文章立意、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却有一定的区别。当教师集中呈现出上述文本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建一个表格,并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各篇文章的主题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单元整合类的群文阅读。语文教材上每一单元的课文内容几乎都有相同的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阅读单元内的所有课文。如《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课文内容几乎都是围绕亲情展开。而且单元导语的开始部分,就描述道:“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那么学生们阅读过单元导语后,可以阅读整个单元内的课文内容,总结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表达亲情的不同角度,從而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
二、 创建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言文字融入了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力,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使得学生深入感知到文本内容的主题情感。而且语文新课标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创建科学有效的阅读情境,让文本段落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阅读课堂焕发出求知、探索的活力,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创建信息化的阅读情境。教师可以呈现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课件图片、视频内容,将静的文字与动的图片、视频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如《苏州园林》,如果学生在我国的北方成长,没有去过苏州,那么他们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只能是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多张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画或者视频,引导学生以多元化的思维视角走进苏州园林,然后将直观的图片与教材语言段落内容有机整合到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课文内容,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一边感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
教师可以创建生活化的阅读情境。语文教材上的多篇课文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体验,能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如《背影》,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可能也认真观察过父亲的背影,或者是母亲以及其他家人的背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认知经验,讨论他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背影,分享他们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分享他们的亲子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中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教师可以创建故事化的阅读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总是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阅读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如《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一故事内容的一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及联想等。
三、 注重问题导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阅读重在思考,科学恰当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展开独立且深入的思考。而且提问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问题互动几乎伴随着阅读活动的始终。当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文本段落内容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他们对文本段落内容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设计启发性问题。该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主题。如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幾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如何理解课文的双线结构?那么学生们就会带着问题,一边阅读课文内容,一边总结关于藤野先生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等事情,进而概括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真诚关怀、认真求实的精神品质等。而且学生们还会结合课文整体内容,分析课文的双线结构,深刻理解课文的明线和暗线等。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们完全可以结合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展开分析与解答,只要言之有理且符合主流价值观,那么教师就要肯定学生的答案。当学生们阅读过《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对课文段落内容的理解,总结表述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印象: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还可以是藤野先生的认真求实等。
教师要设计层次化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层次化的问题有助于阅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阅读分析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面向语言能力一般学生的问题:“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还要设计面向语言能力较强学生的问题:“在作者看来,自己到仙台后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会在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了解。
四、 组织课本剧表演,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课本剧表演活动,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语言活动,其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段落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运用,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们会将自己当作演员,将文本内容当作剧本,然后将文本故事内容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直观表演出来。而且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会由“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会积极自主地分析每一个故事角色形象,揣摩故事角色的心理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模仿表演。由此可见,课本剧表演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积累拓展部分,指出“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这一童话故事中涉及了多个角色,且故事内容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们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织工骗子、老大臣、普通百姓等不同的角色,注意表演出各个角色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将整个故事内容直观表演出来。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们会全身心地融入故事情境中,进而产生深刻的阅读情感体验。
针对《我的叔叔于勒》这一小说,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篇课文展开课本剧表演。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小说中的于勒、作者一家以及其他人物角色,然后将作者一家人期盼于勒、远离于勒的整个故事过程表演出来,在表演活动中深刻体验到人性的凉薄。
课本剧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电子设备拍摄学生们的表演过程,并将其直观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观看自己的表演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即时反应能力。
五、 组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故事内容,能引导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线索,进而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专门设计了“名著导读”环节,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书籍内容,甚至详细阐述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整本书籍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注意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整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初中生有可能会接触科普类书籍、小说类书籍以及经典名著类书籍、诗歌类书籍等多种不同文体形式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初中生只有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方法,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书籍内容。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书籍内容,教授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如《昆虫记》是一本科普读物,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语文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包括“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运用工具书查阅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等。而且语文教材上还提出了若干个关于《昆虫记》的专题探究活动,具体包括“跟法布尔学观察,跟法布尔学探究,跟法布尔学写作”等,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书籍内容。当学生们结合《昆虫记》这一书籍学会了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技巧,那么他们就可以阅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等书籍,并运用语文教材上呈现的阅读指导方法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与目标。整本书内容比较多,当学生制订了相应的阅读目标计划,他们就能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因此,学生可以将目标制订为每天至少阅读2页书籍,每周可以休息一天,每周至少阅读12页的书籍,从而高质量阅读完整本书籍内容。
六、 注重阅读习题练习,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习题的分析与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常见的阅读习题类型以及解答思路与方法等。当学生们逐步形成了较强的阅读习题解答能力,那么他们就能更为深入地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阅读习题的分析与练习,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常见的阅读习题。如记叙文中常见的习题类型有“分析课文段落内容中某一词语和某一句子的作用、给某一文本段落内容拟题、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学生们每总结出一种问题类型,就要总结出该问题相应的解答思路等。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为例,如果句子在文首,那么其就能起到“开篇点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如果句子在文中,那么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句子在文末,那么就能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还有其他常见的问题类型,学生们都要自主总结相应的解答思路。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某一阅读例题,引导学生在线展开相应的阅读练习。具体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某一文体形式的文本段落内容以及相关习题,学生们将答案写到练习本上,然后将其拍照上传到信息平台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假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了某一说明文,并呈现出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习题,那么学生们就要在线展开阅读习题练习。
七、 注重科学评价,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技巧,也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要优化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评价理念的科学化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阅读分析的自信心。
首先是多元化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运用情况,并综合运用电子表格、语言以及积分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小伙伴的学习效率等。
其次是激励性评价。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正面期望。语文词汇学习活动中,当学生们准确拼读了单元内所有的语文詞汇,并将其准确运用到了语句中,那么教师就要表达出自己的正面期望:“××同学,你的词汇学习能力很强,能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我们都要学习你的精神。”
再次是层次化评价。即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评价。
八、 结论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几乎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问题导读、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栋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9):58-59.
[2]何宗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23(37):23-28.
[3]陆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智力,2023(27):60-63.
[4]高镁丹.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9):152-154.
[5]胡晓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J].求知导刊,2023(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