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本课采用“温故知新,自我总结”“读写融通,内外结合”“由扶到放,知行合一”等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对经典课文的结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自然总结出布局谋篇的内涵、意义、要素与方法,进而学会列写作提纲,增强定纲导写的意识与本领。其中,重点是掌握布局谋篇的要素与方法,难点是这些方法在具体写作中的灵活运用。为提高实效,可课前让学生通过必要、适量的“自主先学”,对所学经典课文的结构进行回忆梳理,尝试提炼文章的布局谋篇之法;同时对单元写作训练题三“在路上”进行初步的审题、立意与选材,以便于课堂上完成写提纲、做交流等任务。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作文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布局谋篇”。
(师板书课题:布局谋篇。)
(屏显鸟巢、玻璃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图片。)
师:同学们都认识这些建筑物吗?说说分别是哪个国家的什么经典建筑。
生:中国的鸟巢。
生:法国的玻璃金字塔。
生: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师:一个建筑要经典,建造前必有精致的设计方案;一篇文章要像样,动笔前也要有细致的布局谋篇。你认为,文章写作前的布局谋篇,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考虑审题立意与材料选择。
生:考虑材料的顺序与详略。
生:考虑如何过渡与照应。
生:考虑如何开篇与结尾。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审题立意与材料选择,这是布局谋篇前要准备好的。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在审题、立意、取材等环节完成后,按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规划,以形成文章框架的过程。
屏显:
写前先谋划,提纲定框架,下笔如有神,不偏也不差。
师:当我们确立了主题,选定了素材之后,接下来如何布局谋篇呢?我们以作家郑振铎的《猫》为例来探讨。如果你是郑振铎,当头脑中有了三只小猫的故事和立意后,如何布局谋篇?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讨论。)
生:三只小猫哪只先写,哪只后写。
生:哪只猫详写,哪只猫略写。
生:每只小猫的故事间如何串联。
生:故事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生: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布局谋篇的基本要素,如有序组织(先后)、合理裁剪(详略)、自然串接(线索)、巧妙缝合(过渡)、恰当照应(呼应)、精彩起结(首尾)。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导学案”,回顾所学经典课文布局谋篇方面的成功要素。
师: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三间小屋”分别盛放什么?顺序能否颠倒?
生:情感、事业与自身。不可颠倒,因为有逻辑上的渐进关系。
师:这说明写作的几个素材什么方面有讲究?
生:先后有讲究。
师:梁衡的《壶口瀑布》写了几次到壶口的见闻?写作篇幅上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略写第一次雨季游壶口,为后文详写枯水期再游做铺垫。说明用墨详略要根据文章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
师: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生: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说明散文写作线索要分明,要一线贯穿,主题聚焦。
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含几个“也许”的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生:这段文字很明显是“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间的过渡。有了这个过渡,前后连接顺畅,切换自然。
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
生: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很明显,作者注意了首尾呼应。
师:是的,结构上恰当的前后呼应会使文章具有回环之美,甚至像《红楼梦》所追求的那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屏显: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结构示意图:一家散步—— _________——心理冲突——________一家散步。
师:回顾一下《散步》的结构布局,补全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一家散步——出现分歧——心理冲突——解决矛盾——一家散步。
师:我们来尝试将《散步》的结构示意图扩展为具体的写作提纲。
屏显:
【标题】散步
【中心】借一家人散步时______的小分歧的产生与解决,表现了融洽和睦的温暖亲情,体现出 ______的传统美德,也昭示着中年人 ______的人生使命。
【结构】
开篇:一家散步(_________________)
展开:出现分歧(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冲突( _________________ )
解决矛盾(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一家散步(_________________)
师:老师提醒大家,一是要注意提纲格式,包括标题、中心与结构,中心一般写两段话,即内容与主题;结构主要体现文章的段落层次等。二是要素应简明标注,可适当标出各环节或各材料的布局谋篇要素,比如先后、详略、线索、过渡、照应等,以便下一步按照“施工图”精准高效地展开写作。
生:“标题”当然是散步。“中心”是借一家人散步时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小分歧的产生与解决,表现了融洽和睦的温暖亲情,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昭示着中年人承前启后的人生使命。
生:我结合布局谋篇要素,说说文章的结构部分。开篇写一家散步(1.点出“一家”散步的温馨;2.详写本次散步的难得:叙述老人严冬难挨,详细描写春日的生机勃发)。
生:我来说说展开部分。出现分歧(老:大路好走;幼:小路有意思);心理冲突(矛盾聚焦,决策过程);解决矛盾(“我”欲委屈儿子,重在心理描写;母亲却成全孙子,重在动作、语言描写,照应小路有意思,表现爱幼)。
生:文章结尾再次写一家散步的动人场景(详写两对母子背行图,生动展现画面的和谐美)。
师:写作提纲的重点是结构安排,即布局谋篇。布局谋篇既要注意文章整体的完整统一,还要注重中段主体部分的结构创新。我们来回顾几篇经典课文,一起总结中段的布局方法。
(依次屏显《春》《敬业与乐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等课文的布局结构图,师生交流探讨。)
师:谁先说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生:《春》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结构全篇,而中段又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组成一轴春的美丽长卷。
师:能不能用一个短语尝试概括一下《春》的中段布局方式?
