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暑燕,朱卓渊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江苏 常州 2130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可全面影响患者的感知、思维、情感、认知、行为,使患者出现有异于常人的表现,有时还可能出现伤人、毁物或者自伤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1-2]。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患者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精神病常规护理很难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进行护理,因此还应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时间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最早由中医提出,源于子午流注理论,始用于针灸取穴治病,其主张利用机体本身的生物节律对患者开展用药、行为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促进患者病情康复[3]。基于此,本研究以2022 年1 月至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深入分析时间护理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开始于2022 年1 月,结束于2022 年12 月,以我院收治的8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A 组(43例)、B 组(43 例)。在A 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最小22岁,最大65 岁,平均(31.62±5.17)岁;病程1 ~10 年,平均(5.17±1.02)年;精神分裂症类型:偏执型28 例,紧张型10 例,单纯型5 例。在B 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最小20 岁,最大63 岁,平均(30.67±5.68)岁;病程1 ~12年,平均(5.34±1.09)年;精神分裂症类型:偏执型26 例,紧张型11 例,单纯型6 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4];(2)家属知情研究,表示愿意参与。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有肝脏、肾脏等严重病变;(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合并恶性肿瘤。
1.2.1 A 组
本组43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精神病科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遵照医嘱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有关健康知识,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锻炼,通过日常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鼓励、关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1.2.2 B 组
本组43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A 组基础上采取时间护理。根据机体本身的生物节律开展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计划落实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时间:每天9:00 ~11:00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依据患者差异性制定针对性宣教方案,在患者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的情况下通过一对一指导方式介绍精神病基本知识。
(2)心理护理时间:每天晚上7:00 ~8:00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获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当前想法,针对患者所存在的消极思想予以纠正,鼓励患者积极地看待生活和疾病,强化患者治疗信心。因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耐心、和蔼,不激怒、不刺激病人,当患者处于妄想状态有过激行为时,应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和阻止。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尊重患者的人格,指导患者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对患者的优点多进行表扬,对于犯错行为不予批评,但可进行说服教育,来帮助患者改正。家属的介入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对家属也应开展健康宣教,促使其进一步了解疾病特点、护理方法等,让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来帮助患者更快恢复社会功能。
(3)饮食时间护理:早餐时间设定为6:30 ~7:30,午饭时间为10:30 ~11:30,晚餐时间为16:30 ~17:30,可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对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护理人员监督患者用餐,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应指导其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应严格控制好每餐的热量,以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适当多吃低碳水化合物、无麸质饮食,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避免喝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以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某些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因害怕食物被下毒而不敢进食,护理人员可在就餐前尝一口来消除患者的戒心;对于有暴饮暴食行为的患者,应适当限制患者进食量,饭菜的温度应适宜,以免患者过于着急而烫伤;对坚持不进食以及进食障碍者,护理人员应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造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劝导,促使其恢复进食,若劝导无效应通过鼻饲的方式来补充患者身体所需的营养。
(4)运动时间护理:患者可在上午7:30 ~8:30 进行运动(餐后半小时),推荐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为15 ~20 分钟,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下午运动时间可选在15:00 ~17:00,推荐运动方式有瑜伽、舞蹈等,以便帮助患者缓解内心的烦躁不安,改善其身体素质。此外,可以引导患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参与集体活动,如下棋、看电影、养花、看书等,让患者可以放松身心,找寻生活的乐趣,通过与亲友以及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提升患者社会功能。由于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损害,因此为了避免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血管意外,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护,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以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和依从性为观察指标,评价不同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判定患者精神症状。该量表由18 个项目组成,包括情感沉闷、情感退缩、敌对性和运动紧张等,每个项目最低1 分,最高7 分,量表合计126 分,评分越高意味着患者精神病症状越严重。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别在护理前、护理3 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如厕和个人卫生、行走和进食、洗澡和穿衣等,百分制,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判定患者社会功能,量表有10 个条目,每个条目最高2 分,合计20 分,评分越高意味着患者社会缺陷越严重。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表现来评估其依从性,可主动接受治疗,为完全依从;有抵触情绪,偶尔拒绝配合治疗,在劝解后有所改善,为部分依从;患者抗拒情绪较强,拒绝配合各项活动,为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前,A 组和B 组BPRS 评分、ADL 评分、SD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均有改善,相较于A 组,B 组BPRS 评分、SDSS 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BPRS 评分、ADL 评分、SDSS 评分(分,±s)
表1 对比两组BPRS 评分、ADL 评分、SDSS 评分(分,±s)
组别例数BPRS 评分ADL 评分SDSS 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A 组4385.23±3.6559.63±3.1260.24±4.5382.06±4.2713.25±2.038.72±1.32 B 组4386.02±3.1753.07±3.6561.27±4.2688.57±4.1313.37±2.116.68±1.24 t 值-1.072 8.959 1.086 7.186 0.269 7.386 P 值-0.287 <0.001 0.281 <0.0010.789 <0.001
B 组依从性明显优于A 组(86.05%>65.12%),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n(%)]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和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发育等有关。近些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5]。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不稳定,可因一点小事儿暴怒、烦躁,言语、行为会变得混乱,还可能出现幻听、妄想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社交[6-7]。精神分裂症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临床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患者的病情,此外还应配合适宜的护理措施,在饮食、用药、运动等方面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来辅助提升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更快恢复正常生活[8]。
何玉梅等学者[9]的研究发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时间护理,可以促使患者更为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情感控制能力、认知能力等,对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时间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新趋向,其强调结合人体的生物节律在最为适宜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等层面的护理干预,来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让护理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以减轻患者病症,加快患者病情康复[10-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均有改善,相较于A 组,B 组BPRS 评分、SDSS 评分更低,ADL 评分更高(P<0.05),在精神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时间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精神病症,促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时间护理在开展过程中,通过人体生物钟来制定护理计划,9:00 ~11:00 为精神活动较为活跃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知识,促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护患关系;划定好三餐时间、运动时间,让患者可以形成规律的生活节奏,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12-13]。本研究还显示:B 组依从性优于A 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为时间护理注重护理时效性,可动态、有预见性地为患者开展护理干预,使患者形成对时间护理的思维惯性,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促使患者病情更快康复。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时间护理,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增强患者治疗配合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