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杰,冯亚飞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听力障碍指的是听觉系统中的传音功能、感音功能等出现异常,或者是相关神经中枢出现功能性异常或器质性病变,进而造成听力发生程度不一的减退,俗称耳聋[1-2]。听力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幻听、耳聋、耳鸣、听觉失认、听觉过敏等,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3-4]。在出生缺陷中,听力障碍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构成比(0.17%)[5],并且其危害性严重,可阻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与语言发育。而新生儿缺乏表达能力,影响其正确地表达自身问题,导致其家长未重视听力问题,常常忽略其听力损失的情况,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致使后续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早期筛查出新生儿的听力问题,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听力障碍新生儿的康复十分重要。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新生儿对听力筛查的依从性比较差,无理解能力,缺乏安全感,容易哭闹[6],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提升筛查的效率。为了明确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本研究将选取100 例新生儿,采取分组对照形式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于2021 年6 月开始研究,至2022 年2 月完成研究,研究对象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研究,抽取50 例新生儿设为干预组,其余50 例新生儿则为对照组。
对照组:由27 例男性与23 例女性组成;出生日龄在2 ~7 d 之间,平均日龄为(3.25±1.05)d;最短孕周为37 周,最长孕周为42 周,平均孕周为(39.15±0.22)周。
干预组:男女分别有24 例、26 例;出生日龄区间2 ~7 d,平均(3.75±1.04)d;孕周37 ~42 周,平均(39.06±0.29)周。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初检年龄:新生儿日龄会明显影响听力初筛的通过率,而新生儿胎龄越小,外耳、中耳的发育越发不完善,更加容易出现中耳负压、外耳道胎脂、鼓室积液等情况,致使其外耳道检测耳声发射声能量下降,加上器官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导致耳声发射通过率比较低。听力初筛在新生儿3 ~5 天较为适宜,要求在院内完成听力筛查。而产妇的住院天数比较短,所以许多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48 h 后便开始初筛,剖宫产新生儿在出生48 h 后初筛,会提高假阳性率[7]。(2)耳道因素:新生儿若有耳道羊水、中耳积液及分泌物等,均可阻塞耳道与阻碍传音,容易引发假阳性。(3)新生儿状态:在听力测试中,耳塞可对新生儿造成刺激,致使其头部扭动与肢体运动,还可能造成其哭叫,喘气、哭声及吸吮等自体噪声均可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是造成假阳性、增加复筛率的重要因素。(4)耳塞因素:主要有耳塞放置不当、耳塞不匹配耳道等因素。新生儿的耳道与外耳均比较松弛,插放耳塞时需要轻提其耳垂,否则可能未彻底地打开耳道,导致耳塞插放不牢固,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5)环境因素:新生儿无需在隔音室内进行听力测试,但应保持安静,不可超过40 dB,过大的环境噪声会对测试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指导产妇尽早接触新生儿,在监测室指导产妇喂奶配合新生儿听力检测,注意防止呛咳等。
干预组行优质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环境干预。在检查前,调整检测室的温湿度至适宜,若天气炎热或寒冷,可开启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以提升新生儿与产妇的舒适度;关闭检测室的窗户,同时尽量地减少交谈,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影响检测效果;装置环境分贝测试仪,显示30 dB 以下再行筛查。在检查前1 ~2 h,对检测室行紫外线消毒,清除通风口不必要的物品。(2)仪器准备。在每日测试前,应先校准仪器,保证仪器功能均为正常,并且有充足的电量;每次测试前,将探头清洁干净,保证探头通畅性,并做好消毒杀菌工作;对滤声片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滤声片。(3)检测时干预。先向新生儿家长宣教听力筛查的时间、目的、意义及配合事项。护理人员应协助新生儿选取正确舒适的体位,可左右侧转新生儿头部,每3 h 更换体位1 次,利于其耳内的羊水吸收。护理人员的双手应提前用消毒液进行清洗,可用棉签擦拭新生儿的耳道,清除异物,保障其外耳道的通畅性。选取大小合适的耳塞,先检查耳塞探头通道的通畅性,确保通畅后,再插入新生儿的耳道进行检测。操作者注意保持动作轻柔,测试耳保持朝上,轻轻地向外、向下、向后牵拉外耳廓,将耳道充分地暴露出来,再轻轻地塞入耳塞,保证探头与鼓膜正相对,妥善地固定好探头。(4)情绪干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容易造成其不舒适,引发哭闹行为。护理人员应按照新生儿个性特点,掌握其哭闹原因,安抚其情绪,满足其心理需求,给予其安全感,并且提供奶粉与热水,保证其顺利完成听力检测,提升其检测依从性与通过率。(5)筛查后干预。在听力初筛结束后,通常可随访新生儿1~3个月。若新生儿未通过听力初筛,应及时安抚其家属,分析阳性的可能性与影响因素,缓解其恐慌、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告知其复筛时间,在复筛前1 d 再次提醒其家属,防止其家属遗忘。
