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与效果研究

2024-04-22 15:02任大鹏张未萌李琢
国际公关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服务模式

任大鹏 张未萌 李琢

作者简介: 任大鹏,男,汉族,辽宁凌海人,本科,工会副主席,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张未萌,男,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党委教师工作部主任,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政;

李琢,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本科,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党建和学生管理。

摘要:本文系统性分析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与效果,深入探讨高校工会服务对象与范围的选择,强调社会责任与需求分析的结合。在组织与协作方面,讨论了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和各方合作与协调,强调了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活动与项目设计阐述了服务活动的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以及项目评估与改进的关键性;在效果评价部分,提出了量化指标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量服务的实际影响。具体分析了社会影响,对成员参与感受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服务模式;服务对象

高校工会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组织,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高校工作环境的不断演变,高校工会的职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上,高校工会主要聚焦于职工的基本权益,如薪酬、劳动条件等,但随着社会对高校社会责任的日益强调,高校工会在服务职工的同时,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使命。这种使命转变使高校工会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角色日益凸显。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不同高校工会采用的服务模式各异,涉及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组织与协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

(一)服务对象与范围

1.社会服务对象的选择

在确定社会服务对象时,高校工会应当充分考虑服务的社会责任和职能使命。服务对象的选择不仅要符合高校工会的使命定位,更需要基于深入的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1]典型的服务对象包括校内职工、校外社区居民、农村教育群体等。通过深度调查和对各类服务对象需求的了解,高校工会可以制订具体、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服务对象的选择也涉及高校工会在服务中的特殊关注点。是否关注弱势群体,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等,都是社会服务中的重要决策。通过分析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和社会地位,可以为高校工会确定关注重点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2.服务范围的界定

服务范围的明确定义对高校工会的社会服务至关重要。服务范围的界定不仅涉及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充分考虑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在界定服务范围时,需要综合考虑高校工会的定位、资源情况以及社会需求。不同高校工会由于所在高校的性质、规模和地域特征的不同,服务范围的选择存在差异。[2]例如,一些高校工会可能更注重服务校内职工,而另一些可能在社会中拓展服务边界。服务范围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如教育领域、健康医疗、社区建设等。在教育领域,高校工会可以开展助学金发放、义务辅导、支持农村教育等活动;在健康医疗领域,可以开展健康体检、医疗援助等服务;而在社区建设方面,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等,全方位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范围,高校工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使命。

(二)组织与协作

1.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

在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中,有效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是保障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环节。[3]内部资源包括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外部资源则涉及社会团体、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合作。

高校工会应通过建立高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实现不同部门、学科间资源的共享,通过跨学科合作,工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例如,与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拓展服务的领域,提供更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外部资源的整合涉及社会资源的广泛调动,工会可以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争取政府资源的支持,如资金、场地等。同时,与企业和社会组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这种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不仅丰富了服务内容,也提升了服务的可持续性。

2.各方合作与协调

在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模式中,各方合作与协调是确保服务有效推进的关键环节。工会需要与其他高校相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服务工作的协同机制。这种内部合作不仅包括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还包括与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的协调,以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工会需要与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外部合作伙伴保持密切沟通。通过与社区组织的深度合作,工会能够更好地理解社区需求,制订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服务计划,与志愿者团体的协作则有助于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覆盖率。高校工会还需要与相关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借助其专业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社会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提升。这种多方合作,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

(三)活动与项目设计

1.服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下,服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确保服务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的服务活动,需要高校工会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内外部资源。

服务活动的设计要贴近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工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关切点和问题所在,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准制订服务计划。通过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工会可以设计更具体、实用的服务活动。例如,对于农村教育群体,可以开展农村学校的图书捐赠计划,提高学校的图书资源;对于社区居民,可以组织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高校工会可以依托学科专业性,结合教学资源,设计特色鲜明的服务活动。[4]例如,法学专业可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医学专业可以组织健康检查活动。这样的服务活动不仅有针对性,也能够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服务活动的实施阶段需要高校工会具备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和分工合作,确保服务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工会还需要与服务对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服务方案,以适应实际需求的变化。

2.项目评估与改进

服务活动的项目评估与改进是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模式中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评估服务项目,工会可以了解服务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服务方案。

