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所录歌诗及诗学传统

2024-04-22 09:52冯倩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歌诗诗赋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将《诗经》归入《六艺略》中列第三类,包括鲁、齐、韩、毛、后氏、孙氏六家,著录了《诗经》和诸家说解《诗经》的篇目。班固从《诗经》的经典性出发,使其跳出了诗赋的大类。《汉书·艺文志》从文体角度设《诗赋略》,与《诗经》前后呼应,将诗、歌、赋既是同源又是异流的发展关系做了梳理和划定。

歌诗著录概况

据前人对《汉书·艺文志》的考证研究,歌诗的文献材料多散见于《史记》《汉书》《乐府诗集》等中。一是,以皇室祭祀、巡行,皇帝自作诗保留得最为完整:以宗庙祭祀仪式为题的《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宗庙歌诗》五篇,共十九篇。《汉书·礼乐志》共计郊祀歌十九章,与此篇数相合,被完整地保留并流传。《高祖歌诗》二篇即《史记》所录的《大风歌》和《鸿鹄歌》;汉武帝出巡时可考的篇章是《瓠子歌》。二是,反映皇室及宗亲情感生活的:《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可考材料较少。此外,以地域为划分方式的,吴楚、邯郸、齐郑、淮南等地方歌诗总集,材料均散佚不可考,但南齐陆厥等人有诸篇拟作。三是,文本考证有争议的或不具备考证材料:《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王先谦认为即汉鼓吹铙歌,但其文本性质具有争议性;《杂各有主名歌诗》《杂歌诗》等是内容杂糅且没有考证线索的篇章。

歌诗内容及其分类

一、郊祀歌诗

《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宗庙歌诗》五篇。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言:“泰一、甘泉寿宫,并见《汉书·郊祀志》。”《汉书·郊祀志》有记载:“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五帝。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寿宫神君,神君贵者曰太一。”

“泰一”,又多见于《艺文志·数术略》,是星名,被供为天神,设甘泉宫作为祭祠是帝王为求天神庇佑,“泰一”属于至上神。

关于郊祀歌诗,顾实认为是《帝临》《青阳》《朱明》《西颢》《玄冥》五篇。王先谦认为是合上《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见于《汉书》中《礼乐志》《郊祀志》中所录十九篇。

二、帝王、文人歌诗

《高祖歌诗》两篇——其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率军归故里沛县,召集亲友共饮,酒酣击筑而歌,显示出成者为王的气魄,踌躇满志中也透露着一种不安的忧虑。其二《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高祖晚年属意赵王如意为太子却遭到朝臣反对,无奈之下请戚夫人跳楚舞,高祖击筑而歌隐含忧心和情谊。

《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十篇——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言:“盖武帝《瓠子》《盛唐》《枞阳》等歌。汉铙歌《上之回曲》当亦在内。”《瓠子歌》是汉武帝驾临黄河决口现场所作。《汉书·武帝纪》言:“五年冬,行南巡狩,……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是南巡出行时所作,但内容不可考。帝王歌诗是紧密联系政治生活,出行巡狩、宴饮游乐都是一派皇家气象。

贵族文人歌诗——《汉书·艺文志》录:《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诏赐中山靖王五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另有《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王先谦疑即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短箫铙歌体制属于军乐,但从内容来看,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探论其复杂的内容,既有战争内容,又有男女之情,且创作时代不一,是既有宫廷文人之作,又有民间歌谣。从性质、内容上学界存有争议且创新点不断,因此不能有确切的归类,在此搁置不议。

三、地域歌诗

《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洛阳歌诗》四篇、《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歌谣诗》七十五篇、《周歌谣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周歌诗》二篇、《淮南歌诗》四篇等,诸篇是存有条目而无文本,可考的是《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吴、楚属今江苏省,汝南是今河南省,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鸡鸣歌》属于汝南歌诗。以地域命名的还有《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河东浦反歌诗》一篇、《南郡歌诗》五篇。

诗学传统与乐府机制

一、郊祀歌诗与诗体继承

汉家祭祀天神有着严格的仪式和时令限制,《史记·乐书》中记载,汉代正月上旬的辛日从傍晚开始祭祀太一、甘泉直至天明,配有七十僮男女献歌;《青阳》《朱明》《西颢》《玄冥》是配合春夏秋冬四季的郊祀歌。武帝时确有整理郊祀歌诗的史实,以下举《宗庙歌诗》其中两首。

《帝临》:“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清和六合,制数以五。

海内安宁,兴文匽武。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朱明》:“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  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帝临》中有明显的降神仪式,四方祭坛有太祝引导群臣祭祀,备有牛羊牺牲并合阴阳之数,祈求四海升平。《朱明》是春日祈谷的歌诗,用五谷祭鬼神以求丰收。就宗庙歌诗的句法结构与《诗经》颂诗无异,从内容来看,更多是祭祀山川天地。对比《周颂》中《载芟》《良耜》《天作》《时迈》《般》诸篇,可知祭祀文化在汉代的嬗变:

