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 “多维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应对——基于浙江省心理援助平台案例的分析” (项目编号:Y202250944)。
作者简介: 高秀苹,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频繁,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需要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旨在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以高校存在心理问题的50个学生案例作为数据分析的样本,通过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波动较大、行为破坏力强、躯体症状明显、个体态度消极、思维偏差异常、自我认知偏差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关系复杂、学校生活压力、社会环境变化、个体性格缺陷、负性成长经历、个人能力较差等方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现在内外两个方面,这些问题是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
关键词:扎根理论;大学生;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是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这也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特别是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5%左右。[1]尤其是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多为 “00后”,他们成长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可能面临学业压力、就业焦虑、社交困难、情感问题等。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给予其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一些研究从情绪的表现出发,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纳为抑郁、焦虑、绝望、自卑、躯体问题等症状。[2,3]另一些研究者则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进行总结,认为主要表现在就业困扰、学业困难、家庭问题、人际冲突、情感困扰、自我探索等方面。[4]而李谷雨 (2021) 从ERG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纳为生存需求型、相互关系型和成长发展型。[5]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一些心理问题是由长期因素引起的,一些则是由近期的重大突发事件触发的。外部环境也可能诱发心理问题,而个体的内在特点同样会发挥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冲突、留守经历、校园霸凌、遭遇诈骗、情感打击、学业挫折、亲人丧失等。[6,7,8]而内部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生理特征、个体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弹性等。[9,10]这些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目前已有研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或理论分析的方法,未能深入学生内部以更加具体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情况。而大学生的自我陈述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成因。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对50名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并从访谈资料中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50名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案例,以辅导员对学生详细情况的描述作为数据分析样本。其中本科生20例,高职生18例,专科生12例;男生20例,女生30例。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依据该方法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对理论保持敏感”“不断比较”“理论抽样”等研究思路,通过三级编码,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扎根理论是广泛应用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通过资料搜集、分类编码、关键事件的归纳和总结等,进行概念和理论构建,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操作化过程。在此研究中,先由两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对文本资料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进行标签化从而形成初级代码,再通过对初级代码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代码;然后再对代码做进一步提炼形成概念;接着再把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概念归纳为一个类别从而形成范畴。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若两位编码者对代码、概念或范畴存在较大分歧,则请第三位研究者通过集体讨论来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开放性编码得到28个初始概念和12个范畴。部分编码结果详见表1。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挖掘范畴之间的类属关系从而形成主范畴,即把开放性编码形成的范畴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形成更大的类属。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因此主轴编码时主要从表现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范畴进行聚类分析。此外,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行为受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主轴编码时将心理问题的表现从躯体、认知、态度、行为、情绪、性格、能力等进行聚类分析,影响因素按照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最终,12个范畴根据类属关系被确定为4个主范畴。主范畴所包含的范畴及各自的内涵详见表2。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旨在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以及厘清核心范畴间的关系模式并据此建构理论模型。通過分析,从4个主范畴中最终提炼出 “心理问题的表现”和 “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这两个核心范畴 (详见表3)。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从两所高校随机抽取了10个心理困难学生案例,其中男生4人,女生6人;高职生3人,本科生5人,专科生2人。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对这10份样本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均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结构,表明提出的理论模型已达到饱和状态。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模型 (详见图1)。
三、模型阐述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阐述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对遭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来说,一般会通过情绪、行为、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对心理援助案例中呈现的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进行梳理,发现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情绪波动大、委屈、愤怒等。“在上课时哭着跑出课堂 (Z7)”“与其交流时滔滔不绝很难打断,情绪激动,大喊大叫 (Z47)”等描述反映了这些情绪表现。在行为上表现为旷课、违反校纪校规、怪异行为、自残行为、自杀行为、失联、打架、网络平台发布消极言论等,“在疫情期间,不顾辅导员反对,爬墙出校门。在此期间,他将退役的钱将近30多万都花在这个女生的身上 (Z32)”“该生在抖音上发布一条视频,配文‘以此视频为证,明天一定要把室友痛打一顿(Z8)”等描述可以充分说明心理问题学生在行为方面的各种表现。在身体上反应为心慌、心悸、胸闷、手抖、气喘、颤抖、入睡困难等。“最近比较频繁回家,不想待在学校,胃口不好不太想吃饭 (Z46)”等描述体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经常伴随的躯体症状。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部表现
