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蔡雅蕾
基金项目: 1.安徽省2021年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抗疫文章翻译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gxyq2021156);
2.2022年度安徽省科研重点项目:动态对等理论视角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 英译研究 (项目编号:2022AH052561)。
作者简介: 李靖,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蔡雅蕾,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摘要:外宣翻译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构建国际话语权有重要的作用,翻译质量高低影响传播效果的好与坏。外宣翻译要本着减少阅读障碍的原则,通过主谓重构、逻辑关系显化、一詞多译以及语义明晰化等策略处理好语言和文化差异,保证译文准确无误、可读性强,在国际传播中起到准确传达中国声音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传播;外宣翻译;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党的二十大再次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翻译作为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是不同文明体系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手段,也是各国文化输出和渗透的语言工具。[1]翻译在话语转换和构建国际传播力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支撑性作用。
外宣翻译,是指为了对外宣传而进行的翻译工作。它涵盖各行各业的翻译题材,当然也包括政府文献和党政体裁文献的翻译。近年来,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发展经验逐渐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注意,他们希望能够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执政理念中借鉴经验,强大自我。[2]世界急切了解中国,中国更应该及时主动进行国际传播。翻译中国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加强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是应对国际关切、引领国际话语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增进国际了解和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黄友义强调翻译要为国际传播和社会发展服务。他提出应该做好重视党政文献对话翻译,打通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同时,要培养高端翻译人才。[3]他还提出外宣翻译的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4]郭影平分析了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的特点,提出了 “准确性、适当补充、适当删减”的三大特点,为我们进行外宣翻译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视角。[5]窦卫霖则侧重于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一些政治术语的翻译效果,进而提出 “以我为主、重视差异、不断强化、逐渐接受”的传播策略。[6]司显柱结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分析了对外政治话语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成效。他认为对外翻译应该采取释疑解惑、对接目标语文本修辞和彰显文化自信的策略。[7]邱大平认为 “以我为准”和 “以目的语为归依”是对外翻译的两个重要原则,两者应当两元统一于翻译实践中。[8]随着 “翻译中国”成为趋势,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也逐渐成为译者选择的对象,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外宣翻译提出各自的观点。本文从国际传播视角下分析外宣翻译的策略,助力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二、国际传播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原则
(一)调整语言形式,减少阅读障碍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字面转化,在某种层面上讲,是对源语语境的解析和重构,重构要遵守恰切性和有效性两个原则。中西方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修辞方式、文体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阅读时的文本体验和心理期待也各不相同。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国人说话作文使用大量无主句,而英文则偏好主谓宾齐全的句式。中国人喜欢华丽的文风,多用四字格、排比、重复等方式加强语气,一方面使文风更加对仗工整有意蕴;另一方面也增添阅读时朗朗上口的感觉和恢宏的气势。而英文多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描述现象,用词更加简洁。在翻译时,如果按照汉语的文风进行直译,很显然会引起目标语读者心理上的不适甚至反感,增添阅读障碍,削弱传播效果。正确的方式是译文文本贴合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心理预期和审美习惯。这样的文本读起来更加省时省力,平易近人。只有外国人读得懂、读得通、愿意读,才能够增加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文化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走出去。
(二)彰显文化自信,构建话语体系
政治文献的翻译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问题,更应该关注话语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有些对于我们来说众人皆知的大事件或人物,外国人未必了解。鉴于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补历史文化知识。如 “新中国”就是1949年成立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当外国人看到 “New China”的时候,会误认为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所以,当文章中首次出现 “新中国”的时候,可以翻译为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in 1949”,交代清楚时间节点,就避免了误解。再如,“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翻译为 “We fully implemented the CPCs eight-point decision on improving Party and government conduct”,英译后增加了介词短语 “on improving Party and government conduct”,外国受众读到此短语,大概就能理解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中国共产党提高作风建设、从严治党的形象由此便跃然纸上。同样地,适当删减有时候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删减主要是针对一些细节信息,删去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翻译出来反而会增加读者的困惑。比如,一些特有的人名和地名如果翻译出来,读者未必能够了解,反而增加阅读困难。如 “人心齐,泰山移”,如果一定将泰山翻译为 “Mount Tai”外国人会疑惑为什么要移动泰山?泰山在中国人民心中是雄伟壮观的象征,“泰山移”表达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下定决心干事情的劲头,可是外国人并不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简要翻译为 “a huge maintain”。或者根据语境干脆不译,将这句谚语意译为 “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 everything”,这样既把握了原句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又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增强传播效果。
三、外宣翻译策略
(一)主谓重构
汉语对主谓关系要求不高,无主句现象很多,有时候逗号会连接几个无主句,构成流水句。这种松散的主谓关系在政治性语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大段无主句。像 “打赢、突破、推广、实施”等之类表达措施和描述成果类的词语经常在句子开头构成无主句。这一点和英语截然相反,正常情况下英语句子都需要一个主语。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要斟酌上下文意思找出一个主语,并考虑和它搭配的谓语,构成一个严谨的主谓都具备的英语句式。或者也可以改变句式,将句式变为被动句,各种方法交叉搭配使用。
1.根据上下文另选词语做主语
例1: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We declared victory in the critical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s envisaged.