《时迈》:“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颂”一说是乐器,一种是许慎《说文解字》:“颂,皃也”。描述的是一种形貌,或认为是象征人跪在祖先前以表敬畏,或认为是配乐而成的舞姿,就实质内容而言,综合二者观点正是《诗经》或宗庙歌诗的仪式、内容。颂诗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祭祀组歌,春夏祈谷、秋冬报祭、告祭柴望、巡狩山神具有完整的祭祀仪式:周人建有宗庙专理祭祀,用礼器、献祭品配以乐舞娱神,祭祀对象是后稷、文王、武王等祖先神。周人敬天,从《诗经》雅、颂组詩来看,对祖先功绩的追述比比皆是,颂体更是以祖先神与天相论。

《汉书·郊祀志》以《尚书·洪范》为祖述,追述了祭祀的昭示祖先、通达神明的缘起,舜时有柴望巡狩泰山之祭祀礼,建立帝业之后祭天巡狩是有着很强的仪式意义和政治意图的,《郊祀志》也阐明了周公制礼作乐后祭祀发展为多种形式,其后虽改朝换代,祭祀山川天神的礼仪不废。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认为《安世房中歌》是高祖时“用以祭祖考,为庙乐”,而《郊祀歌》是武帝时“用以祀天神地祇,为郊乐”。《史记·乐书》言:“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祭祀文化发展到汉代除了制式更为纯熟外,祭祀歌诗功能也逐渐细致分化,即專有祭祖和祭神两种,就时代风尚而言,祭神成为武帝时期的风尚。上神逐渐被单一化或者固定化,以“泰一”贯之,并配以天马、赤蛟等祥瑞,主神的尊贵是为了体现人君权力的集中。

汉家制礼作乐从高祖建国开始,兴乐府是始于汉武帝,《郊祀歌》的迎神祭祀的内容更为贴合郊庙祭祀的主题和时代风尚。王先谦不提《汉书·艺文志》宗庙歌诗类录有《安世房中歌》,而以《郊祀歌》十九章为主体,一是篇数的切合;二是,因冠以神名的《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占有绝对重要的篇幅,推断汉武帝时《郊祀歌》是具有政治导向和文学风向双重意义的篇章。《诸神歌诗》和《送迎灵颂歌诗》各收录三篇,置于文末,一说是错简而致,其大致内容仍在祭祀的范围。

二、诗风传承与体制嬗变

《汉书·艺文志》在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目录整理基础上,囊括先秦至西汉的各类典籍:六艺经典、诸子杂说、诗赋诸篇以及兵书、天文历法、方剂之书,总计六略三十八种,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书·经籍志》继承《汉书·艺文志》史志目录的传统,并分类为经、史、子、集,后世以此为圭臬沿用四部分类法。《汉书·艺文志》从文学狭义的文艺角度将赋体与歌诗总归为诗赋一类,诗赋又分别汇集,对文体做出了较为清晰的划分。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小序中梳理了诗赋的流传:春秋时赋诗是文化修养的基本象征,《诗经》成为社交的依托工具;至礼崩乐坏时,学《诗》阶层的下移,使得诗体发生了转变。以屈原为代表,将楚地迷离的风格融入诗中,成为了独具一格的“骚体”。在汉代以骚体赋为发端,铺陈罗列经过“不歌而诵”的演化成为新的文体,后司马相如等人辅以华丽的文藻而登堂入室,以铺排的形式,曲终奏雅而暗藏讽意;“劝百讽一”的结构在浮华中失去了政治效用。歌、诗、赋三体是同一根茎上的三枝,歌是先民最初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文明进步、语词丰富后,用押韵来粘合字句和音律则形成了诗;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升级后,脱离音乐而更具创造力的文体是汉赋;在文学史演进的过程中诗体不断地被模仿、突破,至汉代形成了代表性的文体:赋和乐府。

诗歌的传统在乐府体重得新的生机,由中央设立的机构:“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初创的原因是武帝对礼乐制度的恢复,其职能是继承了周代的采风机制,各地的风土民情从歌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称为“歌诗”是因为仍旧有演唱的功能,就留存的篇目及考证文本而言,民间乐府远比贵族、士人乐府更具新鲜感和跃动力。班固在《诗赋略》小序中将诗经、汉赋、乐府互为接受、发展的关系予以精到的表述,《汉书·艺文志》文学史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诗赋略》共收录歌诗二十八家,计三百一十四篇,实为三百一十六篇。歌诗一类在《诗赋略》中与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分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对诗、赋有着清晰的判定,从源流上分析,赋是从诗分化出来的,是分支和别派。班固将赋与歌诗归于一略,一是从文体演变的线索归类,二是区分了五经、诸子、天文等书籍,将更具有狭义文学概念的作品划为一种。班固在《诗赋略》中倾注了其对汉代文学的精深认识,囊括了骚体、赋体和乐府三种体式,小序阐释简洁,以卓越的眼光梳理了文学传承的线索。歌诗是伴随人类而生的古老艺术形式,诗是以更为整饬、押韵的形式呈现,歌诗单列一类与辞赋分立,是班固为后世研究开辟的新空间,其后陆厥的拟诗创作正是对其知音式的回应,也为我们对歌诗一类有更为完整的认识留存了研究文本,诸篇作品不会在浩瀚的诗海中磨灭。

作者简介:

冯倩,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编辑。

猜你喜欢
歌诗诗赋艺文志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