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巍
1.巩固默读的方法技巧,提高内容概括能力。
2.掌握正侧面结合、对比等写人的手法。
3.体会牧羊人的高尚人格以及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
师:《植树的牧羊人》自发表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本文作者让·乔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部分作品曾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一篇小说要被拍成微电影,请你来做编剧,会有怎样的创意呢?从以下角度,根据小说内容写下你的创意。
屏显:
色调:在电影画面上,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整体色调?前后是否会有变化?
声音:你会怎样处理电影中的音效?此外,是否会安排人物对话?为什么?
特写:你准备在电影中设计哪几个特写镜头?
主角:你希望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形象?如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神态等。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拍摄要求在文中圈画相关内容,作出批注,并结合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上述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先看这部微电影的色调如何安排,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整个色调是昏黄的,光线暗淡;到最后画面慢慢变得明亮多彩,绿色、红色等色彩逐渐出现,直至铺满整个画面。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前期色调设置成昏黄,源于“我”初到高原时的感受。比如“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到处是坍塌的房屋……”。高原环境恶劣,只有风声、雨声甚至野兽咆哮的声音。后期画面明亮、色彩丰富是因为在牧羊人的不懈努力下,高原的景色变得丰富多彩,就连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笑声似乎也带上了绿色、红色、蓝色……
师:咱们来找一找高原上的三次变化,分别用三个不同的色彩词来形容一下。
生:初见高原——灰黄;再见高原——黄绿相间;最后一次见高原——绿色。
师:改变荒原是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情,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做到了,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赞美、学习。
师:如何处理声音呢?需要加入人声吗?
生:我打算加入狂风呼啸的声音、靴子踩在雪上的声音、汲水声等;后面再加入溪水声、树叶哗哗声、欢笑声等。
师:为什么不给牧羊人配一段声音呢?
生:不需要专门给牧羊人配音。文中交代他是一位少言寡语之人,且牧羊人的话全是通过“我”转述的,因此可以增添一些画外音。
师:好的,不过主角一定是牧羊人。你打算给牧羊人设计哪几个特写镜头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给他的房间一个特写镜头。“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位热爱生活、勤俭能干的人。
生:我想给他一个捡橡子时的动作特写。他对橡子的珍视,对植树事业的热爱,让我们对他充满敬佩之情。
师:就像他自己说的,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种树就是种下一个又一个生命。最终这块土地上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高原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牧羊人的无私、执着、伟大的形象在一次次对比中逐渐立体化。大家可以学习本文在对比衬托中彰显人物品质的方法。
师:大家已经选好拍摄微电影的素材,现在,你们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给牧羊人写一段评价语,放在电影的结尾处。
(生写。)
师:有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他沉默寡言,他初心不改;他着一身素衣,他染绿高原荒地。他用他的双手创造了只有上天才会创造的奇迹。
生: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他凭借体力与毅力,把荒漠变成绿洲。他是普通的农民,他是人们心中难得的好人。
……
师:同学们的语言都很优美准确,或从性格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或从精神品质的角度进行评价,或从人生态度的角度进行评价。由此可见,牧羊人的精神已经深深打动了各位同学。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满怀大爱,默默奉献,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种植”希望、爱与幸福!
本节课,笔者本着“以写促读”的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设计以大情境为依托,通过三个具体的活动来推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品质的赏析。
活动一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批注,这就为下一步做编剧出创意做好学情调研。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激发了学生读写的积极性。活动二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细说创意设计,这就打破了以往结合词句程式化的赏析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任务驱动下完成对课文的深层次阅读。活动三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牧羊人所做的事情以及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后,给牧羊人写一段评价语,进行创意表达。这种创意表达正是学生深入阅读后的成果展示,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