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蓉蓉
(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当今社会从需要专业型人才逐渐转变为需要复合型人才,即用人单位开始不只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还全方面考察人才的附加优势。也就是多掌握一门技能,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就会多出一分胜算。然而理工类院校普遍缺乏艺术氛围,学生也很难对此类课程提起兴趣,这既是环境的作用,也是此前师生未重视此类课程的结果。教师只有突破以往的观念和认知,将“音乐鉴赏”课程的位置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理工科院校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时,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从根源上提高理工科院校对“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其灌输正确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应意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并致力于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师生统一认知,课堂才会更加和谐高效。
首先,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相比缺乏浓厚的艺术氛围,理工科院校甚至会忽视这方面的教学,而长久以来的忽视导致“音乐鉴赏”课教师将自己的课程定位降低,无法对课程内容加以研究,对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得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主动加入课堂学习中,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校方要及时开展行动,将“音乐鉴赏”纳入重点考核课程,以此提高教师的重视度。只有教师认真对待,才能运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提升音乐素养。
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对“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度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且长久以来缺少专业的教师对其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提升受到影响。教师需要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这一目标放在首要位置,运用多方资源融合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但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激起学生的厌烦心理。
以往的教学模式可能仅仅停留在听放音乐,课堂氛围虽然轻松融洽,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基于这种情况,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突破才会有进步。具体模式可参照如下。
以往的教学大都是音乐直接切入,让学生自行感受音乐的曼妙。但如果换一种角度,以乐器这一视角出发,在课堂上展示乐器并讲解其构造和发声原理,让学生亲自感受、使用乐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乐器在我手里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也会像教师弹奏的那样优美吗?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让没接触过乐器但想尝试的学生可以大胆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也许他会发现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音乐世界总是纯粹美好的,它可以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擅用乐器的人可以更好地表达情绪、放松自我。教师可以讲解接触音乐带来的好处,让学生产生尝试的欲望。同时,教师可以让有基础的学生现场演奏一曲,找出愿意伴唱或者伴舞的学生,给他们时间接触磨合,并找时间让其展示。这种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音乐作为一大门类,有许多分类方法,为了使教学不单一,我们可以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1.体裁,音乐体裁是指作品的存在形式。音乐体裁可分为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两大类,每种细分体裁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深层的知识。但教师也要有所取舍,删减过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有舍有得,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而不是受困于理论。
2.风格,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具有的独特面貌。不同风格的音乐隶属于不同体系,有固定的音乐风貌和特色。如:歌剧可分为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和德国歌剧;流行音乐可分为爵士、民谣、乡村音乐、摇滚、说唱等风格。每种风格有不同的聆听体验,比如民谣较舒缓温柔,更适合安静且内敛的人听,与之对应的摇滚则是热烈张扬的。如果做个比喻,用百合杜鹃来形容民谣,那么摇滚则是玫瑰。说唱则在众多音乐风格中较为特别,“说”在前而“唱”在后,即表达的重心不在唱腔,而是在于歌词本身和调性的融合。
3.唱法及演奏法。根据唱歌特点,声乐又分为男声、女声、童声等多种形式。而我国声乐领域一般将唱法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器乐领域,根据不同的种类和演奏方法,通常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和弹拨乐。根据演奏法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合奏、齐奏、重奏、独奏、伴奏等多种形式。教师将基本的分类进行总结、归纳和传授,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框架,便于之后知识的掌握。
传统音乐大多不符合学生的品味,若一味地灌输传统音乐恐怕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可以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注入新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音乐承载的文化底蕴灌输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在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歌,播放流行音乐,教师以此延伸探讨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存在的不同之处。也可以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进去,学生中往往会有少数民族存在,这种方式也会使其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少数民族学生,让其分享自己民族的音乐,讲述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和故事,这样在传播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了音乐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向来是极具包容性的,这个举措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传统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应引起重视,在分享音乐时弘扬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如果有不甚了解之处可以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虚心学习。教师以身作则,学生也可以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认知。除了基础语言,音乐同样可以作为交往的媒介[1]。
