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2024-04-25 04:07崔晓辉喻海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融合专业

崔晓辉,喻海良

(中南大学 轻合金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意见》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守住初心,一方面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核心,做好专业教育基础研究工作以增强源头供给;另一方面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研究的创新融通拓展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各环节紧密相扣、协同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社会创新潜力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实操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在发展中也面临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模式陈旧、专业师资短缺、知识链和实践链脱节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未能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陷入思维范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对特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甚至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倾向,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专业课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理念及能力培养等融入不够,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不够,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足。认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倒逼机制下的成果,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使创新创业教育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忽视了发展本身的内在需求和目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涵的曲解和误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就要走出学科化倾向和就业教育的思想误区,尤其要摒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学科发展目标和课程体系中,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

(二)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陈旧,专业教育学习和实践实训操作严重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通识教育,将创业管理、创业概论等通识课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课程,更多关注相关理论类内容、创新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同时,片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教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真正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学习和实践实训操作严重脱节。以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为例,当前先进成形技术已经与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数据控制、机器视觉检测、多物理耦合仿真和材料微观表征等相结合,发展为一个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业领域,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的铸锻焊为框架来构建知识体系,未能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三)双创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集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一体,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授课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双创教师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综合型人才急缺[3]。教师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未能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难以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创新思维。目前,许多高校和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逐渐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仍旧存在知识链和实践链脱节的状态,真正落地的成果不多、质量不高,缺少相应政策的资助,缺乏有效的培养监督和创业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小单元,创新创业教育是助推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推动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落到实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是必由之路。

(一)积极推进高校改革发展

长久以来,高校原有的专业教育模式,由于重科研轻教学所导致的教研分离,科研与人才培养渐行渐远,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发展为切入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小切口”,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改革发展。

(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在应试教育下大学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要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转换和增值要素的掌握程度,启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并勇于创新,促进个人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使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在求是创新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三)缓解新形势下就业压力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指出,聚焦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4]。据统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七年以来,有8.5万个企业为开展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3万个,上下游的联动间接就业为460多万人。在政策支持下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仅让大学生获得创业实践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能够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价值。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推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多渠道就业创业,才能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有力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当前,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要在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体系、教育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上实现有机融合。

(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柔性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教育目标,融入创新创业的最新理论、技术及实践等内容,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与协调适配。例如:福斯坦福大学不仅在商学院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工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互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日本高校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分析能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经营技能演习、培养业务技能、提高系统知识和创业技能等。近年来,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1万余门。各高校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中南大学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支持教师基于学科专业背景开发、开设相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01门次,包括大学科类61门次、创业基础类3门次、素质拓展类37门次。在课程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将创新精神融入工程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工程师,同时将商业知识与创新技术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课程开发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科学的特征与特色,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内容各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优势学科、特色实践、重点师资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让学术优势惠及更多学生。

(二)激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内生力,建立高水平、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在师资来源上,高校要立足校内从已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拔具有创新创业知识或技能储备的教师,作为创新创业专职或兼职教师,将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关联起来,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人才培养等过程,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将跨学科前沿和知识融入创新创业前沿课程,如新材料开发、制药工程和软件工程领域相结合,均由数学、化学、信息物理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的教授一起合作完成。要打造专兼结合双创导师队伍,采取专业授课教师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即“基础课教师+专业导师”联合授课,基础课教师负责全部课程模块讲解,专业课教师负责具体案例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实时反馈,添加相关创业案例、创业分析、网络创业课程等。在教研室内部或跨教研室的某个研究方向开设专门的讨论、案例分析或科研实践课程,建立不同学科背景导师与学生形成“多对一”的多元主体协同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要以构建与知识内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为目标,编撰具有融合特色的教材资料,丰富学校的创业教育教材资源库。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在先进成形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速系统性变革,致力于复杂构件形性协同调控和加工的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和先进成形技术方向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科研和工程人员。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实现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的有机融合

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要进一步深化人才教育培养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平台共建共享,保障知识链与实践链的相互支撑和互动,形成“开放自主、交叉协作、持续赋能”的良性循环。积极拓展对接政府、企业、社会等资源,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教学、结合实践、指导帮扶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平台作用,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构建从“工程实训、项目培训”到“自主创新、孵化创业”的全链条实践教育体系,为创新创业实践培育沃土。世界各国大学均建立了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英国构建了“大学—行业—政府”三合一模式,以在校生和创业者为核心,提供创业机遇、增加创业实践,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荷兰构建了以政府为核心,联合社会和高校教育多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位一体组织模式。日本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配合为特色,使“产官学”一体化。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措并举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创意设计专题竞赛等,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应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先进技术为导向,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及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科研实践的创新能力水平[6]。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已形成“专创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四个一工程”为特色的实训体系、以校友创业基金为亮点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共同构筑起“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轴联动,“校地、校企”同步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结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强大优势。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要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实现高校改革发展和学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助推技术革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