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散文教学中的提升路径

2024-04-22 11:09裴军君张洋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建构

裴军君 张洋

“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散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提供了新思想,指明了新方向。其中对居于首位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进行了如下定义:“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的界定这样说道:“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这门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充分掌握语文这一重要又特殊的交际、思维、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所以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要优先侧重。这也就能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新课标要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排列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前列。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以一带三”,语言文字运用是最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审美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都融会贯通进来,四者之间密不可分。

学习语文,首先就要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和使用规则,然后再培养出一种成熟的语言技能,使之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下,能合理、准确地进行社会交际,具体包括汉字、词语、句子、修辞、语音、标点符号等知识,以及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锻炼才能培育而成的实用性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培育,它是整个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的基本任务,必须要贯彻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而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可以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凝练、精准、优美的言語表达,作者将个人化的独特情思蕴含于这些言语中,我们只有通过对言语的细读并仔细领会寻味,才能发现其中流露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进行散文教学,就必要由言及意,脱离言语而去空谈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情感”“精神”,就会偏离正轨,失去了文本价值。散文阅读的关键点就在于“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因此,散文的文学特性非常适合去探讨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其中的落实提升路径,散文教学就要重点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散文教学              中的提升路径

一、重视语言积累,品读优美词句,充实语料库

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是交流沟通,还是思想文化传递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说话人要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就离不开句子,而句子是由若干个呈线性排列的单个符号组合成的,语素经过一定的社会约定俗成构成词,词组成词组,进而构成句子,句子经过有条理的排列加工形成段落篇章,小的符号构成更大的语言结构单位,以此类推。因此,要想灵活自如地建构并运用语言,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只有先熟知掌握更多的优美字词,增加自身的语言储备量,才能更好地将它们提取出来灵活使用,以进行所需要的语言交际活动。散文文体语言优美凝练、情感真挚细腻,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风水宝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遣词造句以及一些语言写法上的欣赏学习。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典范美文,其中对荷塘月色的美妙描写可谓是生动而传神,全文的语言清新典雅,充满了诗情画意,文章中不论是用词还是句段的组建谋篇,都值得反复赏读品味。在对荷塘上月色的描写中用“泻”“浮”“洗”“笼”四字将月光、雾气点活了,静态的月光流动了起来,青雾慢慢升腾弥漫,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呈现出奶白色的光泽,鲜润欲滴的姿态映入眼帘……这四个字单独看以为“俗字”,但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化庸常为神奇,赋予了四字不一样的色彩,意蕴深厚,恰当精妙。学生于此也能体会到炼字的绝妙之处,就像寻常的“泻”字与“静静地”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中“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形容流水,写出了茂密荷叶下的塘水虽无声但“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他的如写田田的荷叶用“挨”,写路灯光用“漏”等,都是字词的精巧运用,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就要从用词、句式、修辞、语言风格等方面细加品读琢磨,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把握作者写景的技法,注重字词的选用,往往能够打动人心的并不是一些生僻高深字词的使用,而恰恰是寻常词的妙用。其次也要引领学生将文章中的好词句段多加诵读,于诵读中学习,这样对语感的培养也多有益处。《荷塘月色》作为一篇诗化散文,富有语言的节奏感与声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要在“读”中积累优美字词,体味作者语言建构的绝佳技巧,学习并纳入自身的语料库,充实语言运用的经验,促进语感的提升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梳理语料内容,理清情景脉络,丰富言语经验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散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语料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使学生的语感品质得到提高,这就需要一定的语理来调整。王宁教授在《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到:“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由语感到语理,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因此,在散文教学中要去激发学生的主动自觉性,而不是将答案直接呈现,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引导他们通过对散文中情景脉络的一步步梳理,明确文本内容不是随意堆砌的,而是有规律的布局谋篇。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学会在知识的广度以及深度上进行比较、扩展与延伸,把具有一定联系或是区别的文体、知识点等进行比较学习,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与迁移。

如在教授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抓住“秋味”来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明白了要重点关注这些特点是通过对文中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景物的描写中自然地渗入自己独特的情思与审美体验。那么在学习下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时,就能够将上文所探究的作者是如何写景以及抒发情感的技巧方法运用于这篇新的散文中,以进行自主的阅读分析。这两篇文章在用词、句式等方面都值得细细品味,具有极高的写景抒情的语言艺术。再如《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也是有迹可循的,正是随着沿路景物的转换而发生着转变,经历了一个“不静——寻静——得静——出静”的过程,情景脉络相当清晰,可见朱自清先生的精巧布局。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散文中的情景脉络,把握情、景、理之间的关系,探寻文本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以促进个人言语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使其在进行其他散文篇目的阅读时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理有据地分析,由此将浅层次的感性内容升华为深层次的理性规律。

三、整合语言材料,把握文眼主旨,建构语言体系

语言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构建新的话语,并用其中所包含的创新要素来充实和更新语言体系,从而使语言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于散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通过梳理与整合,获得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于此就要有条理地将所积累的散文知识等语言材料进行结构化归纳,并将个体的言语经验上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逐步建构个体个性化、多样化的语言体系,以运用于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文眼,即一篇散文的中心思想凝聚之处,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就可以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散文阅读,正要通过各样的人事景物去触摸作者的悠悠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与感悟。学生在学习散文时,最终都要落脚于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而在于朱自清先生发现景色时的心境。本文的文眼正是文章開头处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以此展开,怀着如此心情走入月下荷塘处,叙写了独属于那晚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世上其他人所未见以及朱自清平日里也未见的荷塘,于此处作者获得了“难得片刻的逍遥”。学习散文,要让学生始终都在“这一篇”里,体味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眼里的景和物、人和事,所触发的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在“这一篇”散文中,引领学生融入作者朦胧恬静的笔调中,去体味渗透入自然美中的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于“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中寄予的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自由的向往。教师要懂得引领学生去领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进行自然融合的,又是怎样赋予文章独到之处……在感受散文语言美的同时,学生自身的语言体系也在接受着陶冶滋润,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以及对语言材料的梳理与整合,语言的建构就将经历由量到质的飞跃、由外而内的升华、由输入到输出的迁移过程,最终有效运用于语言实践活动中,并于实践活动中时时更新生长。

四、进行语言实践,注重读写结合,强化语用能力

语言的建构是以积累为基础,通过运用形成的。在散文学习中,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只有内化散文的言语知识与经验,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才能将个体的内部语言逻辑思维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散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只是阅读体验,也要注重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与写作不是割裂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散文教学的最大效果。其次,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涉及广泛,影响因素众多,而要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必须着眼于“练”,这就离不开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口头说话能力强,书面写作能力也就强;听话能力弱,阅读水平也随之偏低。听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助于读写能力的优化与进步。所以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于情境中诵读,于情境中发散语言思维,进行相互的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完《荷塘月色》,在学生还沉浸在所营造的意境中时,教师要抓准时机,引导学生将文本所学进行迁移训练。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中对写作实践的要求布置课后作业或者进行当堂练习,例如让学生运用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去发现那些“平常之境”,写作中要做到情景交融;又如在进行文中句子的赏析时,可以让学生当堂尝试运用所学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模拟造句,教师予以点评,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针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可以于文本留白处着手,调动学生的经验与感受,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与补充,在空白处展开再创作,并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交流。语言训练的途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文本特征来进行选择,在讲述散文时把听、说、读、写贯穿起来,使其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多种形式下的语言实践中激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确切落实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既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又强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积极探索其在散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裴军君,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建构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荷塘月色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