以往的教学模块分为中华民族音乐板块、西方古典音乐板块及流行音乐板块。教学大都以传统音乐为开端,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很难将学生带进课堂。针对此情况,如果将流行音乐模块放在第一位,作为引入教学,也许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每个模块进行重新编排和整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赏析作为此模块的重点,让学生自主聆听,教师稍后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自身感兴趣的音乐出发,了解音乐属性,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内涵。在中华民族音乐这一板块中,可以引经据典,深挖民族音乐的内涵,多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之后,则可以拓展延伸至西方古典音乐,这一模块学生了解甚少,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师为学生挑选音乐、剖析音乐并讲解其中的文化。由此,学生通过学习流行音乐、中华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可系统全面地了解音乐的构成,并掌握基本的音乐赏析技巧,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依靠现存的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自发寻求突破。音乐鉴赏不似其他学科具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不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不用强制要求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基于此,就需要学生自发地探求音乐鉴赏的核心,至于学生对音乐把控到何种程度则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有松弛度。但教师也应采取措施方针,努力带动课堂中的每名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在赏析音乐之前,教师可以先对稍后要介绍的音乐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概括该作者的个性及创作风格,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即便经历相同,每个人的选择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何况学生并不似音乐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很难感同身受,也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聆听音乐的感受和心得,在学生的理解之上,教师再去纠偏或者延伸,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赏析作品,获得深层次的音乐感受。
小组讨论这一形式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这一方法是给学生发言权,学生可以借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从音乐中获得的启发收获和聆听音乐的感受,从而获得新的思考角度和感受。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都要积极讨论赏析音乐,讨论之后将结果进行整合再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并加以引导和深层推进。通过这一过程,音乐作品的感情色彩得以丰富,课堂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变得活跃,有利于师生间交流,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聆听音乐,并思考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解答。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使学生逐步认识音乐中蕴含的深层感受。这一过程就像是教师带领学生上楼梯,当学生理解不足或者感受匮乏时,教师适时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一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积极性,只有在深入思考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会更加清晰。还可以使教学角色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筛选主体进行讲解,虽然这种形式比较系统全面化,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负责筛选主题,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供帮助,助力学生完成任务展示[2]。
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这也是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中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设计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下带入表演,配乐也需要学生或者教师共同演奏,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在此过程中,切实参与的学生一定会收获颇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从浅层向深层迈进。
在教师传授深层理论知识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接受,教师不能仅仅渗透理论,更要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简单化,将复杂的结构具象化,这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音乐鉴赏首先是要摆脱沉闷的教学氛围,教师适时将快乐放在第一位,做些学生爱参与的小游戏,在游戏中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所谓寓教于乐,不应仅仅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太多,也会降低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喜爱度。在此门课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避免理论堆积式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愉悦放松,吸引学生欣赏音乐,学习知识。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理工科院校也应顺应时代,进行信息整合,积极创新改革。信息化教学依托互联网发展,通过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建立教学平台。各理工科院校可以加大对“音乐鉴赏”课程的资金投入,合作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实现实时沟通、资源共享等信息化教学,突破课堂,实现课上到课下、校内到校外等全方位教学。信息化平台可以检索学生爱听的音乐,并对其喜好兴趣进行分析,推荐音乐。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平台可以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本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有更好的音乐体验。建立课程网络交流平台,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反馈,适当与学生探讨其喜爱的音乐种类,增加互动,了解学生的所想所得。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师生交流,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分享音乐,学生也可以获取前沿信息,通过向教师提出问题,及时解惑,补充课时少的缺陷,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长时间的忽略,理工科院校对于音乐教育投入的资金占比较少,学校拥有的基本教学器材严重不足,且设施老化严重。在“音乐鉴赏”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学设备和环境决定和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应引入最新的音乐器材,如吉他、尤克里里等,尤其不能缺少传统的音乐器材,如二胡、古筝、琵琶等。以往的艺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且往往需要学生自备道具,可以引进一批必要的音乐器材,学生可以自行使用。学生还可以对感兴趣的乐器进行报班学习,教师给予正确的知识和操作技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音乐水准。在设备支持下,可以更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发挥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作,有学习基础或者对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并在音乐交流中增进友谊。也可以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上台演奏或者献唱,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志向的学生甚至可以自发组成乐队,请教师为其指导,相信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一定充满动力与激情。还有各种比赛和音乐社团,学生可以在比赛中激发胜负欲,结交朋友,彼此探究音乐技巧;学生在社团可以找到与之兴趣相同的人,彼此交流沟通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课程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多角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和自身对音乐的欣赏力和理解力,真正做到从于课堂,但高于课堂。由于音乐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理解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学习音乐鉴赏不仅是学习音乐本身,更要学习音乐所蕴含的文化,深刻感受其底蕴。音乐之大,不可一日学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音乐鉴赏可以贯穿生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