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建设研究

2024-04-25 04:07伍思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育人

伍思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这一重大部署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意见》对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术界有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也达到了新阶段。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思政课所具有的定位、发挥的职能等。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同属于大学学段,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3],其中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与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所具有的定位、特征,以及面临的建设困境也大相径庭。因此搞清二者的个性与共性,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大学学段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针对高职思政课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给出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实效性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学段个性

思政课是一个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目标层次化的完整教学体系,拥有着链式教育的规律特点,即在一个系统完整的链条上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设计中,思政课程被划分为不同学段且分别具有各自的课程规划目标,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强化使命、锤炼品质、明辨当下等。但在具体实际中,高职思政课展现出了极具特色且不同于本科思政课的学段个性。

(一)教学对象的个性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生源结构与类型相较于本科院校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除了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职业院校的生源还扩展到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群体范围。因此,职业院校不同生源之间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于高职院校的统招学生大多来自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非统招学生则大多来源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综合素质等都呈现出资质较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所面对教学对象的基本素质是有差异的。职业院校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呈现出知识积累不足、思想政治素质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

(二)教育导向的个性

高职思政课相较于本科思政课而言,除了具备高等教育学校思政课的一般共性以外,还具有十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职教二十条”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4]这表明高职思政课不同于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导向为目标,而是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着重培养符合现代职业要求的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高职思政课应牢牢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职教特色。

(三)课程设置的个性

高职思政课现在一共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四门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相较于本科思政课缺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两门课。这份缺失直接导致环环相扣的链式教育产生横向“断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贯通性以及链式教育的整体逻辑性。就高职思政课建设而言,既要立足高职院校实际,又需进一步着力形成系统构思与阶段实施逐步完善的局面,链接起高职思政课程体系链条。

二、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的衔接共性

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工作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中,各学段曾经“只扫门前雪”的教育理念已然不再适用。若要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育人效果,就需要各学段强化衔接意识。高职思政课在与中学学段的政治课衔接过程中展现出了与本科思政课相同的衔接共性。

(一)衔接规律的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是一个复杂、动态,并由众多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保留了各自矛盾特殊性的同时也显现出明显的矛盾普遍性。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同属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大学学段,大学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高职思政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本质仍是大学思政课,高职院校学生也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特点。这种一致性为打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同学段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链奠定了基本的底层逻辑。同时也揭示了建立起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学-大学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客观衔接规律。

(二)衔接要求的共性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本质要求就是不断求变、求新,以期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5]。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政治使命。大学思政课教育衔接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深受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同党和国家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紧密的一致性也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通过高度紧密的一致性将衔接系统整合为一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连续发展的运行整体,使得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从内容、形式到效果上都符合守正创新、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衔接过程的共性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育衔接是动态的,衔接是否通畅、科学、规范、有序将影响一体化构建的实际效果。从建立衔接的实践过程来看,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都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大学生对于自身学业、生活、职业、理想等精神领域有着独立的自我体悟,自主学习动力也较积极,善于在实践中塑造“三观”。立德树人是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三观”的最深寄寓。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发现、承认、分析高职与本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这是有效实现无缝且有机衔接中学—大学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立足点。

三、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立体化、协同性、链条式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育人体系”[6]。要实现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的高度融合,就必须做到“纵向链接、横向融通、疏通堵点”。只有找准建设过程中的淤滞阻塞,精准发力,才能切实有效地构建起全面立体、系统完善、内涵丰富的协同育人格局,跑好育人“接力赛”。

(一)纵向链接,解决一体化建设中的阶段问题

一体化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建设所产生的阶段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学段内涵衔接亟须进一步加强。链条式教育的规律性就体现在小、中、大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上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目前,在各学段衔接过程中,存在教育目标层次模糊、课程内容逻辑不顺、课程教学相对独立以及课程评价标准互异而导致的衔接问题。高职思政课作为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未能完全幸免。

解决一体化建设中的阶段问题,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减少与其他学段的内容重复性。其次,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整体规划,在把握高职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中的衔接共性基础上,尊重学段个性,结合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资质,统筹规划有序过渡的教材编写,使之既能确保不同学段、不同教育类型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又能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内容的重复率、交叉率。最后,高职院校可牵头开展不同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搭建统一的思政教师成长交流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此外,可允许思政课教师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合理交流,保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与良性流动,形成一股有效支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力量。

(二)横向融通,发挥一体化建设中的协同作用

一体化课程建设衔接不仅要求纵向衔接顺畅,也包括横向协同顺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尝试,颇具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学段内部横向融通不足,协同乏力等情况,高职思政课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育人与校外实践上的横向融通方面,部分学校存在“断点”现象,比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到位,不精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校内育人与校外实践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对此,链接融合“断点”,增强协同育人实效形成育人合力,是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发挥一体化建设中的协同作用,首先需要丰富校企合作育人的合作内容,例如校企合作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营,开设主题讲座等,实现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思政“大课堂”内容互通以及教学互联,推动思政教育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其次高职院校应把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职业院校应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提供有力的专项支持,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在学术共商共研共讨中打破教师间的学科知识界限,提高一体化建设的教师必备素养,形成一体化建设中教学实践研究的专门力量,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高效建设。最后是进一步加强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推进高水平、深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课,主动将社会热点、学校特色、地方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三)疏通堵点,创新一体化建设中的沟通机制

纵观全国各地目前有关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有益尝试,对标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各方面要求,不难发现在北京、上海等省市地区的一体化建设已初步取得一系列有效成果,但依然存在“衔接不畅”的“堵点”,具体表现为学段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有待加强。部分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同样的对接障碍。想要构建好“不断线”“不打结”的思政育人格局,就必须及时疏通建设过程的阻塞。

创新一体化建设中的沟通机制,首先需要科学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一体化建设不是某地区、某学校、某学院、某部门单独的工作,衔接过程务必要以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为基本遵循。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统一领导机制,更合理高效发挥省市区县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段、不同院校间的工作职责,保障一体化建设的整体实施。此外,应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衔接意识,高职院校应主动牵头搭建教研交流平台,与衔接学段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主动承办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培训,增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意识。最后,要创新一体化建设中的评价体系,增强教育实效。例如高职思政课课程评价体系可延伸至中学、中职、企业单位等第三方。这种综合评价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反映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一体化建设中学段与学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共振共鸣,提升了思政课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