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思想

2024-04-22 09:52赵婉平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先民白族

白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是白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多方面的思想,对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的作品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思想,不仅体现了白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白族主要聚居于大理地区,这里东临洱海、西靠苍山,钟灵毓秀,有着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又曾是南诏、大理国建都的千年古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是白族人民幻想的源泉。在大理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白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这些民间文学无不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大理位于西南边陲,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聚居在洱海周边的白族人民主要从事农耕活动。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白族先民的思维方式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因此,流传于白族人民中的民间文学,也深深印刻着先民们对自然的探索与热爱、对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思想。

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尚不能有科学、正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就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产生崇拜和敬畏的思想。白族流传于世的神话传说,是白族先民自然崇拜的反映,在客观上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还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正如生态批评家王诺先生所说:“神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内涵。一些神话学研究者指出,神话对当代人找回人类在自然中的真实地位和重建自然与人类的正确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神话里一切存在都有着生命的,或者说那里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只存在着参与同一生命潮流的那些有灵气的存在物——人类、动物、植物或石头……神话追溯并公开宣布了人与周围环境、与他的栖息地、与他的部落,以及他的行为准则的联系。”

“万物有灵”思想对白族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白族先民的观念中,自然物不仅同人类一样有灵魂、有思想,而且还具有人类无法企及的神奇力量,可以赐福百姓、护佑好人,亦可惩治坏人、为民除害。因此,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都成为白族人民崇拜的对象。在白族的创世神话《人类和万物的起源》中,白族始祖劳泰和劳谷生育了十双儿女,这些儿女大多以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花、树、山等自然物命名,由此可以看出白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本主崇拜是白族民间独特的宗教信仰,白族聚居的村村寨寨都供奉本主。这些本主数量众多,身份形形色色。其中有大量的自然物本主,如“白岩天子”“红砂石大王”“石头皇帝”“大树疙瘩本主”等。这些受人们崇拜的神祇,显然源自白族先民对石头、树木等自然物的崇拜。人们常常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解释这些自然物本主的由来,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如大理喜州镇阁洞滂村本主太阳神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苍山沧浪峰下的阁洞滂村里,住着夫妇俩,丈夫叫阿光。夫妻俩男耕女织,过着和美的日子。有一天,一个像牛一样大、像狼又像狗的怪物一口咬住了太阳,天上黑云滚滚,太阳不见了,到处又黑又冷,树木枯死了,庄稼不长了,所有的蛇精虎怪都趁黑窜出来作恶,人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阿光心里很难过,决心去找太阳。他日夜兼程,翻山越岭地找呀找,有一天,在梦中有一白胡子老人对他说:“你要找太阳吗?太阳正在受难呢!只有找到你们的老祖炎帝,才有办法救出太阳。”阿光根据白胡子老人的启示,往前走啊走,走到一座高山下,只见山峰直插云霄,山顶有座闪闪发光的金殿,他冒着危险,攀藤附葛,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金殿,见到了炎帝,诉说了太阳被怪狼吞吃和他寻找太阳的千辛万苦。炎帝听了阿光的诉说,用神箭射跑了怪物,驱散了天上的乌云,光芒四射的太阳又重现蓝天。从那以后,人们年年获得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就奉太阳神为本主。这一传说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太阳这一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的崇拜。同时,阿光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力量解救了太阳,也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勇敢坚韧、不怕困难的民族性格,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征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思想。

对自然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白族是以洱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农耕民族,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赖以生存的环境。至今,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中仍体现出白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與保护,很多节日民俗,如祭沟节、祭潭节、祭鸟节、祭月节等,同样具有环境保护的意义。而与这些民俗相关的民间故事,则生动体现了白族人民保护与尊重自然的理念。

