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钟视航,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艺术。
摘要:本文深入解读纪录片这一传播载体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作用。通过纪录片这一手段将乡村真实的一面传播出去,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乡村文化的研究,需要秉持真实的态度,切不可以虚假的态度面对问题,要因地制宜,保证留下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
关键词:乡村振兴;好人好事;秀美景色;传播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展的窒碍仍然存在。乡村是文化起源,中国文化生于乡村也长于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乡村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本文试图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兴传播载体来服务乡村,扭转乡村颓势,重拾中华民族优良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助力。[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的风貌正在逐步转变,由乡村的传统风景过渡为现代风景,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也能体验到现代化的生活,但大多数的乡村建设都大同小异,很多乡村建设都是依照城镇化模板展开,从而造成乡村发展缓慢或倒退,破坏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原始风貌与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起居环境。在此过程中,大量乡村原来应有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被侵蚀殆尽,一些传统但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消亡,这是文化的衰败,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巨大冲击,城镇化的车轮将这些脆弱的乡村风貌碾压殆尽。本文试图呼吁通过纪录片这一载体,记录这些因为时代变迁逐渐失传的古老文化,向更多受众宣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振兴乡村。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纪录片的本质就是真实,纪录片所反映的就是被摄对象在特定时间段的真实活动状况。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淳朴自然而且真实不做作的原生态乡村风土人情最能为都市人带来心理上的慰藉。不同于剧情片以编剧构思为主的虚构,纪录片叙事首要便是确保拍摄的内容完全真实可靠,在真实这一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剪辑手法或者旁白配音在设置悬念的同时把控节奏,增强纪录片的戏剧张力,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真实往往最具有打动人心的能力。
在现实方面: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种自然胜境数不胜数,从而诞生了众多风格特色不同的乡村,形成了多彩的地域性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的冲击下,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地域性文化被淹没,从而导致乡村生活方式趋于同一性。[2]一些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古村落,或者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被现代化、工业化的钢筋水泥所替代。现代化的基础建设固然是好事,为久居山中生活不便的村民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抹杀了丰富的乡村特色,一座座同质化的水泥房代替了原本丰富多彩的农村院落,也再难见到幼时躺在院落中大树下看星星的独特风情,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上的倒退,一味的发展而无情摧毁需要我们保护的东西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些在发展路上被抛下的最终都需要我们的后人回头再拾起来。
固然,在当今环境下想要做到对每个不同村落因地制宜的保护性建设难上加难,当今的经济条件无法进行这一精细化工作,因此,以影像的形式进行真实的记录应该可以成为当下的首选方式。同时,近年来,乡村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广大观众对于乡村题材纪录片的需求也在极速扩张,与此情况相对的却是我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创作无法满足观众急切的需求,无论是从传承逐渐凋落的乡村文化还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题纪录片这一角度来说,乡村纪录片的创作都需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探寻村落文化,从而实现影像表达水平的提升。[3]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方式来对外宣传美丽乡村,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国乡村的风情。同时,随着新农村改造、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乡村利好的政策,以保护乡村生态为前提,从经济发展和宜居度改善的角度来调整乡村现状,吸引青年人返乡就业,解决乡村的现实问题。
二、地域文化与纪录片宣传载体的理论概述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首先,地域历史传统文化是指长期以来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遗迹、器物、文化艺术作品、风俗习惯等。一个村落和其他村落在社会文化性质方面的巨大差别,导致中华历史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面貌,因为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南北方的区域性交通往往需要六至十二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进而造成各地艺术文化交流极少,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非常单一,最终导致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种类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一地有一地的特色,如中原文化、晋文化、岭南文化,等等。
其次,地域文化形成的时间悠久。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产生,是由于在发展历史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跨度而没有灭绝,很多的地域性民族文明都延续流传至今,大部分的地方文明都是来自3 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秦巴蜀楚吴等诸侯国,[4]各自的文化體系延续下来,继续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最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任何事物、事件都不可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的辉煌时期,世界各地的人口也经常有相互的流动,导致人文习俗的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所以一个宗主国的历史,就自然地包含了很多外来文化。
同时,地方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广泛,其涉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层次的生产活动。在我国,区域文明是在某个区域有深厚历史和鲜明独特的人文习俗,并一直发生着作用,是一种特殊地域的生活、习俗、传统等文化表现形式。它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和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具有地域主义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
