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时代来临,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或与之相关的传统非语言交际模态,而是扩大到多种模态,包括图像、音视频、符号等。
学者朱永生将模态定义为“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使用单一的感官和渠道进行互动和沟通属于单模态,使用三个及以上则是多模态。自然状态下的语言活动与社交互动往往具有多模态特征。多模态设计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的真实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进入自然的语言活动和社交互动。在多模态设计的课堂中,外因转化为内因,正效应得到增加:一方面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促进知识结构化,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从多渠道信息网络中理解和学习,可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中发展跨文化意识。
多模态课堂设计包括模态介质的选择,以及模态组合的运用。模态接受优先度的变化促使教师倾向于多模态交叉设计,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多种模态在英语课堂协同交互,共同构建意义,对于要传递的内容具有突出强调、复现强化,以及补充辅助等作用,多重感官参与,增强教学效果。
多模态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效性,最大限度挖掘语篇内容的主题意义,避免无效使用某个模态;二是适配性,避免多个模态交叉使用时产生负面效应。根据教学活动步骤OPPP(即Orientation,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多模态在每个环节发挥作用:课前视频激趣,创设真实情境;课中模态交叉,维持高度参与;课尾协同迁移,深探主题意义。
译林版英语教材九(上)第四单元主题是成长(Growing up),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认识自我,赋能自我,提高抗挫能力,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导入课主要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为进入主题意义探究做好语言前置准备和心理准备。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输出储备,较为丰富的成长体验,但主动表达的欲望不强,需要更适度和恰当的模态刺激与引导,这就给多模态设计的介入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交际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和素材。设计者可以利用真实场景下的录像材料制作素材进行课堂设计和情境导入。课前视频导入可以快速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多感官协作,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语境中交流,提高学习者的参与速度、深度和投入度。
(1)视听综合,进入情境
教师先抛出问题“What has happened?”,接着播放以三名目标学生为主角的小视频,其中成长线用特效重点突出。视频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鲜活等特点。由学生日常照片制作,最大限度将学生拉入真实具体的情境中,growing up 这个主题词汇自然而然生于脑海,发于唇齿。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情可抒,教师不仅为视频配制了轻快的音乐,也在关键节点配上英文字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同时触发视觉、听觉、感觉多重感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主题语境,接着教师抛出问题“Do you want to grow up?”,唤起学生对主题意义的初步思考,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后,自然转换到“Does Hobo want to grow up?”,流畅过渡到下一环节。
(2)观看图片,猜测情节
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推测对话情节,根据图片及所给单元题目,学生联想到成长的烦恼。本部分涉及图片和文字模态,以及教师的语音模态,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注重细节、看图推测情节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属于学习策略的一种。师生部分对话如下:
T:Does Eddie want to grow up?
S:NO.
T:Why?
S:Growing up is hard.
T: Why does he think so? Let’s listen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
学生在被引导“看”到“听”的过程中,迅速感知对话大意。“看”这个行为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扫清障碍,降低进阶坡度,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增强开口交际以及表达的意愿。同时学生得出结论“Growing up is hard”。教师追问跟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对本单元的主题挖掘更进一步。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模态配合协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进能力的迁移运用。
(1)文、图、表转化,梳理知识结构
教材对于了解世界的方式只是给出一些单词,如travelling,the internet 等,教师将文字模态丰富为图片模态和表格模态,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罗列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将所学知识、已有经验以及拓宽延展的新知进行连接,将碎片化的单词变成完整的句子,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图片本身需要承载一定的信息量,因此教师对于图片的选择要有甄别性。同时,通过多模态融合协作,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高位,充分参与课堂生成。从单词、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完整句子再到表格生成,学生对了解世界的方式(How)及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Why)形成了整体印象,为应用实践做铺垫。
(2)师、生、书联结,建构迁移平台
多模态设计在学习理解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多种信息渠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在应用实践活动中提供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本、学生—屏幕等多个模态维度的实践通道。在多种模态的转化中,学生对相关知识补足和扩充,进行辩证思考。随后,教师转换模态,安排书写练习,初步迁移到学生的自身体验。师生、生生互动促进了语言的表达,激活了思维,也加深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深度,为后续新情境中的迁移创新做了铺垫。
模态转换可以促使学生大脑从接收机制向理解和输出机制转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把更多的输入转变为吸收,进而促进学生的最终输出。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再次抛出课堂开始时的问题并进行多次追问,问题链如下:
Q1:Do you want to grow up?
Q2:What does growing up mean to you?
Q3: Why we say grow up instead of saying grow old or grow big?
以下是学生的部分答案:
Growing up means growing taller and stronger./It mean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ld./It means taking on life’s challenges./It means making your own decisions./Growing up means a power to go up, but it also takes pains.
T: When we grow up, something is good,something is bad; something makes you happy, something makes you sad.But we still grow up,for it can not be done twice,and pain is the price.
在本环节,视觉、听觉、图片、口语等模态的协同为学生的迁移创新助力,学生第三次加深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与探究,最终实现并优化了完整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单元的welcome 第一课时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多模态的协同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更能有效切入主题,使学生对于整个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更加深入,而且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欲;在学习理解活动中降低学生理解和记忆难度;在应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表达欲;在开放性迁移活动中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保持高效率和高参与度,提升综合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多模态学习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知识点和学习任务的集中程度,干扰甚至打断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应整体把控整节课模态使用的时长、模态转换的频次,提升模态选择的精准度,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