如流传于鹤庆西山的祭鸟节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在鹤庆大干山脚的蜜蜡村住着一个名叫林音的白族姑娘。有一天,她去大干山上砍柴,在半路上捡到一个雀蛋吃了,回家后便怀了孕。林音的父母将她赶出了家门,她独自来到大干山中的黄郁坪,在这里搭了一间茅屋,开了很多山地,撒上荞籽,种上燕麦,点上麻籽,过着自耕自食的日子。后来,林音生下了孩子,一胎就生了十二个姑娘、二十四个儿子。娃娃们生下地后,马、鹿来给他们喂奶,蜜蜂送来蜜糖,萤火虫飞来照明,小白兔来帮忙照料……到了孩子们成婚的年纪,林音便把十二个姑娘,分别嫁给了西山的十二个山神,又带着二十四个儿子依次到十二个女婿家,教他们种庄稼。山神住的深山里,四季不分,没法分辨种庄稼的节令,林音便派她的二十四个儿子轮流跑到十二个女儿家去教她们按节令的日子播种、收割。由于山高路远,儿子们怕耽误节令,便飞速快跑,边跑边喊“播种了!”“收割了!”姐姐们听到弟弟的叫唤,赶忙撒荞籽、种燕麦、点麻籽……二十四个儿子一年四季不停地在山区飞跑,呼唤着播种收割,一个个累得口吐鲜血。这事感动了天神,便给他们每人赐了一对肉翅膀。从此,他们变成了二十四只鸣叫的雀鸟。这些鸟按照母亲的吩咐,一年四季不停地呼唤播种收割,后人便把这些鸟叫作候鸟。后来,人们又根据候鸟叫唤和出现的时间,制定了做农事的不同节气,这就成了今天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人们感谢候鸟的功劳,见到这些鸟儿,不会去伤害它们,还会用粮食喂它们。冬至节和清明节这两天,所有的候鸟都要到黄郁坪来给林音祝寿。这时,山区的人们就拿着炒熟的荞粒花、燕麦粒花到黄郁坪撒给候鸟吃。人们便把这个节日称为祭鸟节。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节令和物候的朴素认识,也从客观上认识到鸟儿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们保护与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观念。

大理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沼泽密布。水给白族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但也常常伴随着灾害。因此,在白族民间文学中,流传着数量可观的龙的故事。在这些龙的故事中,有对人友善帮助的好龙,也有破坏人们生产的恶龙。好龙往往对人们普施雨露,造福人民;恶龙常常兴风作浪,危害人民。于是,又产生了好龙和恶龙相斗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好龙战胜恶龙,人们在好龙的庇佑下,过上了风调雨顺的日子。这些龙的故事反映了白族人民同自然作斗争,并最终战胜自然、驾驭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时令对于白族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白族民间流传着众多的俗语、谚语,体现了人们对于时令的认识和驾驭。如“春天一到值千金,农事节气不饶人”“小暑莫种豆,大暑莫栽秧”“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清明不撒种,哪有八月谷”“五月忙,十月有,五月闲,十月空”等。这些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了,已经成为白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当人们的理性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常常会认为,人与自然是具有差异的存在,自然物及其他非生物体都是存在于人们周围的他者。但在人类初始阶段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这一观念,在白族的民间文学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直到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待自然的观念,仍广泛影响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大理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很多风物传说中,这些自然景观是由人化成的,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一体的思想。如“大理四景”之一的“苍山雪”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理地区曾有瘟神作祟,有四兄妹为了拯救苍生,前往南海普陀山,在观音菩萨座下参学佛法。经过艰苦的学习,他们终于参悟佛法,取得成就,回到了大理,降伏了瘟神。为了避免瘟神重新为祸人间,四兄妹化成了苍生顶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千百年来护佑着生活在这里的白族人民。《洪海》中阿成和阿兰变成了一双鸟儿,《玄天》中玄天的肠子和胃变成了蛇和龟,《蝴蝶泉》中猎人和姑娘化成蝴蝶,《望夫云》中公主化为云彩……这些传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生态观。

白族还有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故事,这些故事是白族先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看似荒诞、幼稚,却体现了先民对人类、动植物、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万物平等的思想。这些故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和谐生态观念传承给一代代的白族人民。

总之,白族民间文学与先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白族先民智慧的结晶,给予了白族人民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或隐或现体现出来的生态思想,不仅对人们認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起到了引导作用,还通过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对自然的种种戒律,启发着我们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赵婉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和民族文化。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3J0950)”成果。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先民白族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