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松航小学 许田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在对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因素的全面了解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策略的有效探究,使学生能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获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锻炼。这样在数学实用性学科特点得以充分体现的基础上,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效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进程,不仅使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广泛,同时也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这一新型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就应积极顺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的多元探究。这样学生就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与解决,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其培养、形成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因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以此来奠定良好的培养基础,获得有效的培养效果。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科实用性的集中体现,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扎实与否,能否对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地运用,都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问题解决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是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学生就应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同时还应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波利亚曾说,“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好念头的基础是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这句话就集中体现了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实际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对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以及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有效地把握,也才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结合。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注重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要对现实生活进行细致地观察,同时更应利用自己的知识基础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奠定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意识,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够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功利性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片面追求数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完全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想法。这就使学生无法将数学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结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教学课程,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能服务生活、指导生活。而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应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此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今后人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究,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中,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而学生数学知识基础的奠定又有效地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就需要教师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入手,通过学生数学知识基础的夯实,来做好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铺垫。
1.强化数学概念教学。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最为基础、关键的一项教学内容,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对其今后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注重数学概念教学的开展,以此来奠定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对“学校计划建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边长为2 米,那么学校应准备多少块砖才能围成一个这样的花坛呢?”这一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考查数学知识点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正方形周长概念的教学。而学生在夯实自身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就可以结合自身对正方形概念、周长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行这一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这样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深化了数学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对数学概念的实践运用。
2.优化数学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不仅能深刻地体现数学的本质,同时更能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模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使学生能在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中,拓展解题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一种将数量关系与直观图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形象化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与梳理解题思路。如“菜地旅行,公交车有6个站点,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一实际问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栏目中的教学内容。当学生面对这一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以此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一般来讲,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思维更加开放、灵活,会具备更加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质疑,在提出更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思路的创新。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加和减”的教学时,教师就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在电器城中,洗衣机900 元,冰箱1500 元,电视机1000元,电风扇200元,根据这一题干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时学生就会结合已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具备的解题经验,开展了积极地思考,纷纷提出了“购买洗衣机与冰箱,一共需要多少钱?”“冰箱的价格比电视机的价格贵多少?”等多个关于加法与减法的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复习与实践性运用。这样学生就在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识决定行为。在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具有了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从思想认知层面奠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基础。
1.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实际问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就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并以数学思维进行生活问题分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培养,进而奠定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站在生活的角度进行方向的认识以及位置的确定,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学校平面图的展示,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场景。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记忆,有针对性地进行方向的辨认,掌握了正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同时也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轻而易举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言传身教功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相关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地建立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逻辑联系,并模仿教师自主性地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此促进了自身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中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理解知识,并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在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这一数学知识后,教师为促进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整理并表示班级周考及格情况”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面对这一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学生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划分,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不仅要将班级周考中学科考试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以此了解本学科考试的及格情况,同时还应利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合格率的表示,使数据整理的情况得到直观的展现。这样学生在这一实践性的任务探究活动中,通过所学数学知识的运用,完成了这一活动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评价中,教师通常都是以作业批改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效果。这一缺乏互动性的教学评价方式,无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以及思考问题思路的拓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积极地完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使学生能以评价主体的地位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有效的讨论和合作探究,来探寻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而得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在不断评价、反思中,对实际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以此掌握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对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中“淘气去看电影,成人票8 元,儿童票4 元,他有50 元,买了3 张成人票、2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元?”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面对这一解题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评价环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解决方法进行分享、讨论,并通过各种解题方法的罗列与分析,进行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这样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就会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此寻求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获得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综上所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素质能力得到综合发挥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效果直接体现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水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训练以及完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等,以此来奠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知识、思想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基础,使学生能在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中实现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获得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