心理问题的内部表现主要体现在个体态度、思维特征和自我认知等方面。个体态度主要是指个体对待生命、帮助行为、就医等方面表现出的态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个体对生命的态度上比较消极,有些学生主动就医和求助,也有部分学生抗拒帮助。如自杀想法[“学生自述从高中开始就有过轻生的念头,一直到现在仍保持有生活没有意义、空虚的想法” (Z18)]、拒绝就医[“自行停药,抗拒去医院,父母与其联系拒绝沟通” (Z34)]、拒绝帮助[“让她来我办公室当助理,多认识一些同学,不肯来。帮她安排学生辅导功课,也拒绝,说怕麻烦别人” (Z3)]、思维特征是指个体在思维方面的典型特征,如被害妄想、幻听症状[“出现自言自语和幻觉,并不断用头撞地,自述有人叫他去阳台” (Z36)]、思维方式偏执[“认为身边同学对自己有意见,会询问班内男生是否有同学背后议论自己” (Z4)]等。自我认知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如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够好,害怕让别人尤其是害怕让母亲失望” (Z34)]、自卑、性别认同[“存在身份认同感不够的问题,生理性别是男生,自己认为是女生” (Z40)]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阐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复杂、学校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变化。对案例进行原因编码分析,发现在家庭环境方面,影响较大的是父母离异、重男轻女思想[“小时候妈妈对弟弟比较好 (Z29)”]、粗暴控制欲强的教养方式[“初中时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母亲对孩子要求较高,从小培养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可以靠后 (Z27)”]、情感忽视[“父亲母亲在协议离婚的时候双方都不想对小红负责 (Z30)”]、父母关系紧张、父母不理解等。在學校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大[“成绩很差,是降级生,从2019级降到2020级,收到过一次退学警示,现在大二快结束了,很多专业课都没过,连最基础的专业课也重修了2次还是没通过 (Z2)”]、感觉被老师不公平对待[“学生心生郁闷遂写歌吐槽比赛并指责校大艺团比赛缺乏公平性 (Z21)”]、寝室矛盾冲突[“该生因同寝室在报归寝时,室友如实向班主任报其未在寝室,说室友几次害她,扬言天天要找人打室友,威胁室友要把她的电脑、书和其他东西都损毁 (Z8)”]、对学校政策不满等。其中,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学业压力是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最常见诱发因素。在社会环境方面,新冠疫情的暴发,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学校制定的相关应对政策如严禁出校、线上上课等,让学生不太适应,引发愤怒情绪。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缺陷、负性成长经历和个人能力较差三个方面。
个人性格缺陷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性格特征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且稳定的一种个人特质,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性格孤僻、性格偏执、性格内向是常见的性格类型。因为性格孤僻,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导致学生在遇到挫折时,缺少社会支持,因此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性格偏执的学生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不满辅导员开会时间,在年级群里发表偏激言论,被同学批评后在朋友圈、QQ空间等继续发布偏激言论 (Z47)”]。
负性成长经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个体早年的寄养经历[“该生自述从小一直寄养在亲戚家里,中学时虽然回到自己家但因为父母工作忙对自己的关心很少 (Z23)”]、校园霸凌经历、患有重大疾病经历[“该生 (男) 从小患有肠套叠疾病,多地就医,后做手术,术后有遗尿后遗症。(Z37)”]、被家暴经历[“因初中时被父亲家暴,对其父亲心理阴影较重,将自己视为工具人不愿意沟通 (Z22)”]等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个人能力较差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个人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方面。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导致行为冲动,从而引发心理困扰[“她自己说是在寝室里看剧,玩手机过度导致挂科” (Z3)]。学生学业能力不强,导致学业压力增加,可能会面临延期毕业、留级、退学等情况,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因为毕业论文与实习未完成,不能正常毕业” (Z1)]。
除了以上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外,学生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度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学生遭遇情感诈骗、父母对学生不给予任何支持[“学生与家人关系较为淡薄,致电其母亲的时候,其母亲说如果出了什么事情都是学校的责任。” (Z24)]、精神疾病的反复发作、网络舆论的负面评价等。
四、对策建议
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培训与宣传,提升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以及心理必修课的作用,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的诱发因素,如家庭关系、寝室关系、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不良等,通过培训,剖析内在原因,澄清主要困扰,并引导学生学会恰当的应对方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心理育人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扶学生缓解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的培训,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主要症结,并能够 “对症下药”,提供精准的帮扶。
五、结束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全员参与,多种形式并举,综合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他们在家庭、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华婉晴.在校大学生抑郁、焦虑及压力现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2] 赵宝,徐宁,张钰.高校学生生命困境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122-125.
[3] 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5-99.
[4] 王渊,邬海峰,严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精准思政路径研究:基于武汉市1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145-156.
[5] 李谷雨.ERG理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3):84-85+89.
[6] 隋文家,王大伟,丛鹏.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才智,2019(22):55.
[7] 邵幼岩.增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6):122-124.
[8] 宫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及调适方法[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03):65-69.
[9] 汪星刚.“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177-181.
[10] 夏兰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1(1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