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463000
感染性黄疸属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多因新生儿早期受到感染体内游离胆红素增长过快引发,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可引起后遗症及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蓝光照射是治疗感染性新生儿黄疸常用方式,可促进患儿体内非结合胆红素向胆红素异构体转换,以尿液、胆汁形式排出,虽可一定程度缓解病情,但整体疗效欠佳[2]。培菲康又称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通过补充感染性新生儿黄疸患儿机体中所需菌群,促进肠道菌群生物屏障形成,刺激胆红素排出,从而改善黄疸[3-4]。但蓝光照射联合培菲康治疗感染性新生儿黄疸患儿能否进一步提升疗效,临床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76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旨在探究上述治疗方案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6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和B组,每组38例。其中A组男21例,女17例;日龄1~38d,平均日龄(19.11±2.02)d;黄疸发生时间3~25d,平均黄疸发生时间(15.13±3.16)d;体质量3.3~4.2kg,平均体质量(3.46±0.23)kg。B组男20例,女18例;日龄2~37d,平均日龄(20.01±2.33)d;黄疸发生时间4~26d;平均黄疸发生时间(16.01±3.31)d;体质量3.2~4.1kg,平均体质量(3.82±0.52)kg。2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相关诊断标准[5];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肺、肝脏功能损害患儿;伴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者;合并溶血病、胆道疾病患儿。
1.3 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白蛋白支持、母乳喂养、抗感染等常规干预。B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平放于蓝光箱内,佩戴好眼罩,保护好患儿肛门及肚脐,设置蓝光箱温度为36.5℃左右,湿度为55%~65%,设置蓝光波长为450~460mm,蓝光灯距离与患儿始终保持在47cm左右,每次照射12~15h,间隔时间为2~4h,2次/d。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入培菲康(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104)温水冲服,1g/次,3次/d。2组均持续治疗1周。
1.4 观察指标 (1)对比2组疗效, 显效:患儿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皮肤黄疸明显减退;有效:皮肤黄疸部分减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无效:血清胆红素水平未变化,皮肤黄疸症状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黄疸指数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3)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取外周静脉血3mL,以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CytoFLEX)测定。(4)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非结合胆红素(UCB)、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GF-1)水平,取外周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皮疹、腹泻、发热等。
2.1 临床疗效 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B组的78.95%(χ2=4.537,P=0.033<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黄疸指数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 与B组相比,治疗1周后A组黄疸指数水平明显降低(P<0.05);A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B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黄疸指数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2.3 免疫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其中A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4 血清ALB、UCB、γ-GT、TGF-1水平 与B组相比,治疗1周后A组血清ALB水平明显升高,UCB、γ-GT、TGF-1水平明显降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ALB、UCB、γ-GT、TGF-1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1>0.05)。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感染性黄疸主要是因病毒、细菌等各种感染所致,以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红细胞受损、肝功能代谢异常及血液中胆红素升高,从而引发黄疸[6]。
蓝光照射主要是通过蓝光照射患儿皮肤,转变血液中15Z胆红素为水溶性异构体4Z,从而使光红素及15Z胆红素从体内排出,同时,间断的蓝光照射可将体内胆红素上升至皮肤表面进行分解,从而使体内胆红素水平降低,蓝光照射虽起效快,但停后黄疸易复发,疗效不甚理想,影响预后[7]。培菲康含有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多种活菌,可促进肠道有益菌繁殖,抑制肠道致病菌繁殖,促使肠道菌群生物屏障生成,同时,还可抑制肠道β-葡萄糖醛酸普霉活性,降低未结合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及分解已结合胆红素,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B组,黄疸指数水平低于B组(P<0.05),且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可进一步提升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另外,机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可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降低机体免疫力[9]。CD3+可参与T细胞信号传导;CD4+主要表达于辅助性T细胞;CD8+对T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本文结果还显示,治疗1周后,A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B组(P<0.05)。可见,在蓝光照射治疗感染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分析原因为,培菲康可通过提升肠胃道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刺激机体分泌大量免疫细胞,并增长T淋巴细胞寿命,从而增加肠道黏膜细胞免疫功能,另外,还可通过调节患儿肠道pH值,促进肠道菌群均衡,提升免疫力。另外,血清ALB、UCB、γ-GT、TGF-1可参与感染性新生儿黄疸发生与发展,其中血清ALB为胆红素载体,能与E型胆红素结合后增强稳定性,同时避免向Z型胆红素的转变;血清UCB与游离胆红素水平有密切关系,可反映神经细胞毒性,其水平升高时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血清γ-GT是含巯基的线粒体酶,主要存在于肾、肝及脑组织中,当脑组织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会提升,导致γ-GT水平升高,其水平可反映脑组织受损程度;血清TGF-1为多肽类物质,具有促生长作用,是儿童期重要生长因子,其水平可反映机体神经毒性损伤程度及评估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脑损伤。治疗1周后A组血清UCB、γ-GT、TGF-1水平低于B组,ALB水平高于B组(P<0.05)。可见,在蓝光照射治疗感染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可有效促进病情恢复。分析原因可能为,培菲康中嗜酸乳杆菌、长型双歧杆菌、粪肠球菌于肠黏膜表面黏附后,与上皮细胞结合使肠黏膜上皮细胞释放黏液,形成保护屏障,有效抑制致病菌入侵,同时通过加强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提升胆红素排泄,降低肠肝循环,从而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促进病情恢复。
综上,蓝光照射联合培菲康治疗感染性新生儿黄疸可显著提升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促进病情恢复,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