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御寒 王倩 邓凯璇 包珈雯
基金项目: 1.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江苏省重点项目:传播学视角下红色影视剧的字幕翻译研究——以 《觉醒年代》为例 (项目编号:202213983011Z)。
2.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2021SJA2364);
3.2022年苏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910357523)。
作者简介: 姜御寒,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王倩 (通讯作者),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邓凯璇,女,汉族,广东珠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包珈雯,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摘要: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境外旅游持续升温。旅游景点官方网站作为境外游客深入了解中国景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窗口,对提升中国形象和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为典型案例,对苏州旅游外宣翻译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的深入剖析,探讨直译、意译和意译加注释等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以及这些策略对内容传达有效性的影响,为苏州旅游外宣翻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我国旅游业和外宣翻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播学;外宣翻译;苏州博物馆;官网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著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苏州的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提升苏州这座历史古城的竞争力,成为苏州旅游的焦点问题。只有让文化走出去,提升苏州的文化自信,才能让世界了解苏州、了解中国。这一背景下,苏州旅游外宣翻译显得愈加重要。官方网站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对塑造苏州的国际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外国受众了解苏州的首要文本,官网文本翻译扮演着讲述苏州故事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为例,以传播学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苏州旅游外宣翻译的现状。通过分析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推敲的部分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为苏州旅游外宣翻译实践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并力求为外宣翻译的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思考和方法。
一、传播学理论与外宣翻译
(一)传播学理论
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活动,在实践中需借助传播学理论以提升其准确性和传播效果。拉斯韦尔 (Harold Dwight Lasswell) 于 1948 年提出 “5W”传播模式,即谁 (who)、说什么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 (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被引入本文以辅助对苏州博物馆外宣翻译的深入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谁是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何种渠道传达、受众是谁以及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的翻译实践。这一传播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可从多个维度审视外宣翻译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指导。
(二)外宣翻译传播的本质与传播模式
外宣,即對外宣传,作为与对内宣传相对应的概念,指通过多种形式、手段、渠道向外界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宣传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态度的一系列行为。[1]在张健教授的阐释中,外宣翻译被明确定义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性质体现在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 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2]
外宣翻译的本质在于通过传递和推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以吸引和引导更多的人前往该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学习或投资。在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方面,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明确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3]由此可见,外宣翻译在外交和展示国家形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宣翻译的传播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广告、宣传片、新闻报道、网络媒体等。其中官方网站作为外宣翻译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直接互动性。通过官网,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主塑造形象、传递信息,并直接与国际受众进行互动,为积极展示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的协同作用,外宣翻译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影响国际受众的认知和观感。
二、官网外宣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官网外宣翻译的实施应当遵循中英文本的准确互译原则。翻译的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受众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因此,过度注重译文的修辞华美而偏离原文,将偏离翻译的初衷。在保证翻译内容准确的基础上,应适度追求译文语言的可读性和内容传达的有效性等原则,使文本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更具地道性和优美度,力求减少翻译腔,为读者提供美感的阅读体验。
在官网外宣翻译的实践中,除了确保准确性和地道性,还应关注翻译文本的整体可读性。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提升译文的流畅性,使外宣信息更易被受众接受。同时,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灵活运用本地化策略,使翻译更符合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
官网外宣翻译的策略应当因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目标受众的特征而灵活选择和应用。对于不同文本类型,如新闻报道、文化介绍等,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同时,对于不同的目标受众,翻译策略也应有所调整,以更好地迎合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需求,提高翻译的实际效益。
三、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文本类型和翻译现状
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涵盖多种文本类型,主要包括展览介绍、文物介绍、历史介绍以及服务介绍等。这些文本类型在其独特的领域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服务信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准确传达这些信息以及如何维护文本的专业性和文化内涵。
