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题临安邸》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诗人的赤子情怀,把语文要素学习落到实处。
在导入环节,笔者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你去过杭州旅游吗?”“杭州最有名的地方是哪里?”学生即使没有去过杭州,也能说出杭州的西湖;接着笔者板书诗题《题临安邸》并提问:“这个题目你们能够一读就懂吗?”学生纷纷摇头。其实,学生读不懂的原因在于诗的题目中,“题”和“邸”有文言意味,“临安”又属于古地名。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看注釋了解到“邸”是旅店、“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杭州,“题”是题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从后面的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看,诗人明明写到了杭州这个地名,为什么在题目中用的是‘临安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关注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熟读成诵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学习方法。《题临安邸》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从杭州的青山、楼阁写起,还写到了西湖上不曾停歇的歌舞,粗看上去颇有歌舞升平的味道;诗的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的是西湖上游人的感受。如果不是诗的结尾突然出现的“汴州”,那种感受似乎还真就那么惬意;但“汴州”的出现,一下子让那种惬意变了味,那是触目惊心的“麻木”!因为此时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原来宋朝的都城正是汴州,被金人攻占了,还有两个皇帝也被虏走了,但那些在杭州游玩的人似乎忘记了汴州的事情。
诗眼是指诗歌中的点睛之笔,也是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表达主旨的字词。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揣摩,就能深刻领悟诗歌的内涵。《题临安邸》的诗眼是什么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进行讨论形成结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能够凝聚共识,比教师直接说结果更有价值。当学生的意见集中在“醉”字上后,笔者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一是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游人的醉态,体会游人的醉。二是诗人对人们的醉态持什么态度。
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了上述理解还不够,还需要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把此前学习中注意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引导学生从问题“诗中的‘游人与我们去西湖游玩时的游人是一样的吗”理解开始,自然进入问题“当时的杭州与其他时期的杭州是一样的吗”的理解中,由此解决诗人在诗题中为什么用“临安”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最后落在“汴州”上的用意:那就是要强调此时的杭州是南宋临时建立的都城,说明诗人一心向往回到原来的都城汴州去,也就是希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主旨,笔者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人的忧虑与激愤之情。
总之,在《题临安邸》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把诗人爱国的赤子情怀深深植入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