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学旅行推动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的路径及效用分析

2024-04-23 17:26:12谢梦琴
国际公关 2024年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效用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 《区域性研学旅行推动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2ZJY1658)。

作者简介: 谢梦琴,女,侗族,湖南凤凰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摘要:研学旅行本身具备公益性和社会属性,文旅教融合更兼具社会属性、商业属性和公益属性,两者之间有重叠但并非冲突。需要厘清研学本质,梳理文旅教融合发展的路径,同时注重 “寓教于游”,让课堂真正有效地 “行走”起来,达到教而务实、学而落地、行而具体、文而传承、旅而兴旺的多赢局面。本文在梳理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基础上,用实际案例证明区域研学旅行对推动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研学旅行;文旅教融合发展;路径;效用

研学旅行圈流行一句话:“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研学旅行作为 “旅游+教育”的产物,是当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因此其活动设计及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 “以文促旅,以旅彰教”,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惠共赢的过程。本文基于教育视角,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将教育元素充分融合到研学旅行规划中,活动设计依托区域旅游特色资源并着重体验式学习,实现游中有所学、学中有所思,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学校之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区域研学旅行推动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借鉴。

一、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路径

近年来,文旅教融合已成为各地发展教育行业和旅游服务产业的共识和重要研究方向。文旅教融合以文化为基础、旅游为载体、教育为内核,彼此间有差异又不可分割,三者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叠加放大的效应。文旅教融合路径主要关注融合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之间异同的互补性。[1]文旅教融合本身涉及面和复杂性,融合形态呈现出单一层面融合—复合层面融合—系统层面融合的金字塔形更替演进,文旅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其中完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承担各自的角色功能,从而形成要素 (资源、功能、市场、技术) 的融合路径。

要素融合非简单的堆砌,需要经历从产品嵌入式融合—功能属性互补式融合—价值效用共生式融合等一系列的更替演进,构建文化传播认同—知识技能创新—“产业链+思想道德”的层次性融合路径 (详见图1)。

图1 广西文旅教融合发展路径

广西作为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等资源,受当地文化的浸润和渗透,融合往往先体现在横向维度上,以单一层面為例,涉及包含资源、理念、技术、产品、市场、服务等在内的各种要素的融合。横向维度上融合的路径并非相互独立,文化效用转化成学习效用及经济效用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要素进行组合,避免同质化创造自己的特色。复合层面上各要素的组合效用要发挥最大化,势必需要相关利益者参与其中,比如,政府作为 “元治理主体”往往扮演引导者、监管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对于资源整合意识不强的民族地区而言尤为重要,协调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等融合中的矛盾。作为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企业则是要系统解决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及理念融合上的困难点。跨越产业边界和区域界限联动发展,成为旅游业实现有智增长的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自然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研学旅行教学研究成为热门,因而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的拓展和交融亦成为必然趋势。

二、研学旅行与文旅教融合的内在关联性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九霞表示:“研学旅行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更能最大化地体现旅游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是实现 “学”和 “游”的统一,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中,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感,传承红色文化、增加家国情怀,在实现德育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研学旅行并非简单地将课堂搬到室外,而是要让课堂 “行走”起来,[2]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研学旅行,不仅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3]更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行,达到 “寓教于游”的效果。

图2 研学旅行与文旅教融合的要素关联

如图2所示,文旅教融合是产业或者部门融合的一种新趋势,包括三大要素 (文化、旅游、教育)、三大特征 (职业性、体验性、教育性)。文旅教融合可将资源要素、需求市场、产业集聚、场景竞争、教育需求等五大要素作为抓手,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使原有产业边界趋于消失并产生新业态,不断延长产业链,为研学旅行提供新思路、新主题,发挥研学旅行的内容—教学—评价闭环,反向促使文旅教产业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创新发展的过程,叠加放大效应,实现深度融合的目标。课程实施是研学旅行产业的核心,文旅教融合发展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过程,如此背景下,文化内涵、产业融通、多产业协同、多业态推进构建起 “研学+”生态圈并促使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4]