生:画面并列。
师:你概括得很好。这一幅幅画面犹如一个个镜头,只不过有的有空间并存关系,有的有时间先后顺序,我们不妨称之为“镜头组接式”更全面。
(师板书:镜头组接。)
师:谁再给大家说说梁启超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的中段是如何布局的?
生:作者先引出敬业与乐业,再用“第一是敬业”“第二是乐业”的段首总起句展开分述,最后加以总结。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下中段的布局方式?
生:中间两段,各自采用的都是先总后分式。
师:没错。这种用总起、总结类的结构句或题记、后记、小标题等“路标式”语言彰显文章骨架的布局方式,可称为“提纲挈领式”。
(师板书:提纲挈领。)
师:谁来说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布局方式?
生:鲁迅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进行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不妨叫它“对比突出式”。
师:总结得好!
(师板书:对比突出。)
师:最后一例,《散步》,哪名同学总结一下它的结构特点?
生:我觉得作者叙事上的一大成功,就是将散步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写出了很多细节与波折。作者从老年人熬过冬天的背景写一家人聚在一起散步的不易,再用南方初春原野的生机勃发写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接着写岔路口产生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令自己陷入两难之境。难以决断之际,母亲提出背行方案,冲突完美解决,进而出现了两对母子背行的美好画面,散步的幸福得到升华。
师:老师必须表扬你,你对作家的行文脉络非常熟悉,仿佛是你写的一般,精准解说了文章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是叙事文章经常运用且效果极佳的结构方式。
(师板书:一波三折。)
师:当然,除了刚才列举的四种中段结构方式外,文章布局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要勤总结、多试用。
师:书本上的单元写作训练题三,是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作文,需要先完成一个写作提纲。同学们先认真审题,遴选素材,再根据本课所学,试拟一个提纲,待会交流。
(生试列提纲,师巡视点拨。)
师:提纲既可以是“题目+中心+结构”的方式,也可以是聚焦结构的思维导图。同学们要充分考虑布局谋篇的要素与中段结构的创新,对先后、详略、线索、过渡、照应等进行适当标注,对中段组材方法的选择也要标注并要有理有据。
(生续拟提纲,师继续巡视点拨。)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写作提纲基本形成了,先交流一下对题目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道题的题眼是“路”。这个“路”包含了自然交通之路的意思,但还可以指向人生等更多方面。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觉得这个“路”大而言之,可以是人生之路、生活之路、时代之路、家国之路甚至人类之路;小而言之,可聚焦到阅世、交友、学艺、读书、旅行等具体实践方面。
师:很好!同学们思路打开了,题材也就丰富了。但这个文题不是名词“路”,而是一个动态短语“在路上”。你觉得有哪些问题可以追问,并将以文章来应答?
