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2024-04-21 05:53吕元菊
天工 2024年5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西藏

[摘 要]通过全面回顾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追溯西藏从古代到现代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授方式和概况。古代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以家庭和师徒形式为主导,进入近代以后,尽管时局动荡,但在国家政策下平稳发展。现代以来,职教发展和文化振兴使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得以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更加规范。面对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还应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以构建符合西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体系。

[关键词]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5-001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吕元菊.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天工,2024(5):12-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西藏传统技能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GSP-S106)的阶段性成果。

青藏高原生活的先民从旧石器时代起就积极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藏人民的各项传统手工艺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且种类繁多、技艺精湛。随之,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其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解决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加强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发展历程的理论研究对其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推动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古代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1840年以前)

(一)远古至7世纪初期(633年以前)

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对简单石器的制作与传承。在原始社会,西藏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西藏先民基于农耕和牧民的生活需求,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农牧工具制造技能,手工艺技能教育主要是年长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用示意、示范和简单的语言向年幼者传授石器的制作技能和使用方法,包括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技能,这也成为西藏先民的基本生存技能。拉萨曲贡新石器遗址和昌都卡若新石器遗址都表明:在四千年前,西藏先民的房屋修筑和工具制作等传统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西藏先民在陶器制作、石器打制、房屋修筑等生产过程中,还开展了修建陶窑烧陶、绘制图案花纹、构建屋顶、制作屋内器物等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并开始掌握纺织和金属冶炼技术,出现了制毡、织褐等手工艺技能,金属冶炼和金属器具制作的作坊也开始出现。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冶炼矿石产出银、铜、铁三物,于大河之上架桥。”[1]这一时期西藏先民的手工艺技能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分化出来,而是与人文教育同时进行,教育内容以简单的生产工具制作技能的传授为主,采用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等基本形式进行。[2]

(二)吐蕃王朝时期(633—842年)

松赞干布采取一系列开明开放的政策,吸收引进中原工艺技术,借鉴世界各地的工艺成就,汲取外来精华为我所用,继承本土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手工业也由此获得巨大发展,全面开创了工建美术教育的新局面。为修建王宫和寺院,从印度、尼泊尔等请来大量能工巧匠,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手工技艺,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吐蕃工匠。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昌珠寺的设计场所和建筑工地,成为当时交流和相互学习建筑工艺技术的教育机构,即临时学校。与建筑紧密联系的雕塑和绘画也得到了大力发展,黄金制作工艺、陶器制作工艺、毛纺技术均得到长足进步。这一时期,吐蕃政权机构中还出现了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机构和人员——“孜本”。[3]大小“五明”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随着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与多元,属于“工巧明”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结合西藏本土特色,借鉴外来优秀技艺,通过言传身教、交流学习、组建机构等方式,培养本土传统手工艺技能人才,打开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新局面。

(三)分裂割据至元朝时期(843—1368年)

随着农牧业的不断发展,西藏手工艺品类与制作工艺也有了明显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金属加工和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属锻造手工作坊日渐增多;皮毛加工与纺织属于家庭手工业,在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木雕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西藏人民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唐卡作为西藏文化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题材广泛,包含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不仅是西藏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西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过前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积累,教育内容逐渐增多,手工艺品类的风格也日渐多样,产品与历史文化属性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

(四)明朝至清朝前期(1368—1840年)

明朝时期,西藏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筑技术和风格既吸收了内地的先进工艺,又突出了西藏特点。哲蚌寺建造中所体现出的手工技术和工艺,就反映了当时冶金、雕刻、泥塑、编织、制陶、缝纫、木刻、石刻等的高度发展。雕塑绘画创作繁荣,与内地艺术交流密切。纺织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日喀则江孜诞生了卡垫,山南杰德秀兴起了谢马邦典的纺织。一代宗师宗喀巴深厚的工艺学识对当时的工艺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教育形式,能者为师,由师傅在实践中传、帮、教、带,徒弟在做中学。[4]清朝前期,西藏技术工艺得到较快发展,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也得到了创新。18世纪初,西藏著名学者丹增平措创作了《灿烂光照下能满足一切欲望的各种制作技术工艺》,即西藏工艺百科全书,说明当时西藏技术工艺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毛纺织业在当时最为发达和普及,氆氌、邦典、卡垫、藏靴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金银铜器的加工制作在清代得到了继续发展,主要为装饰品和器物两类产品。西藏地方政府还建立了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将手工业者按行业进行划分,组成“行会组织”。手工业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寺院或官办的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分工细致,另一种是私人小手工业者,规模小,主要生产装饰品、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这一时期,在山南的丹增磨坊中,创建了曲郭尔雕刻艺术学校,随后康区的郭尔孜等学校也相继成立。这些传统技艺专业学校教育的建立开启了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及艺术教育的新格局。[5]

