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模式及实践
——以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为例

2024-04-25 04:07:30陈友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研究生

陈友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1)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科和实践的双重取向,应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基础和资源开展应用研究,构建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模式[1]。专业是研究生教育开展的载体。专业的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专业中的人[2]。课程是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适切性、规范性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建立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中秉持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其学理性如何,这些课程设计理念如何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发挥作用,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知识和经验的重构,这种重构帮助学生形成明智地处理未来所面临情况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3]。

(一)课程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课程模式主要有学习者中心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学习者中心课程模式的要点是学习者的兴趣是基础,学生有自由和机会选择,位于控制中心。社会中心课程建立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其目标结构是探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关键是参与现实世界的活动。知识中心课程常被称为学术性课程,目标是培养有教养的人,注重对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关注学习者的智育成长和学业成就。这几种课程模式既可以单独呈现,也可以整合利用。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混合课程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专业主义不仅要培养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还应该将职业和教育的目的融入博雅教育,这意味着在课程中加入推理、行动和反思,使课程达到自我启发和社会启发的目的[4]。

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除了理论学习,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学习,实践学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理论学习阶段采用知识中心课程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学科基础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专业实践环节应该采用社会中心课程模式,以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工具,注重团队合作。以在真实情境下的成效、公民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发展、社会性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集体反思等为评价维度。而贯穿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应该是学习者中心课程模式,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需要学习者发挥自身主动性,通过在专业领域的探索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成长源于自我指导、自我决断、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3]。

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中心课程模式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前提,为学生研究相关产业问题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实践学习阶段的社会中心课程模式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途径,围绕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来进行实践,解决相关产业问题。强调自我实现的学习者中心课程模式应该贯穿培养过程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目标来设计各个学习环节。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混合课程模式的学理分析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混合课程模式由知识生产模式2所决定。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生产模式1与知识生产模式2并存的社会,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深受影响,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都在随之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场所更多地转移到了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学习探究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在一些应用性的学科,如教育、工程、社会工作等,应该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参与者、研究者来参与学习。课程由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所引导,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也是基于问题和探究为基础的教学。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混合课程模式由工作场所学习理论所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生产模式2的影响下是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教育模式[5]。在对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中,研究者从投入、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来研究工作场所学习。投入因子包含进入工作场所学习的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特征。学习者个体特征包括个体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能力、行动状态或行动坚持、动机、自信、生活条件等。学习情境特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的工作、人力资源开发、职员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支持、合作的氛围、学习和创新的导向、合作关系和组织网络等。学习过程则是指学习者亲自工作、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作用、参与组织网络、应对新的挑战和承担新的工作任务等有意图/无意图、正式/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产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个体角度主要有工作任务表现、理解、个性发展、团队合作、角色扮演、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决策和问题解决、创造性的解决办法、身份、不好的工作经验等;组织的角度主要有组织发展、改进质量、提高产量、改善工作氛围等[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学习阶段采用知识中心课程模式,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进入工作场所学习的前期投入。实践学习阶段采用社会中心课程模式,以社会问题、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来设计实践环节,学习过程是亲自参与到学科领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不断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工作经验。学习者中心课程模式贯穿培养过程始终,在理论学习阶段以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为目标,通过采用课堂讨论、展示等能动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学习阶段,通过在实践环境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应对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身份构建、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实现自身的成长并促进所在单位的发展。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混合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混合课程模式的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尝试构建一个通用型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核心,参照鲍威[7]关于学生的能力架构的构建,杨钋[8]关于科研参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对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Teijeiro等[9]分析的雇主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能力等,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发展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专业学习能力、核心认知能力、核心非认知能力、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在专业学习能力方面的课程设计以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为主,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而在核心认知能力、核心非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则以社会中心课程设计为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反思和过程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混合课程模式的应用

根据上述的混合课程模式,以培养的某工程硕士为例进行阐述。学生在入学前确定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入学前的暑假,学生去公司了解待解的技术难题——工业机器人动态参数辨识,参与技术点提炼和项目合同签订,培养其沟通、谈判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初期,以知识中心课程模式培养,根据技术难题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如机器人学的现代数学基础、现代机电控制等。上课同时,在数据库检索文献,初期以知网数据库文献为主。建立相关领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后,阅读中英文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做项目方案设计,方案会审后实施。实施时先建立机器人系统动态模型,在Matlab上开展虚拟仿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修正动态模型。编写软件并集成到系统中,制订试验方案,在广州数控测试。试验数据分析后修正动态模型并修改程序再进行试验,直到达到预期效果。项目实施时以知识中心模式和社会中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尝试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向现场工程师学习、查找文献、与朋辈交流、请教老师、与专家会商。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决策评价能力得到良好培养。实施过程中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轨制,学校导师给予理论指导,企业导师给予实践指导。项目完成后撰写报告和论文,培养学生反思完善自我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获得了第六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级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

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深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应采取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和社会中心相结合的混合课程模式,专业知识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背景,学习者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参与,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进一步重构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3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