在当前翻译中,苏州博物馆官网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其中直译、意译和意译加注释等为主要手段。直译注重对源文本的逐字翻译,强调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而意译注重传达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度;在意译的基础上,加注释可以进一步解释文化差异,确保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信息。
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内容传达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直译能够确保信息的原汁原味传递,但在涉及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境中可能显得生硬,缺乏地道性。相对而言,意译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融入目标文化,但需要谨慎处理,以免失去原始信息的精准性。而意译加注释则为在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同时,提供了更多文化背景的解释,增强了读者的理解度。
(一)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文本内容
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涵盖四大主要板块,分别为 “资讯”“展览”“馆藏”和 “活动”。然而,中英文页面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而言,“活动”板块在官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示最为丰富和广泛的内容,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是网站的核心焦点。该板块包含各类活动信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并保持内容的及时更新。
“资讯”板块在中文页面上主要关注苏州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如开馆时间等,以便游客合理规划参观时间。而英文页面的 “Information”板块则更注重为外籍游客提供相关提示,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在 “展览”板块中,中英文页面基本对照,详细介绍了苏州博物馆内所有展区,使游客在参观时能够清晰了解每个展区的主题和特色。
“馆藏”板块在中文页面上详细介绍了各项藏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英文页面的 “Collection”板块同样包含各类藏品的基本分类和信息,与中文页面的分类一致,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另外,“Museum Tour”板块为外籍游客提供了线上3D参观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不亲临博物馆的情况下体验展馆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中英文设置和内容策略旨在为不同语言背景的访客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信息,满足他们在线上浏览和实地参观中的不同需求,提升了官方网站的可访问性和用户体验。
(二)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翻译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官方网站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官方网站的翻译质量对于塑造苏州形象、传递苏州文化信息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翻译质量不佳、审核不严谨等。这不仅影响游客对苏州文化的正确理解,也降低了阅读者的整体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涉及苏州博物馆的文物翻译更是事关文化出海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因此其準确性和专业性显得尤为关键。
1.英译本传播数量不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对比浏览苏州博物馆官网,发现中英文两个语言版本存在不对称的情况,英文部分的呈现存在严重的缺失。以馆藏部分为例,中文版展示的藏品数量达到上百件,而在英文版中仅仅展示了24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24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藏品未配备英文介绍,仅标注了朝代和基本尺寸信息,未能充分展现这些文物的丰富内涵。因此,增加英译本的数量,让英译本能够为外国受众看见,展现文物的重要内涵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貌。
2.英译本格式不规范
在研读苏州博物馆官网的英文翻译版本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许多基本的格式性错误。举例而言,在 “Folk Exhibition”板块的 “The Folk Custom”段落中,出现了 “thelong-term”这样的格式错误,显然在 “the”和 “long”之间应当有一个空格符,以符合英文文法的书写规范。类似的错误在文本中屡见不鲜,这样的错误频繁发生,会严重影响中国外交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外交大国,在外宣官方网站上出现相当数量的低级错误,有损形象。同时,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在上传文本前需要进行更为仔细而周密的审核,在发现错误时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防止再度发生此类错误。
3.传播反馈不及时
传播反馈是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回应和反馈,对于有效的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然而,在苏州博物馆官网的海外传播中存在传播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此现象主要源于海外受众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导致反馈信息的获取困难,反馈时长较长,进而影响了对传播效果的及时了解。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响应,做好传播反馈通道的建设,以保证能在此条件下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帮助建设更加有效的外宣官网。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苏州博物馆和中国的对外形象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中存在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将可能引发观众误解,甚至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害。
为了提升翻译质量,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亟须建立完善的审核与反馈机制。通过建立专业翻译团队、加强内外审查、引入文化专家,有效提高翻译准确性与地道性。此外,定期收集读者反馈,借助先进的翻译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及时修订和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用户的满意度。
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在文物翻译和官方文本的设计方面,亟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更好地服务文化传承、展示国家形象。
四、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翻译策略
在对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中英文翻译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其外宣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苏州旅游翻译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
(一)直译
