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利福昔明治疗IBS-D伴SIBO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4-04-24 05:47白阳秋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76300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8期
关键词:屏障炎性黏膜

林 晓 杨 惠 白阳秋 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76300;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dominat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频率增高、粪便性状改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是指小肠蠕动能力减弱、结构异常等导致远端肠道内微生物转移至小肠内,继而促使菌群数量/种类改变[1]。目前临床治疗策略为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动力,但复发率较高。利福昔明属于抗菌活性较强的广谱抗生素,可改善IBS-D患者肠道症状,抑制粪肠球菌、拟杆菌等引起SIBO的病原菌生长,并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2]。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治疗IBS-D等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稳定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减轻患者全身炎性程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害菌群生成量,减轻肠道局部炎性反应[3-4]。本文主要探讨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利福昔明对IBS-D伴SIBO患者症状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为安全有效治疗IBS-D伴SIBO患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IBS-D伴SIBO患者95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47例、联合组48例。单一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41~62(52.18±2.72)岁,病程6~30(20.01±3.18)个月。联合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0~63(52.21±2.81)岁,病程7~31(19.98±3.12)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IBS-D诊断标准符合罗马Ⅲ标准[5];经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确诊为SIBO阳性[6];近2周未服用抗生素等影响疗效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既往肠道手术史者;近2周接受结肠气钡造影检查者;甲状腺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肠道功能不良者;合并其他肠道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单一组口服利福昔明(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88,规格:0.1g),0.4g/次,3次/d。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予以肠道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50032,规格:0.21g/片)治疗,3片/次,3次/d。两组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7]:显效:排便频率、性状接近正常,症状积分减少量≥70%;有效:排便频率、性状有所改善,30%≤症状积分减少量<70%;无效:排便频率、性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量<30%。(2)比较两组SIBO转阴率:治疗结束后复查LHBT,并计算SIBO转阴率。(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针对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估。①腹痛、腹胀、肠鸣音:无(0分)、轻微不适(1分)、不适症状明显(2分)、不适症状严重(3分);②排便频率:频率正常(0分)、2~3次/d(1分)、4~6次/d(2分)、>6次/d(3分);③粪便性状:正常且成形便(0分)、轻微异常且呈软团状(1分)、中等异常且呈稀便(2分)、重度异常且呈稀便/水样便(3分)。(4)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mL,3 500r/min分离5min取血清待测。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提供检测试剂盒。②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上海源叶锐谷生物提供TGF-β1、MCP-1检测试剂盒,上海酶联生物提供HIF-1α检测试剂盒。③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肠道疾病相关因子:ELISA法检测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内酯素(Visfatin)水平,深圳迈瑞生物提供PRDX1检测试剂盒,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hemerin、Visfatin检测试剂盒。(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便秘、消化不良。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SIBO转阴率比较 单一组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联合组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4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1.67%(44/48)高于单一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7,P=0.044)。联合组SIBO转阴率89.58%(43/48)高于单一组70.21%(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9,P=0.018)。

2.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DAO、D-乳酸水平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比较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TGF-β1、MCP-1、HIF-1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 两组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血清PRDX1、Chemerin、Visfatin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单一组:便秘3例、消化不良2例;联合组:便秘2例、消化不良1例。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3/48),与单一组的10.64%(5/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3,P=0.441)。

3 讨论

SIBO可促使肠道动力异常,增加肠腔积气,进一步促使小肠内致病菌发酵碳水化合物,增加氢气生成量,进而加剧IBS-D患者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肠道菌群可调节肠道运动,肠道蠕动改变可引起SIBO,SIBO激活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利福昔明属于非氨基糖苷类肠道抗生素,可作用于孕烷X受体,抑制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肠道炎性损伤,还可与RNA多聚酶β-亚单位相互作用,抑制细菌RNA合成、转录,进而发挥抗菌作用[8]。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肠道功能,预防继发性腹泻,并可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毛细管微循环,保护肠道黏膜组织[9]。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及SIBO转阴率高于单一组,症状积分低于单一组,表明联合治疗可提高IBS-D伴SIBO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SIBO转阴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形成生物学屏障,抑制细菌/毒素入侵,降低致病菌移位效应,增强促肠活动素分泌能力,有益于机体吸收营养物质,进而增强利福昔明作用效果。DAO、D-乳酸属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肠道损伤时DAO、D-乳酸可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激活炎性反应,引起肠道功能紊乱[10]。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血清DAO、D-乳酸水平低于单一组,提示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微生态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比例,与致病菌竞争营养物质,抑制致病菌生长/增殖,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调节肠道酸性环境,并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其与利福昔明联合作用可保护肠黏膜,修复肠道黏膜屏障。

IBS-D伴SIBO患者肠道促炎、抗炎因子失衡,可增强患者内脏感受器敏感性,引起肠功能障碍,促使白细胞黏附,损伤肠道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可增加氧自由基生成量,促使肠道微血管内皮细胞坏死,TGF-β1、MCP-1、HIF-1α属于炎性因子,其水平升高可加重肠道组织炎性损伤[11]。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血清TGF-β1、MCP-1、HIF-1α水平低于单一组,提示联合治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肠道炎性损伤。这可能与肠道微生态抑制剂内益生菌作用有关,可发挥抗炎作用,促进Th1细胞因子表达,减低炎性因子水平,增强肠道防御功能,改善肠道环境,并可维持促炎、抗炎因子平衡状态,增强肠黏膜相关免疫能力。PRDX1水平升高可加重肠道疾病严重程度,并可参与IBS-D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发生过程,Chemerin、Visfatin水平升高可激活炎性信号通路,提高单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水平,激活T细胞,进而参与IBS-D发生发展过程[12]。本文结果发现,治疗后联合组血清PRDX1、Chemerin、Visfatin水平低于单一组,提示联合治疗可降低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进而抑制IBS-D伴SIBO发展进程。由此推测联合治疗可能通过改善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进一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继而减轻IBS-D伴SIBO患者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同时本文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利福昔明治疗IBS-D伴SIBO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SIBO转阴率,改善临床症状、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炎性因子、肠道疾病相关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屏障炎性黏膜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道屏障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