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芮
对商业银行而言,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可以扩大其经营范围,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保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围绕在强化与骨干企业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客户黏性,着力解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持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此类业务发展能力,进而更好地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经济进行赋能。本文通过阐述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现状和必要性,指出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现存问题主要在于业务市场定位不清晰、专业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完善、风险控制不健全四个方面。为促进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提出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信用体系四方面的发展对策。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业保理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纳入其中作为重要内容,并在两届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其内容包括:“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内容:“鼓励金融机构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发展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等。从以上情况来看,上述各项积极措施的出台,为我国商业保理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
有资料表明,以2020年的1.5万亿元为基础,在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商业保理业务以20%的速度增长,其业务量突破2万亿,达到2.02万亿。“十四五”结束时,我国的商业保理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开展的必要性
保理业务是一种“舶来品”,在我國的发展尚不完善,但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外国银行进入到我国的金融业时,外国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网点规模上都不能和国内的商业银行相比,于是就会选择一些不会受到网点限制,而且是外国银行所熟悉和擅长的业务。因此,保理业务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的一个突破口。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大力发展保理业务,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现存问题
保理业务市场定位不清晰 将目光聚焦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的商业银行,其保理业务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对保理业务客户群的选择上,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嫌贫爱富”的倾向,只寻找那些风险较小、规模较大的客户,但这种规模较大的公司并没有为商业银行带来预期的价值回报。这是因为大、中型公司由于其强大的资本和实力,对保理业务的需求不大;同时,大中型企业是各家商业银行争相抢夺的目标,从而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银行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降低利润,从而挤压了银行的利润。而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资本实力弱,往往存在资信不高,融资能力不强,在谈判中常处于弱势地位等情况,需要通过赊销的方式来进行“信用销售”,因此,被商业银行“嫌弃”的中小企业对保理业务的需求量更大。
商业银行保理专业人才匮乏 保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涉及资产、负债等各种中间业务,因此保理业务的从业人员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既要熟悉金融、贸易、结算等相关理论知识,又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英语等相关的辅助技术。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保理业务资格考试,金融机构大部分从事保理业务的有关人员也未受过保理机构的专业训练,基本是银行业务部门的身兼数职的客户或产品经理。因此,专业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保理业务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保理活动的行为规范主要是《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定》为基础。这些行为规范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使用的,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3年,中国银监会在第21届行长会议上通过了《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该办法仅作为一项行业自律标准,并非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开展形成了有法难依、无章可循的局面。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理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以此使得我国的保理业务能够走上标准化、法治化道路。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对策
明确市场定位,丰富保理业务种类 为了减少保理业务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对其目标市场及目标客户群体有明确定位,慎重地挑选出最合适的目标市场及目标客户群体,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并对目标企业的市场份额、财务状况、企业成长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要充实保理产品的类型,尽可能地让顾客对保理业务的类型有更多的了解,不但要为顾客提供贸易融资和货款托收的服务,还要为顾客提供诸如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风险控制等其他服务。在其经营范围持续扩展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对顾客的认识,积极构建客户的全方位资信评价体系。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以无追索权的保理服务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顾客在保理方面的需要。
笔者认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按照业务自身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确定目标市场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商业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在业务推广阶段,大部分的进出口企业对保理业务认知度不高,所以应该加强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与推荐,并利用金融产品进行营销,引导和培育进出口企业的国际保理业务,促进其发展。通过对各类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融资弹性的现实分析,以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以赊销为主的出口比例较高、出口方向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出口企业以及已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企业为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以此为导向,对其进行出口保理的资信调查,进行国际结算,并对其出口应收账款进行承购,从而将其结算模式转向保理模式。随着国际保理业务的逐渐普及,将会有更多的公司对其有更大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对于普通的客户,可以提供普通的国际保理业务;对于一些高端的客户,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客户制定一套完整的应收账款管理计划。应当鼓励银行在业务模式、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采用先进的金融技术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体系。
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提升综合素养 要使我国的保理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其人才的培养,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要积极地从国外引进专业的保理公司,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各种专题讨论会,以加强国内外保理行业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需要邀请保理业务方面的专家,进行有关保理业务经验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讲座,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可设置保理业务资质认证考试,通过对考试对保理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业务素质。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办理人员也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保理业务的发展要求。
保理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非常重要的贸易类融资业务,应用范围很广,所要面对的客户群体也非常多。业务过程会牵扯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既有内部也有外部,所以业务推进相对复杂,这就要求客户经理拥有非常丰富、全面的信贷知识和经验,也需要贸易、法律相关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内部需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或组织人员在各个岗位上的轮岗、系统内其他分行的业务学习、总行部门的跟班学习等方式,来强化业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使之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从而为保理业务的风险管理改进提供高质量的人员保障。
一是对国际保理业务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提升其整体素质。二是从内部经营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考虑成立专门从事保理的业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办理的质效。另一方面,在对保理业务进行定价时,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开展此类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使之更具竞争力。三是竞争应放远全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必须掌握较高的技術水平,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EDI、网络交易等技术,提高其与外国保理商的沟通,使其能为顾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在全球具有竞争力。
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保理相关法律、法规,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际保理公约》《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以及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保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关规则进行明确,对诸如出口商、进口商和银行之间的有关法律法规应该明确其可操作性。我国应将保理业务列入金融监督体系中,通过实地和非实地两种方式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对与商业银行保理有关的规则进行修改,促进商业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的完善,既要有各自的侧重,也有各自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二者之间的错位经营、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来看,在国际和国内的保理业务中,企业的自我约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我国目前商业保理公司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单体规模小,市场需求旺盛等现状,提出了应在行业研究、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行业交流、市场拓展、风险防范和金融合作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并积极推进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共同推进行业的持续、规范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保理业务是作为商业银行的综合型金融产品已发展了20余年,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明确其自身的市场地位,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客户需要。另外,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努力培育一支高质量的保理业务队伍。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发展的外在条件,健全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和壮大保理业务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唯有在金融界、政府部门以及经贸界的齐心协力之下,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环境会更好,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