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秀
摘要 基于“大思政课”建构逻辑,充分挖掘“四史”学习教育资源,通过开发《“四史”讲堂之新中国的这些事儿》拓展课程,有效发挥思政小课堂与“四史”大课堂协同育人功能,从而推动党的历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大思政课;“四史”学习教育;初中;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教育和引导广大初中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可以将“四史”学习教育贯穿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全过程,建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初中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开设《“四史”讲堂之新中国的这些事儿》拓展课程,加强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可以有效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学校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思政课程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二)是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
《“四史”讲堂之新中国的这些事儿》以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大事件小故事化的方式灵活编排新中国史学习教育教学内容。课程在试图打破政治与历史的学科界限基础上,注重学生跨学科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社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通俗化、趣味性的小故事,着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体系的建构,促进思想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历史观与“三观”相一致,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向系统化、一体化、纵深发展。
(三)是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思想根基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开设《“四史”讲堂之新中国的这些事儿》拓展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培植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学生潜在的错误思想政治观念有一定程度的矫正,引导学生更正确地看待历史,更努力地对待当下,更积极地面对未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
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初中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大事件的了解,增进对新中国史的纵深了解,构建系统化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
2.通过故事讲述、影视史料的观看与赏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拓展、关键问题的讨论与评析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唯物史观,使其能够辩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
3.引导学生从新中国史中滋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政治认同。
(二)课程选修条件及组织形式
学生选修本拓展课程需具有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储备。
课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主线轴,通过“历史背景阐述—影视史料学习—课程内容讲解—讨论交流”四个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相结合,着力构建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情景式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共12课时,课程具体安排详见如下:
课时课题内容课程内容课时数
第一讲开国大典通过播放影片,重现开国大典的隆重场景,逐一讲述筹备开国大典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引导学生交流感想。第二讲毛泽东访苏通过播放影片,重现毛泽东初次会晤斯大林的历史场面,讲述领导人访苏缘由,引发学生对中苏关系的思考。第三讲抗美援朝介绍抗美援朝历史背景,展现中共中央当时的胆识与气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续表)
課时课题内容课程内容课时数
第四讲初露锋芒日内瓦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重温周恩来总理舌战群雄的经典场面,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魅力。第五讲万隆走出一边倒通过观看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谈判细节,感受其巨大人格魅力。第六讲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从神秘的华沙会谈,到“小球推动地球”、基辛格秘密访华一系列事件,带领学生感受风云变幻的“改变世界一周”的中美关系。第七讲重返联合国影视再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感受中国加速打开全新外交局面和重回世界舞台绽放异彩的骄傲与激动。第八讲中美建交通过播放视频,把学生的思绪拉回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刻,引导学生感受达成中美建交协议的艰辛。第九讲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视频再现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展开第一次访问的历史时刻,培养学生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广阔胸襟。第十讲港澳回归重温港澳回归的历史时刻,感受中英两国的较量。第十一讲从“两弹一星”到飞天中国感受中国航天梦想的腾飞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日新月异,培植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感。第十二讲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病毒通过对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的回顾,展现中国人民应对重大风险时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英勇表现,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四)课程评价标准及方式
《“四史”讲堂之新中国的这些事儿》学生评价表
项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学习态度
课堂讨论
合作意识
课程汇报质量
加分项目:总评: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指导的方式,完成课程相关议题的演示与汇报;
2.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生生互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察。
三、“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初中课堂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一)增强趣味性,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资源,从学生特点、认知水平、接纳能力、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求,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灵活选取、编排和建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之感到有兴趣,想参加,有收获,促进思政课程学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二)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形成常态化教学机制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历史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四史”资源宝藏和红色资源宝库,以故事化、通俗化方式,讲述中国发展的大脉络,用心用情讲好讲活红色故事。通过常态化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从黨的历史经验中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创新“思政+”模式,建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引入思政育人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在教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走进红色革命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紧跟重大时事,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寓思政教育内容于少先队活动、国旗讲话、班会课、主题研学等丰富的实践载体中,让学生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政治素养,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夯实信仰之基、筑牢思想之魂,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N].教社科〔2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