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予涵,王大伟
(西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近年来,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个性化”的人才,高校开始施行大类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和重点[1-2]。大类培养是指按学科大类进行高考招生,不区分专业,经过低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再由学生结合就业、兴趣等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分流。大类培养涉及多个学院,无论在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3]。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强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是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支撑,推进教育管理的精准化,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4-6]。
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类为例,探索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大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的需求,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平台,形成针对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和实践平台,解决教学管理中信息传达周折、优质教育资源分散、课堂外指导学生不便等问题。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集中,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方互动,着力提高教学管理实效,为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而管理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教学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管理者由过去单纯的事务性劳动过渡到宏观的管理和监控,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办学水平,一所高水平大学的体现也包括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校快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问题,加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大类培养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区别于传统的理论式及“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以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为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表。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不再单单是从教室课程获取知识。课程改革后,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慕课、翻转课程、线上课程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利用QQ、腾讯会议、钉钉等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授课模式,媒体平台拉近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出了有力支撑。
以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类为例,大一进行通识教育,大二面临选专业。学生需要了解信息类各个专业情况,了解每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培养体系,这对当下转专业的学生是一项难题。虽然各个学院在转专业前会进行宣讲,讲解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学生最终获取的、记得的信息十分有限。除了转专业学生的需求外,学生在选课时也需要了解课程的大致内容和修读要求。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拓宽学生在课堂外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熟悉每个专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取课程、专业等信息。信息化建设让学生更便捷地享用教学资源,使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类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八个一级学科优势资源,以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和微电子学院六个学院为办学主体,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十八个专业教育培养通道。信息类培养方案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个性发展、素质拓展”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有基础知识宽厚、交叉和专业知识精深的特点。学生在入学后一年内确认主修专业,大二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归属专业所在的学院管理。
学校设有全校公共教学管理平台,各单位依托学校的公共教学平台管理各项业务。信息类教学管理除依托学校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日常管理外,信息类六个学院之间的衔接、沟通,主要通过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以微信或者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尚欠缺小范围的针对大类培养模式的“圈内管理”方式。教学管理人员由于各自分工不同,一个问题常常周转于多人之间,而这也使得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各个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予以协调沟通。
目前,学校的教学信息平台主要聚焦于教学管理部分,包含学籍管理、课程编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而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的功能相对较少。大类培养模式下,培养方案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众多,学生在每学期都需要选课,大二要面临转专业,但因为培养方案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众多,现有的平台并未有详细的课程资料和专业方向的引导,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导致一部分学生对选课、专业认知、专业分流、专业培养还不够清晰,出现盲目选课、退课等现象。另外,还存在信息类实践项目信息分散等。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限于课堂中,课堂以外也是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的重要场合。现阶段在课堂外,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建立的课程群或者电话联系老师,现有信息平台不能将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不利于教师在课堂外指导学生。
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责任,推动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落实。第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管理,充分调动并激发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第二,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支持政策。第三,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经费标准,保障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以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现有教学管理公共平台。基于目前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公共平台,创建一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的“社区”式信息类教学共享平台,以满足学生课堂之外的需求,加强信息类教学管理之间的沟通,合力培养信息类学生。学生进入教学管理公共平台,点击信息类社区模块,即可进入信息类社区。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在原有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加入“社区”的建设理念,在教学管理平台统一建设的标准下,进行个性化设置,细化现有管理平台模块,最终实现信息类教育资源共享。主要“社区”包括如下。
1.课程信息社区。按学院分类展示信息类所有课程信息,提供在线课程、网络课堂、学习资源等服务,支持学生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课程系统可设有联系授课教师模式,学生在此点击可联系授课教师,询问课程情况;教师也可通过学生留言,调整课程内容。信息类各学院授课教师也可上传录制好的课程视频或学习要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类不同学院的课程体系。
2.考试信息社区。信息类课程考试时间统一发布在考试信息社区,教师可在此区域组织考前答疑,以服务学习的理念,为学习困难、考试前焦虑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方案共享社区。将信息类各学院的培养方案上传至此社区,并给出修读指导意见,各学院对培养方案做出指导建议,学生及教师可翻阅、了解信息大类的培养模式。
4.学生学业指导社区。该社区设置有学生成绩查询、试卷管理、论文管理等功能,学生可通过社区向教师提问,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解决学生课堂之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5.学生实践社区。供需引导,将分散的科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学生、教师互通的实践社区。整合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等实践类活动信息。实现项目的申报、运行、中止、结题等过程监控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并自动形成各种文档、数据的汇总。
6.教学管理联络社区。专属用于信息类教学管理人员的联络社区,具有多人对话平台,设置个人岗位职责,无需添加好友即可查看并进行对话,即时连线交流,可将相关教学信息保留共享,以便后期查找相关文件资料。
7.学生集中答疑社区。信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此社区留言,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均可见,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同时,信息类学生可以查看其他学生的问题,查找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此类问题。
8.公告社区。信息集中发布,实行专项发布、统一管理。实时更新信息类教学通知公告、实践比赛等,防止学生在信息复杂的公告中搜索,错过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并且往日信息通告也一目了然。
9.学习经验交流社区。强弱互补,搭建高效率的学生交流社区。学生可在此社区上传自己的学习、实践等经验,与其他同学分享,继而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也是大类培养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更是为了后续持续优化教学管理平台提供目标导向。从学生需求、教师培养问题、教学管理效率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的反馈,将实际问题应用到教学管理平台中,优化教学管理平台,形成长效的反馈机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减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束缚。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结合起来,才能规范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基于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的运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直观地了解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对教学管理问题的掌握能力,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得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环境,扭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局面,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充分契合高校人才教育培养需求。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拓宽了培养途径,优化了培养质量。信息类属于工科学科范畴,课程内容深奥、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数学公式推导烦琐,学生理解困难。信息类平台的优化使学生在课堂之后也可系统地了解课程重点,获得教师的指导。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便捷地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探索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便捷化,有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渠道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