而我国的地缘因素和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一大批散落居住的村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文化。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特色是地域文化差异在乡村文化中的体现,这些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品读的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5]为了传承,也为了保护和记录这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中华特色乡村文化,影像这一形式是目前最佳的形式,而为了保持这种特色文化的真实性与学术的纯洁性,纪录片这种真实的记录方法无疑是影像这一记录载体中的首选。
(二)乡村主题纪录片在宣传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化生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融入网络生活,而新媒体作为数字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时代最前沿,其一大优点便是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激发人们关注的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实际上我国一直在利用纪录片进行各项工作的宣传,不论是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或是进行爱国教育、对漫漫历史长河的回望,纪录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与时俱进的宣传形式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需求,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宣传。纪录片作为近年来新媒体宣传载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得到社会主流受众的认可与追捧。不同于各类剧情片以编剧为主导的虚构故事,纪录片中的人事物,包括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人文风味都具有 “真实”这一最大特色,真实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在复杂多样的信息生活中,记录真实乡村风情的纪录片无疑是最佳的心理慰藉。尤其是在当今环境下,旅行的难度大大增加,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暇顾及诗和远方。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不同的地方走走,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一直是人们所追捧的开阔眼界的方式之一。如今,通过观看感兴趣的相关区域的纪录片便可足不出户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些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亡、失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如建筑、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不论是发展的需求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这些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其存在过的痕迹本身就代表了该区域一段时间内的文化,这不仅是对当下的一种宣传,更是一种见证与记录,是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同时,通过拍摄相关专题纪录片进行乡村宣传,也是对当地旅游业的推广,通过这种推广方式带动当地旅游业,从而增加收入,带动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就可以将青年劳动力留在乡村,在升级产业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就业,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6]在信息化快速演化的当下,乡村振兴工作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为偏远地区的乡村构建全新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纪录片拍摄并不是 “一锤子买卖”,拍摄结束后的效力仍然可以持续发酵,由此带来更为深远且长久的影响,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拍摄相关风光专题系列纪录片来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向观众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秀美的乡村风景。而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则可以考虑人物专题纪录片,通过宣扬区域内的优秀模范、杰出代表来将人文资源向旅游资源进行转化,如湖南韶山的毛主席故居、望城县的雷锋镇都是此类乡村振兴宣传的典范。
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艺术形式或者独特的区域文化,以宣传片的形式吸引更多关注,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对偏远地区乡村现状的关注,着力强化宣传效果,为当地争取更多的社会关心和政策支持。而针对贫困地区的宣传则恰好符合扶贫专题纪录片的拍摄需求,通过长时间对基层扶贫工作者的跟拍来体现当地政府多年来扶贫工作的成果,而效果相对突出的村则可以作为典型大力宣传,让社会各界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功。[7]这些都是相关主题纪录片宣传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实际运用的例证,在实践过程中还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适配。这一过程将会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宣传,让大众能够看到一直默默无闻的乡村,继而成为乡村文化最为直观的影像化名片。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古村落甚至是乡村都开始走向衰落,大多数乡村振兴政策在地方的落实依然存在一些刻板化情况,认为将泥巴路修成沥青路、水泥路,将老旧的土房子推倒盖钢筋混凝土的三层小楼,使人们居住环境变好就是乡村振兴。这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将乡村振兴的战略参悟透,乡村振兴并不是单一的居住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需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留住乡村劳动力,吸引外来人口,形成当地特色产业的正向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拍摄纪录片,展现乡村真实的生态,其目的依旧是为了唤起社会大众对于乡村的关注,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在钢铁丛林中的人们似乎已经与乡村脱节,忘记我们的根,忘记来时的路。千百年来,乡村、土地、农业已经深深地与中华民族绑定在一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依靠土地生存的民族,扎根于土地,着眼于基层。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似乎已经不再有乡村的生存空间,每个农村年轻人都想着去大城市工作生活,乡村成为一座有出无进的学校,为城市供养了大批劳动力,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而如今我们是否可以慢下来好好思考,是否要放慢脚步,回过头来帮扶一把乡村的发展,毕竟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着无数个村落在等待着真正站起来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 于馨.影视人类学视阈下乡村振兴纪录片影像建构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2.
[2] 李会会.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3] 毛玉荣.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农民形象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4] 张竞驰.扶贫题材纪录片共情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5] 王英.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题材纪录片的伤痕书写[D].沈阳:辽宁大学,2022.
[6] 趙瑾.乡村纪录片中村落文化的挖掘与影像表达[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7] 宋晓梅.新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