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2024-04-22 15:02:58黄丽琼林华林邹新貌
国际公关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校发展

黄丽琼 林华林 邹新貌

基金项目: 1.本文系2023年度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以河源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优化研究为例” (项目编号:HYSK23P65) 的研究成果;

2.2023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团建研究项目 “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参与社会治理研究” (项目编号:2023GSTJYO4)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黄丽琼,女,汉族,广东惠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实践研究;

林华林,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邹新貌,男,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摘要: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正在不断改进,志愿者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对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存问题展开分析,并寻找对应策略,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发展

在中国志愿者服务中,青年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是两支最为活跃的队伍,这两支队伍中,青年学生志愿者队伍又以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稳定的队伍结构成为中国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高校教育越来越综合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体现出较强的分散性,管理模式、服务内容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效率,也未能将志愿者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分析当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实困境,并结合调研实际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

(一)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高校学生通过网上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并在网上加入相应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网络了解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项目的相关信息。但当前不少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未能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管理,在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志愿服务进程记录、优秀志愿者评选等方面常有漏缺,影响了志愿服务效率。[1]

(二)志愿服务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政策宣传、社区服务等方面,以一般性志愿服务为主,多数高校未能开展特色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也未形成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一般性的志愿服务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紧密。在志愿服务开展前,通常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但是当前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阶段性、短期性培训上,有关专业技术性的培训相对较少。

(三)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机制是保障志愿者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由共青团管理,通过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或 “青年志愿者联合分会”开展管理工作。这种志愿者管理模式表现出较强的行政化特点,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者、志愿者培训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度比较低。同时,志愿服务主体不仅有校内志愿服务组织,还有校外街道、社区、社会性志愿服务机构等,而当前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未能将其他主体加入志愿服务机制中。高校志愿服务要求是常态化、制度化,但在实际管理中,不少注册成为志愿者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少于20小时,甚至有不少志愿者未能到社区 (村) 和 “青年之家”报到,没有真正参与志愿服务。

(四)志愿服務未能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志愿服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 “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实现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但不少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未能与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结合起来,忽视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作用,不少学生为了完成 “志愿服务”而参加活动,未能认真体会志愿服务带给自己的价值,出现为积累 “第二课堂”志愿公益积分、获取志愿服务证书而从事志愿服务的情况,背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最终既没有在客观上做好志愿服务的工作,也没有在主观上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策略

(一)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高校需要推动志愿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发展,利用网络平台统筹信息、资源,搭建优质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提供志愿者注册服务、线上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联系志愿者、线上评选优秀志愿者。网络机制能够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迅速拓展,吸引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打造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格局,丰富志愿服务资源,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长期化、稳定化方向发展。志愿服务工作要实现全程化管理,通过信息平台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从志愿者注册、招募、项目推进、过程管理到优秀志愿者评选等全过程管理,让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规范化发展。[2]

二是要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内涵,志愿服务的基础动因在于毫无索求的付出,体现了奉献精神、利他主义、自由意愿等价值观,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本质才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认识到志愿服务不是形象工程,是一种踏踏实实服务、干干净净传递志愿精神的活动,高校可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对志愿服务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归因,总结经验,加强志愿者专业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最终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协会管理办法。

(二)建设志愿者激励和监督机制

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应该以 “价值观驱动”作为激励主体,再利用一定 “物质驱动”加以辅助。在志愿者考评工作上,整合学校评价、被服务对象评价、志愿者互评、自评等方式,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让志愿服务回归其本质,体现志愿精神,同时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通过志愿服务激励政策,彰显志愿服务的价值,激发学生参与志愿的积极性和提供优质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比如,部分高校在招生研究生时,制定政策对参与 “西部计划”的人员进行优惠录取;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考也将 “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志愿服务纳入,优先考虑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员。学校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等工作也对志愿服务进行考核,每学年暑期社会实践都含有一定的学分,通过学分制度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除了发挥个人价值、感受志愿精神、服务社会以外,还希望通过志愿服务锻炼自身能力,如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扩大交际圈、开阔眼界等。有研究表明,志愿者很在意自己的努力能否获得回报。因此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

但是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因为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活动,而激励机制就使部分志愿者利益至上。比如,不少主办方通过为志愿者划分等级、评选优秀志愿者的方式颁发奖励,使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也使志愿服务有高下之分,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志愿服务精神。当然,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实施激励机制时要进行衡量,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能激励志愿者持续改进志愿服务工作,又能彰显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循环。[3]

(三)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志愿服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探索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通过志愿服务丰富思政教育渠道,通过思政教育赋予志愿服务以更多元的价值,让志愿服务发挥正向育人的作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志愿者服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实践内容之一,对于理论课堂进行重要补充。教师可以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强化理论的作用,加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宣講活动和 “思想政治课堂”,通过理论课堂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负责志愿者服务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志愿者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精髓,让学生养成志愿者精神,以正确的精神态度和思想面貌参与志愿服务。例如,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条例和文件,让学生明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理论章程,进而理解志愿者服务精神。或者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短视频、纪录片资料等,也可以组织学校优秀的志愿者青年代表开展宣讲活动,以亲身经验传递真情,起到榜样作用。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学习的融合,构建 “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的志愿服务管理架构,推出更多体现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更多成长。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引进政府购买、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等方式打造更多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育人的深度,将志愿服务项目向公益项目转型。[4]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志愿服务加深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了解国情,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个人成长;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弘扬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实干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推动志愿者服务一系列教育的有效融合,开展广泛的志愿者服务实践。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要建立志愿者服务动态发展的策略,探索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的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

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团委微博平台、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对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及时报道志愿者服务的情况。在活动启动时,将志愿者招募的有关资料公布出来,在活动启动后,对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追踪和记录,对活动进展、志愿者形象进行实时报道,并在活动完成后对志愿者工作进行总结报告。新媒体平台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志愿者的魅力,弘扬志愿者的服务精神,让志愿者得到更好的志愿服务体验。

志愿服务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特点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入脑入心,把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纳入 “大思政”范畴,实现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打造广泛参与的志愿品牌服务项目

第一,高校要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办学特色以及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结合不同的社情学情,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基于 “大挑”“小挑”“互联网+”等竞赛打磨品牌项目,打造优质的、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高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科学化发展,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增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让志愿服务项目良性发展。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会与校园软文化相融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高校品牌化项目要结合自身特色,并通过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增强社会影响力,发挥志愿服务品牌的示范性作用,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高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参与感。[5]

第二,高校要推动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当前,志愿活动的宣传平台较匮乏、受众群体受限是影响高校发展品牌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学生无法获取有关于志愿活动的信息,也就无法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高校要基于新媒体宣传阵地,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通过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知名度,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的范围,提高参与的广泛性。通过整合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转型,让街道、社区、企业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部门参与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打造更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

各高校因办学特点的差异,其志愿服务活动也呈现各自的特色。由于高校教育是一种应用性的教育,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高校很容易就能找到创建特色志愿服务品牌的方向,打造以 “奉献”“责任”“爱心”“感恩”“敬业”“为民”为核心的 “志愿服务”品牌。

三、结束语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途径展开探索,力争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樊有镇,杨梦婷.社会工作创新实践育人路径的行动探索:以武汉 “晨曦公益”校社地三方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6):96-101.

[2] 王梦阳,罗文科,刘涛.“大思政”格局下基于专业特色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品牌的建设研究[J].才智,2023(31):144-147.

[3] 孙祈月.信息化建设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3,8(10):1182.

[4] 裴蓉.双减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家庭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5):124-126.

[5] 张婉璐,王雪超,徐曼.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国际公关,2023(18):185-187.

猜你喜欢
高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