(1)听力初筛通过率。(2)新生儿哭闹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按照10 分制评价,完全不哭闹为0 分,严重哭闹导致检测中断为10 分,得分高低与哭闹程度呈正相关。该量表信度为0.87,效度为0.88。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值检验,P<0.05 则表示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听力筛查通过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听力筛查通过率[例(%)]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护理后的新生儿哭闹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新生儿哭闹评分(分,±s)
表2 两组的新生儿哭闹评分(分,±s)
分组例数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对照组507.32±1.465.39±1.157.343<0.001干预组507.39±1.553.06±1.0216.501<0.001 t 值0.23210.718 P 值0.817<0.001
新生儿听力障碍属于先天性缺陷,是指新生儿的听觉系统中声音分析能力、感音能力及传音能力出现异常[8]。在新生儿语言系统发育时期,听力障碍会使患儿难以接收到外界的声音刺激,对其语言能力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应尽早检测出来,并且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与干预措施。听力筛查是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筛查方法有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及声阻抗等。但听力筛查对检查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导致假阳性,不利于听力障碍的判断鉴别与及时治疗[9],所以应针对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提升听力筛查通过率。
在新生儿的听力初筛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新生儿自身因素、耳道因素、环境因素、内噪声因素等,这些因素会对初筛效率产生不良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好时间是换完尿布入睡1 h 左右与喂奶时,入睡1 h 左右属于新生儿深睡期,插入耳塞的刺激性不容易惊醒新生儿,喂奶时的新生儿对听力检测刺激的敏感性较低,利于听力筛查检测的顺利进行。深睡期外的新生儿容易被耳塞刺激惊醒,产生烦躁、哭闹等反应,对测试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在听力检测中,耳道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如耳道堵塞、挤压、狭窄等因素均可影响探头与鼓膜的对焦,引发假阳性。听力筛查通常需要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应控制噪声低于40 dB[10],但新生儿对环境噪声的敏感度存在差异,可导致环境噪声控制不当,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内噪声因素多为新生儿的异常呼吸、心跳、活动等表现,如呼吸声很重、鼻塞等,均可导致假阳性。
在临床护理中,应针对听力筛查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较为简单,护理效果存在一定的临床局限性。本研究中,干预组采取优质护理,检查前准备好仪器,确保仪器功能均正常;调整检查环境,减少外界噪声的影响,提升新生儿的检查舒适度;检查中注意清理新生儿的耳道,消除耳道影响因素;指导新生儿母亲协助调整新生儿的内噪声影响因素,并安抚好新生儿与其家属的不良情绪,促进检查的顺利进行;同时检测操作者应注意动作轻柔,密切地观察新生儿反应,及时调整探头,以提升筛查通过率。
在本次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数据之中,相较于对照组的听力筛查通过率,干预组更高,提示优质护理能提高听力筛查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护理后的新生儿哭闹评分,干预组更低,提示优质护理能减少新生儿的哭闹行为。
总而言之,针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应用优质护理能提高听力筛查通过率,降低新生儿哭闹评分,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