二、近代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1840—1951年)

(一)清朝后期(1840—1911年)

西藏近代教育在这一时期缓慢且艰难地向前发展。手工作坊成为手工艺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注重技能技术的训练。例如,在绘画技能方面,在拉萨组成了“冲肖”和“宋穷”两大画工作坊,由工头机舒统一管理绘画活动和艺徒的技能教育与考核。又如,江孜地毯利用作坊收徒传授技艺,并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工徒纺织技能知识的教育,促进了工艺技術水平的提高。[6]张荫棠为振兴西藏地方经济,推行实业教育,发展以羊毛、牛皮等为主的民族工业,并提出“宜于江孜设工艺局,推广实业教育”的思想与“江孜设工艺局,学制熟皮,购置机器,以织氆氇”的措施。清代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在张荫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西藏近代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发展。[7]联豫因地制宜地创办实业教育,设立实业学堂,办学宗旨重在急需职业,向学生传授手工艺技能,对西藏工艺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向群众介绍工艺技术,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业,如毛织、缝纫、制革,以及绘画、雕塑等各种工匠技艺,而对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形式仍主要是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

(二)民国至和平解放时期(1911—1951年)

民国时期,边疆民族地区资源得到开发,为培养生产建设人才,西藏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创办了职业教育。1930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蒙藏教育实施计划》,规定西藏各地设立职业学校。学校设置工艺学科,实行教、学、做、用合一的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要求学生学会木工、铁工、缝纫等传统技能,有的职业学校还为群众代购纺毛车,传授纺织技术,促进了西藏传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民主改革前,西藏出现了纺织、缝纫、鞋帽、制革、金银、制铁、木石、造纸、印刷、雕塑等四十多个行业。当地为了更好地控制手工艺人,建立了制度严密地手工业行会,对手工艺人进行技术职称评定。[8]

三、现代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1951年至今)

1951年,和平解放开辟了西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纪元,西藏传统文化艺术获得了新生。[9]在改革开放和民族政策的推动下,西藏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各项传统手工艺技能得到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在寺院教育方面,每座寺院都相当于一所技师、技工学校,寺院充分利用佛教寺院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等物质条件,请有特长的喇嘛为师,成批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培养了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匠。例如扎什伦布寺内开办了绘画、雕塑、雕刻、印刷等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工匠和技师。[10]在民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大力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发展传统手工艺技能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例如,改革开放后西藏成立了江孜地毯厂,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改变了家庭、师徒单传式技艺传授法,采取集体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的利用效率和教育培训水平。随着西藏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许多技能水平高超的民间工艺技术人员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学校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唐卡和纺织等传统技能课程。进入21世纪,部分优秀的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逐步被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等设置相关专业和培养方向,使这一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传承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高等院校中,西藏大学美术学专业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集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现代化办学格局。如建筑学专业借助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做到了产学研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依托藏族丰富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构建了地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三门传统技能专业开设的历史均已超过十年,专业发展较为成熟,为西藏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开设了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古建筑工程技术四个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相关专业。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属于自治区重点专业和一流专业培育点,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唐卡、陶瓷唐卡、陶瓷壁画方向)采取订单班培养和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13所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中,有9所学校先后开设了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相关专业,有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饰品、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家具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装设技术、古建筑修缮等专业。在技工院校中,西藏技师学院作为西藏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全日制技师院校在2021年建立。学校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专业,设置了工艺美术(唐卡绘画方向)、服装设计与制作两个传统技能专业。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是2020年挂牌成立的民办技工学校,前身为2009年成立的雪堆白手工艺术学校。学校长期与民间知名手工艺术家和非遗传承大师交流合作,以传统师徒制和学院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的教学方式,精心打造了包括唐卡、金属工艺、藏香、雕版、藏服、陶瓷、编织、石雕等重点非遗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西藏传统手工艺人才,保护和传承西藏民族传统手工艺术。

四、展望

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振兴正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过去的寺院教育、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的状态,逐渐演变为从初级到高级、从业余向专业发展的教育体系,传统手工艺技能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传承和推广,实现了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重要对话与融合,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需求的变化,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未来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发展,应立足西藏实际,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综合性且具有西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体系。将传统手工艺技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人才。政府、学校、企业等各主体应齐心协力,以文化振兴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创新教育模式、强化产教融合,共同推动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吸纳先进的发展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西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契合点,推动西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有机结合,为西藏的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4][5][10]孟作亭,孟福来.中国藏族文化教育发展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8]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6]谢佐,何波.藏族古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7]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9]许广智.西藏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