生:我觉得首先应追问的是“谁在路上”,因为这涉及写作对象问题。我觉得应该优先考虑写“我”“在路上”,这样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容易打动读者。当然,以“我”作为观察者的角度写其他人“在路上”也未尝不可。
生:我觉得要写清楚在什么路上,就是刚才大家说的具体的道路种类或实践领域。这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需要对行走过程与感受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生:还有,“在路上”遇到什么?“在路上”如何行走?是遇见了风景,还是遇见了人物与故事?是行走得艰难,还是行走得快乐?这些都需要展开。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围绕“路”这个题眼,紧扣“在路上”这个状态,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写前追问与预设。这些思考有利于审题选材以及布局谋篇。老师也有一点补充提醒,既然是“在路上”,也需要点一点这条路指向哪里,引领“我”走向何处,在文章结尾处,可以适当升华。
师:再请同学们说说你初定的文章中心与对组材布局的思考。
生:我确立的中心是“目标明确,持续行走,才能遇见精彩”,也就是说,只要“走在路上”,终可抵达。我准备用“一波三折”的结构方式,写一写自己学习古筝的喜怒哀乐以及比赛获奖的事。
生:我确立的中心是“既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也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也就是要享受“在路上”的过程,不忘“在路上”的使命。我准备用一种前面没提到的结构方式,写写学会享受过程与始终不忘结果的辩证关系,二者对“行走”而言缺一不可,姑且称之为“逻辑思辨式”。
师:不管这个名称起得是否严密准确,你在本课总结的四种结构方式之外,另辟蹊径的勇气与智慧值得点赞。注意写作时思辨的严密与清晰,期待你的佳作。还有哪些同学继续说说?
生:我的立意是“人‘在路上’,梦‘在远方’,路虽坎坷,行则必至”。我想用“镜头组接”的结构方式,选择古今中外寻梦苦行而终获成功的三个例子,来强调梦想对行路者的召唤、激励、治愈作用,也警醒面对竞争有时会怯懦的自己,莫要跌倒不起来,远方风景在等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生:我的文章中心是“人在路上,心也要在路上”。因为走路不仅用脚,更要用心。心有所寄托,再难也会坚持,再远也会达到。我想用“对比突出”的结构方式,对比走心与不走心这两种“在路上”的状态,既可以是我“在路上”的前后不同状态对比,也可以是我和同学“在路上”的不同状态对比,或二者兼有。具体我还没考虑好,总之,是用对比来突出“走路须走心”的立意。
生:我的文章中心是“人,不仅走在空间的路上,还走在时间的路上,所以,我们不仅要低头走路(走稳眼下的路),也要学会抬头看路(看准未来的路),还要回头看路(复盘往昔的路)”。我想用“提纲挈领”的方法,用结构句串联起三种走路姿态与所行道路的三段议论,从而归纳出人在旅途的历史使命感。
师:同学们在提纲写作与交流过程中积极动脑,打开思路,相信对你们写好这篇作文大有裨益。课后,请进一步修改提纲,调整布局,完成作品。下课!
这堂课,笔者旨在让学生借助课内阅读文本的经验,在自主发现与自由交流中实现“布局谋篇”写作知识的生成、写作经验的聚焦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运用《猫》等课内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布局谋篇”的要素,通过追溯《散步》的构思示范写作提纲,借助《春》等四篇经典课文总结中段布局方法,目的是在读写融通中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对写作方法习得的陌生感与畏惧感。课堂上,学生互动积极,生成高效。
写作不像解理科题目,倒更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学用互哺”的自我循环过程,客观归一性较弱,主观创造性很强。这个“领进门”的过程,到了初中尤其是九年级,也早已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更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去总结交流,去甄别应用。为此,笔者安排了两次互逆型的实践训练——《散步》从课文到提纲的还原,作文题“在路上”从提纲到作品的导写。这两次写作实践是自主学步、由扶到放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探索得到的列提纲方法、布局之道印象更深刻,应用也更自觉。
这节课,笔者为充分践行“知能内生”的习作理念,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总结的时间略多,导致最后的提纲展示不够充分。若将“导学案”部分内容改为课前小组先学、课上分组汇报的形式,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拓展课堂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