直译作为最基本的翻译方式,在苏州博物馆官网的外宣翻译中有充分的体现,这种翻译方式帮助外籍游客清晰地了解所游览景点的特点和内容,为游览者提供了基本的印象。
例1:原文:釉里红海水龙纹观音瓶
译文:Underglaze Red Guanyinzun-vase with Sea Wave and Dragon Designs
在这一例子中,译者采用逐字直译的方式,将名称准确翻译出来。这不仅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还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这种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
例2:原文:革命元勋,国学泰斗
译文:Revolutionary Founder and National Learning Leader
此处,通过将 “元勋”和 “泰斗”进行直译,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章太炎大师在思想革命和国学造诣上的超前性和领导性,两个称谓 “founder”和 “leader”还押尾韵,因此,此处的翻译不仅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内容,还展现了英文的韵律,帮助受众在了解原意的基础上获得阅读的愉悦感。
(二)意译
意译作为翻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在目标文本和受众语言之间实现平衡与统一,从而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语言差异导致的翻译困难。
例3:原文:碎金屑玉
译文:little but valuable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译的方法。原文中的 “碎金屑玉”一词直译为 “Little but Valuable”,通过使用 “little”和 “valuable”这两个形容词,传达了成语的本意,既突出了小巧之处,又强调了其珍贵性。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表达了成语的意境,而且保持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有助于受众更加容易理解。
例4:原文: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
译文:experts in domestic power games
在例4中,译者通过巧妙的翻译策略将文言文的 “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转化为 “Experts in Domestic Power Games”。这种翻译方式充分体现了动词名词化的手法,将 “善操”译为 “Experts”,使文言文中的动作被转化为具有专业性的名词,凸显了原文所传达的对权谋的精湛技巧。同时,对于 “海内上下进退之权”的翻译为 “in Domestic Power Games”,通过巧妙地使用 “Domestic Power Games”代替原文较为繁复的表达,简化了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意义,同时使表达更为现代化和简练。
这种翻译手法体现了对适切性原则的考虑,即通过理解原文的意思,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以确保受众更容易理解。
例5:原文:姑苏繁华图
译文:Suzhous golden age
此处,姑苏即苏州的古称,此处作者将其原意还原,而 “繁华”修饰 “姑苏”意在表达对苏州古城盛大壮观、贸易发达盛况的高度赞赏。将 “繁华”翻译为 “golden age”是一种巧妙的选择。在英文中,“golden age”常用于形容一个时期的繁荣昌盛,富有文学、艺术和经济上的成就。这种选择不仅传达了苏州古城的繁华景象,还蕴含了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正面评价,不仅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苏州的繁荣昌盛,同时帮助外国受众克服文化障碍,实现了中英互译的 “信达雅”。
(三)意译加注释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使陌生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能够取得和源语言中同样的功能及传播效果。”[5]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式通常运用在对特殊文化负载词或特有名词的解释上,因为文化差异,往往导致目的语与源语言之间不能很好地互相解释而给翻译造成困难。此时通过注释的方式,补充说明所需要解释的名词,达到帮助受众理解的目的。
例6:原文:一举夺得 “山花奖”的桂冠。
译文:won“Shanhua Award”,the highest prize for Chinese folk arts.
在这里,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译者顺利地将 “Shanhua Award”引入目的语境,弥补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外国受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并感知这一奖项的文化内涵。译者为 “山花奖”加注,解释了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用这种方式帮助受众了解 “山花奖”在中国的地位,从而帮助受众理解获得这一奖项的重要意义。
例7:原文:“庚彩”技藝
译文:“Gengcai” (a technique that develops on the basis of famille-rose while is influenced by enamel)techniques
在例7中,译者通过对 “庚彩”进行注释,简要解释了这一中国传统技艺是在 famille-rose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受到珐琅技艺的影响。这种注释方式为受众提供了对 “庚彩”技艺的简明介绍,填补了可能存在的文化知识空白。
例8:原文:为朴学殿军
译文:As the last representative of“Puxue” (literally means plain learning,later also refers to Confucianist classics)
译者通过将 “为朴学殿军”翻译成 “last representative of‘Puxue”,巧妙地突出了章太炎在清代朴学中的独特代表地位。这一翻译精准而直观,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章太炎在朴学传统中的地位。
在对 “朴学”进行的注释中,译者提供了详尽的文化解释,将其意义从 “plain learning”扩展到 “Confucianist classics”。这种注释策略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误解,确保受众对文本的准确理解。通过这样的手法,译者在保持对原文含义的忠实的同时,引入了必要的文化背景,使英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五、結束语
通过对苏州旅游外宣翻译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得出在官方网站外宣翻译中需秉持中英互译的准确性、翻译语言的可读性以及内容传达的有效性等原则。为了提高翻译的质量,应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目标受众的特点精心选择和灵活应用翻译策略。我们深信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苏州旅游外宣翻译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外宣翻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准确性是首要原则。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译者应力求中英文本的语法和词汇的精确匹配。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翻译语言应具备足够的可读性,以确保信息能够被外籍游客轻松理解。在这一基础上,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兼顾原文的文化内涵与目标语言的表达规范。
参考文献:
[1] 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北京广播学苑出版社,2000.
[2] 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 “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3] 尹佳.从读者接受理论看外宣翻译中的读者关照:黄友义、徐明强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6(5):76-80.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傅雪婷.传播学视阈下的国际性重大活动官网外宣翻译研究:以杭州G20峰会官网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03):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