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媛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积极推进“参与式治理”项目,让学生成为学校治理中的一员。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校突出多元机制的融合,突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各领域的参与中找到归属感、责任感和存在感,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
学校为学生提供参与课程建设的机会和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发展课程新样态。
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学校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兴趣关注度的差异性重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建立了信息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分为“代码工程师”“科创小能手”“IT 新秀团”三种类别。学校通过调研,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采用师生双向选修策略,把全年级学生重新分班归入这三个类别集中授课,使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项目实施以来,学校信息科技特色活动形式多样,成果丰富,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多项科创作品获得重要奖项。
作为省课程基地,学校开设了“ILOVE”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类别、不同水平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摸索不同的组合形态和发展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ILOVE”校本课程体系中,让系列化、序列性的社团课程与日常教育教学形成良好互动,以个性化、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弥补日常学习活动的不足。学校深入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都能够在各种形式和水平层次的校本课程中得到发展,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作为常州市体育课改实验学校,我们持续做优体育特色课程。在夯实三节基础型体育课的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立了体育走班选修课程和体育大课间的“一班一品”、年级走班等形式。通过近30 门体育走班选修课程的开展,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大课间的“一班一品”、年级走班形式,有效落实了“我的课间我做主,我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真正理解一项体育运动。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还能培养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培养其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实现体育运动与其他“四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主动搭建三大管理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自管走向自育、自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推进学校的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
学校设立了学校自管平台,通过自主申报、班级推荐、师生评选等程序选出校长助理,由三个年级的校长助理组成校长助理团队,动态查找学校常规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如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负担、课间安全和校园环境建设等,提供信息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年级学管会等学生组织进行工作指导等。我们还建立学生代表座谈会、听证会等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积极建设校长信箱、“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等反馈平台,常态化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调研,将学生参与管理的触角伸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双减”落实、食堂管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学校根据各年级培养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梯度性培养原则,在各年段学生活动中以学生作为活动设计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设计者和承办者。例如,让学生参与学校开学典礼、青春仪式、升旗仪式等主题活动设计;参与劳动实践类活动,如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参与策划与组织部分专题活动,如“食育”活动宣传、作品征集整理、作品制作及布置校园等环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将德育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在班级层面上,我们开展班级岗位建设,探索班级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改革。建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搭建自主管理支架,实行“一人一岗,人人是班长”的班级管理模式。运用可视化工具、情境式体验和真实生活场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理能力。通过评选“自主管理之星”,达到“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督”的效果。在这些岗位上,学生的执行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其主观能动性在外部条件的配合下不断被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把学校的要求和规则变成自己的要求和规则,即在潜移默化中从他律转向自律,不断对班级、年级和学校产生认同,建立归属感。
在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之下,课堂研究更加指向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学生角度调整各项要素内涵,尝试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而非教师的教学流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科学设计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参与氛围,创造自主学习空间。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探索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大单元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研究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有效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对话中可以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各学科教师都应开展实践类作业的研究,重点研究实践类作业的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并逐步完善三个年级的实践类作业体系,倡导跨学科实践类作业研究。例如,历史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新农村了解农村的新样态;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文化让学生布置校园;历史、美术、语文组可以联合开展以文物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让学生通过“做文物”“画文物”“颂文物”等多种形式与“文物”对话,感受中华民族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境调查、“垃圾分类”调查、社区生活服务调查等,通过学科渗透,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增强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下一阶段,学校将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分析学校治理中各要素发展的动向,找准学校治理的点位,尤其是强化学生的教育自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治理内生动力,成就学生,发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