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怡
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列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雪孩子》两篇课文,都涉及雪的融化这一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围绕“雪”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对雪的形态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群教学往往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教学《雪孩子》时,为了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将它与《我是什么》进行内容重组,拓展阅读《冬天的童话》,并选择下雪的日子进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体验,初步认识“雪”是什么。
教师可以抓住大自然中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体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早晨上学路上的雪,到中午放学就变成了水,傍晚放学时又成了冰,在天晴之后这些雪为什么都消失了?这样一来,大自然中的“雪”第一次成了学生真正关注的对象,他们走在雪地里会观察、体验、思考、讨论、探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别人。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预学作业:“如果雪像你一样是个有个性的孩子,想象他是个什么样子的?先尝试画出你喜欢的‘雪的样子,再帮助他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这样的作业驱动学生走进虚拟的“雪”世界,即想象中的雪、记忆中的雪、文字中的雪。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作业中,有的学生会想象雪是天女散花时撒下的最洁白的花,画出好多仙女在比赛撒花,撒得满世界都铺上了厚厚的雪花;有的学生会想象雪是个调皮的孩子,画出雪在树枝上跳舞,跳着跳着,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学生会想象雪是大画家,画出雪用大笔一挥就把五颜六色的城市变成雪白的天地……在对雪的初步认识中,学生既感受到自然中的雪,又感受到虚拟的雪,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主,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安排在课外学习。在围绕“雪”开展的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雪孩子》及《我是什么》中关于雪的变化内容,拓展阅读《冬天的童话》,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雪孩子》是一篇充满童趣、意境优美的童话故事,巧妙地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融入故事情节中。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分角色朗读、猜谜语、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在讲故事比赛活动中走进童话世界。比如,在练习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借助课文的两幅插图,在比较中品读“雪”。第一幅插图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在雪地里快乐地玩耍,这是故事开始的情景;第二幅插圖是小白兔一个人孤单地抬头看天上飘着的白云,这是故事结束的情形。接着,学生需要阅读文本,弄清楚两幅图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小白兔玩累了回家睡午觉,为了屋子里暖和往火堆里添柴,睡着后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雪孩子冲进屋子里救出小白兔,自己化成了水,又变成云飘到了天上。学生讲完这样的故事后,教师追问:“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你在学习过的课文中能够找到答案吗?”学生回顾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学习的《我是什么》,思考:“雪孩子”是“我”的一种什么形态,这种形态是由什么形态变化而来的,它还会变成怎样的形态,产生这些奇妙变化都是由什么决定的,进而明白了雪孩子一定还会回来的。
《雪孩子》属于科普童话,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童话,需要主动与相关学科建立联系,进而挖掘童话中蕴含的科学知识,通过把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如学习《雪孩子》体会雪的神奇变化时,教师可以围绕“雪孩子如何才能又回到我们身边”这一话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我是一个调皮的雪孩子,跟孙悟空学会了变身术,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 )。同学们以这样的说法为开头,选择雪会变成的一个角色,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情,演一演、说一说。”当学生从汽、云、雨、雾、雹、霜等形态中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并说清楚变化过程时,学生加深了对“雪”的认识,这就是跨学科学习带来的综合效果。
总之,在围绕“雪”开展的跨学科学习中,学生不仅从科普童话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而且实现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