教于游、游于学,学与教又相呼应,文旅教融合让产业重新组合、研学旅行又把多行业串联起来,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带动效应。如前文所述,广西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往往集中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研学基地、营地模式成为主流,更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研学旅行的设计并非天马行空、标新立异,根据研学的初衷即 “游于学”,应立足区域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着重于学科教学内容,在研学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活动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有效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三、区域研学推动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效用分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因研学而具备可行性,研学过程涉及面多且环环相扣,滋养催生文旅教必须融合共发展。[5]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教的加入让文更具体、让旅更具传承意义,为研学提供了具体实施内容,并进行反馈,形成一个 “研学+”生态圈。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中应整合当地区域旅游资源,深挖旅游资源的特色,增强研学旅行活動的区域性及体验性。2023年,压抑三年的出游需求让暑期研学市场异军突起,但拍照打卡、校园一日游等 “挂羊头卖狗肉”的活动都非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研学的真实意义是通过跨地域、跨文化、跨阶层人群的交往与观察,激发学生的底层视角和 “他者眼光”,反观自我的存在方式、关怀敬重他者。研学、文旅教并非 “高大上”的活动,贴近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具育人意义。

以2023年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活动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坚持 “就近就便、灵活多样”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群众,增强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详见图3)。

图3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 “三下乡”实践活动除了基础的走访贫困户、关爱留守老幼、访谈老党员作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形式,此次实践活动地点河池市都安县,是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书记驻扎点,依托学校系部特色开展专项活动。旅游管理系实践团队对红水河菁盛乡进行综合考察,针对游客反馈的 “无景可观”“无打卡点”等问题,利用所学的旅游专业知识,结合当地瑶族历史文化提出改善方案 (增设牌匾、增添瑶乡文化元素等),此次研学实践不再是简单的打卡拍照,学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当地改善对旅游景点的设计与管理,增强此次 “魅力瑶乡,来者都安”的文化旅游体验。金融系和投资保险系实践团队此次针对于乡民工作生活中易出现的 “保健品入会”“金融诈骗”等事例,用朴实易懂的言语给老乡进行识别新型诈骗及银行卡安全防范的讲解。信息技术系和经济管理系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走访拍摄制作农产品推广宣传片,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参与到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中;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入乡开展以 “我为当地办实事”为主题的线上网络直播活动,直播卖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辅以当地的风土民情和物质文化介绍,将当地的风貌推广给更多、更广的人群,助推当地乡村振兴。会计系实践团队以问卷形式实地调研专业合作社,深入了解积分制管理与 “认养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亦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财务咨询服务。

凭借科学的组织、特色务实的实践内容,我校2023 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并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主要宣传阵地。

四、结束语

何为研学的初衷、文旅教的本质?行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引导,无须华丽的包装、过度的宣传、用力的摆拍,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研学内容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所学即所用、所学即所帮、所学即所传,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民众解困难、办实事,让 “行”具体、“学”落地、“文”传承、“旅”兴旺、“教”务实,以游为载体,显学之本质,让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环保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承,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益军,吕振奎.文旅教体融合:内在机理、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J].图书与情报,2019(04):44-52.

[2] 朱彩云.研学旅行指导师:让课堂 “行走”起来[N].中国青年报,2023-06-13(006).

[3] 石玉红,张朝辉,吕品.研学旅行教学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3):56-60.

[4] 高雯雯,徐晓.注重寓教于游 构建 “研学+”生态圈[N].中国旅游报,2023-07-31(002).

[5] 研学旅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市青山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5):107-110.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效用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2
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年时代(2017年8期)2017-04-05 12:38:55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中国市场(2017年9期)2017-03-29 09:15:53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2:04:34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中国塑料(2016年9期)2016-06-13 03:18:48
几种常见棉花叶面肥保蕾铃效用试验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1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