选择we作为该句的主语,译后的句子主谓宾齐全,符合英语句式重形合的特点。同时,we 做主语也体现了政府在脱贫攻坚方面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
例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
China installed capacity of renewable power exceeded one billion kilowatts.
该句子选择 “China”做主语,将动词的施为者明确自信地表达出来,强调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方面的成就。
2.使用被动句式
例3: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
A package of successful practices in local reform were applied nationwide.
该句子英译时,将宾语 “经验”作为主语,同时句式改为被动。“经验”实际上指改革的成功案例,所以选用practice一词。
例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计划。
A five-year program to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lso got under way.
“实施五年计划”译为英语时变成 “五年计划被实施”,强调客体而非主体。
(二)句子逻辑关系“显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风各有千秋,汉语 “以意统形”,造句注重隐性连贯,所以汉语行文缺乏明显的关联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句意之间,需要读者去揣摩。而英语则 “以形显义”,造句注重句子成分完整和结构合理,行文严谨,层次清晰。所以,有人说中国的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而西方的语法则理性刚硬。[9]按照汉语的句子直译出来的英语句子显然不符合外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在英译时,要分析句子之间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并列、转折、因果,还是目的、选择、条件等,增添相应的连词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明确,符合外国人的造句风格和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译文的可读性,愿意读、读得懂才能传播开来。[10]
例5: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
To help bol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e ensured agricultural supplies and issued one-time subsidies totaling 20 billion yuan to grain growers.
在这句话中,加强农业生产是目的,保障农资供应和发放补贴是具体措施。动词不定式to help bolster在这里表目的,同时and连接后面两个小句子。介词to和连词and的添加将隐藏的逻辑关系显现出来,减少了理解障碍。
例6: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 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
The cap for government-subsidized student loans was raised
4,000 yuan per person,benefiting over five million students.
“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之所以用benefiting 短语来翻译,是用现在分词短语在句中做状语表示结果。
(三)一词多译
汉语在行文中重复词汇较多,在政治性语篇中,经常使用 “促进”“推进”“发展”等动词来描述政府行为,且重复的频率较高。英文忌重复,尽量使用同义词替换的方式来处理相同词汇,避免单调枯燥。且英文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极为丰富,这也便于用替换或者变换的方式来避免重复。如 “推进”一词,可以采用一词多译法灵活翻译,也可以变换句式翻译。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分别翻译为:“encouraged business startups and innovation”“pushed forward reforms to ensure production factors are allocated market、new urbanization was steadily advanced”。在这三个句子中,“推进”分别采用了encourage、pushed forward、advance,行文词汇更加丰富灵活,每个词汇也更符合句子的语境。
四、结束语
外宣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和利益,处理不当会造成误解。中西方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价值观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挑战。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探討了外宣翻译的策略,通过主谓重构、逻辑关系显化、一词多译以及语义明晰化等方法对译文进行处理,保证译文准确无误、可读性强。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中国声音,坚定表达中国立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学发展的未来向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2(01):12-22.
[2] 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 “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23(01):19-27.
[3] 黄友义,李晶.做好中央文献翻译 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03):1-10+110.
[4] 黄友义.坚持 “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7-28.
[5] 郭影平.政治文献英译特点探究[J].上海翻译,2015(04):52-58.
[6] 窦卫霖.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以 “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03):106-112.
[7] 司显柱.对外政治话语翻译:原则、策略、成效: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21(02):18-24.
[8] 邱大平.国家形象视域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9]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1-83.
[10] 窦卫霖.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以 “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37(03):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