评估服务项目的方法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获得,如服务覆盖率、参与人数等;定性指标则更注重服务的质量,如服务的专业性、实效性、社会影响力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服务项目的优劣势,为未来服务提供指导意见。评估结果的反馈需要及时传递给相关团队,并进行项目改进,这需要高校工会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评估结果能夠促使服务项目的不断提升。改进服务项目还需要依托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支持,通过与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合作,进行深度研究,为改进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二、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效果

(一)社会服务效果评价

1.量化指标的建立

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效果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其中量化指标的建立是确保评价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步骤。对于服务对象方面,可以建立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覆盖范围、服务次数等的量化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等手段,获取服务对象的反馈和服务数据,从而量化服务的实际效果。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量化指标可以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的影响覆盖面、参与人数、媒体曝光度等。通过对服务活动的具体数据统计和分析,高校工会可以客观地评估服务活动在社会中的实际影响力。成员参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通过统计成员参与服务活动的频次、时长等数据,可以客观地了解成员在社会服务中的实际投入程度。

2.质性评价的方法

除了量化指标,质性评价也是社会服务效果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性评价方法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服务活动的影响,捕捉到一些难以通过数量指标反映的细节和变化。[5]第一,可以采用用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或深度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方法能够收集到服务活动对个体和社区的具体改变,包括生活质量、态度转变等方面。第二,利用焦点小组讨论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成员和参与者对服务活动的看法和体验。通过听取他们的建议和反馈,可以发现服务活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改进提供有益信息。质性评价还包括媒体报道和社会口碑的收集。通过分析媒体对服务活动的报道以及社会大众的口碑反馈,可以了解服务活动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为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提供更全面的反馈。

(二)社会影响

1.社会服务的影响力

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对社会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高校工会能够在教育、健康、社区建设等领域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例如,通过举办义诊活动、提供农村学校支持等服务,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从而在这些领域产生深远的正面效果。第二,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对服务对象个体层面的改善。通过关注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高校工会能够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在个体层面产生积极的变化。此外,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还体现在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复制性上。高校工会通过设计创新性、可持续性强的服务模式,可以促使社会服务在长期内保持正面的影响。而在服务模式的设计中注重复制性,使成功的服务活动可以在其他地区或不同群体中得以推广,从而扩大影响范围。

2.社会口碑与形象提升

社会口碑与形象提升是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效果的外在表现,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社会服务活动,高校工会能够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尊重。成功的社会服务活动能够在社会中树立高校工会的良好声誉,通过有影响力的服务活动,高校工会能够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和好感,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例如,提供贴近社会需求的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有助于高校工会在社会中树立起亲和力和专业形象。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和公关活动,高校工会能够提升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在媒体报道、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下,高校工会可以向社会传递正面信息,强调其参与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从而提升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三)成员参与感受

1.成员参与的动机与体验

高校工会成员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多样,涵盖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个人成长需求等多个方面。第一,成员出于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服务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使成员在服务过程中更加专注、尽责,从而提高服务活动的质量。第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动机。通过参与服务活动,成员能够加深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锻炼团队协同能力,这样的团队体验不仅增强了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也促使他们更愿意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成员参与社会服务的体验也涉及个人成长的需求。通过实际参与服务活动,成员在组织、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成长体验使成员更加愿意投入社会服务,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

2.成员参与对个体的影响

成员参与社会服务不仅对团队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个体成员产生深远影响。通过社会服务的参与,成员在实践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际经验对成员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服务活动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促进了成员与服务对象、团队成员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拓展个人人脉,还培养了成员更好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成员在社会服务中常常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成员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的实现,这种满足感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高校工会在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模式的服务使命转变、服务对象选择、范围界定、组织协作、活动设计等方面形成多样性。社会服务效果通过量化指标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体现在服务的实质影响、口碑提升、成员参与体验等层面。

参考文献:

[1] 张鹏,金晨,党章.高校工会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点及实施路径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会帮扶蒲城县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162-166.

[2] 孟轶,汤浩.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工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面向[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40(02):42-48.

[3] 袁静.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8):274-275.

[4] 李红艳,朱敏,章瑞.基于创新创业服务的高校工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21,43(06):120-125.

[5] 张鹏,高静,王文琦.“后扶贫时代”高校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J].乡村科技,2021,12(06):62-64.

猜你喜欢
高校工会社会服务服务模式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工会工作
以信息传播技术促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