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元素融入团扇工作坊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4-04-21 07:21焦乙宁
天工 2024年5期
关键词:团扇传承创新

[摘 要]以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提取徽文化元素,总结其美学价值和特征,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团扇工作坊日常教学活动中,旨在为学校美育工作坊教学模式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并为学校美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徽文化;团扇;工作坊教育教学;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5-007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焦乙宁.徽文化元素融入团扇工作坊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天工,2024(5):78-80.

“徽(州)学”是一门国际性的显学。黟县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徽州文化受到了世人空前的瞩目。如今“打黄山牌,做徽文章”的战略决策已从单纯重视自然山水景观转向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并重,着眼于进一步发掘人文资源的深刻内涵。[1]领悟徽文化精神,了解其历史底蕴,提取其特殊、丰富的文化元素,为团扇绘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灵动的创意思维,更为团扇工作坊教学中课程设计、内容设置、活动安排、绘制创作等提供了参考。

一、徽文化的美学价值

(一)徽文化蕴含思想、人文之美

徽文化蕴含宗族观念、儒学伦理、商业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外化于绘画、书法、建筑、雕刻、文房、戏剧、菜品等领域,形成了徽州建筑、新安画派、徽州三雕、徽商、新安医学、徽州版画、徽州戏剧等文化瑰宝。其蕴含思想、人文之美,将敬畏自然、勤劳质朴、礼义忠诚囊括其中,为现当代徽州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承注入生机。

(二)徽文化中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徽派建筑造型独特,以马头墙、青砖、黛瓦等著称,是古徽州人民智慧与文韵的产物。马头墙起初作为防御火灾的实用性设计,涵养徽地灵气,取“马”勤勉、奔腾之意,在建筑空间布局中展示出优美的墙线,“马头”或高昂或平展,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青砖黛瓦与粉墙搭配,具有简雅、明快的韵味。

徽州木雕和石雕,以民俗故事、花卉、动物等为题材,展现徽州地区的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之美。细腻入微与古拙大气相得益彰,精湛的雕刻工艺为古建筑增添了人文历史底蕴。

新安画派有高逸、绝俗的文人画特征,以徽州山水为创作灵感,绘画清幽秀美,构图独特精巧,忠于心灵表达,形成变化丰富的画风。[2]

徽州版画,以徽地山水为背景,展现地域山川风光和人文气息,特点在于人物体态轻盈修长,面带微笑,刻画线条优美;人景相融,动静交织,极具艺术感染力,是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徽剧为京剧的前身,其艺术形式综合舞台设计、服饰装扮、伴奏音乐、表演艺术等,展现独特的民俗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活力,是研究中国戏剧史、建筑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徽文化元素的特征

(一)古朴典雅的色彩美

徽文化元素的色彩美在建筑上最具特色,以无彩色为主色调,与建筑木质构件的原木色共同营造简洁、清雅的氛围。连成一片的古建筑,让人联想到太极阴阳鱼,一目了然,高深莫测,展现出“道法自然”的东方美学。

(二)质朴的材质美

徽派古民居以磚、木、石为原料,经巧妙处理,将水磨石的光洁、石质的粗犷、木料的温润,对比调和出鲜活的韵律。[3]徽州文房为墨韵雅致、笔法精劲的佳作呈现提供物质保障,作品选用徽州澄心堂宣纸、龙尾山砚石、李廷珪墨、汪伯立笔,用材讲究,独具一格。徽州三雕,以木料自然天成的材质美为依托,展现手工艺者的高超雕刻技艺。

(三)富有人文底蕴的形式美

徽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既包括传统手工艺、建筑,也包括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徽州时令节气风俗浓厚,近几年舞鱼灯、板凳龙等新年民俗活动融合精致的非遗创作与浓厚年味,精彩非凡。在艺术、科技、教育等领域,在忠正、勤勉、质朴、注重实践的精神内核引领之下,徽文化元素体现出品质精良、有艺术品位、内敛雅致的一面。徽州的哲学精神、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交融,通过色彩、明暗、空间、构图、体量、肌理的变化,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展现独特的节奏与韵律。

三、徽文化元素融入团扇工作坊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具有徽文化元素特点的校园环境

团扇工作坊有专门的活动场所,运用古典装饰风格,结合徽文化元素中极具特色的视觉形象,布置工作坊的实践体验区、作品展示区、阅读区、清洗区等,在空间创设中拉近学生与传统地域文化的距离,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艺术学习保障,树木花草、校园建筑之美涤荡心灵;图书室的各类书籍加大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徽文化元素的团扇工作坊也为全新校园人文环境的打造提供了新思路。将徽文化元素置于空间隔断、作品展示长廊、学校艺术角、文化墙中;购买、订阅研究地域文化的书籍、杂志,并设置专门的图书展架,在涉及文化传承的活动中由教师带领,阅读、整理、内化知识,将地域文化的视觉形象与人文精神融入学校校训和办学理念。

(二)团扇工作坊课程设计中徽文化元素的呈现

1.多维体验徽文化,创设丰富的课程主题

课程主题创设,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审美及创作能力。团扇工作坊课程主题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教育价值和定位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掘课程主题,使专业学习变得有参与感、趣味性和探究性。

例如“速写金秋”写生课,组织学生在有百年历史的屯溪老街采风,体会山峦树木与徽派建筑遥相呼应之美。“走进非遗”实践考察课,组织学生到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安徽省歙县工艺厂、老胡开文墨厂等文化研修基地和教育场所,进一步了解徽墨、徽砚制作流程,参与体验非遗创作,向非遗传承人虚心求教。后续以研学记录表、论文、连环画创作等形式,记录研讨所见所闻,将传承非遗与自身艺术审美能力提高相结合。并以团扇绘制作品展示、速写非遗、诗文朗诵、视频制作等形式,在学校官方公众号、网站、视频号等平台展出。“印画团圆”综合材料课,邀请徽州版画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或直接刻制符合扇面大小的作品、或印制扇面素材后,选取适用部分裁剪、火烧、撕裂、粘裱至画芯,与书法、绘画艺术结合制作锦灰堆扇面。“竹之艺”一课,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徽州竹编、竹刻艺术,了解竹制团扇制作方法,参与制作扇框、扇柄。在工作坊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协作形式,绷扇面、刷胶、包边,制作若干素扇,供后续课程使用。

以学促教,美术教师可利用教学活动契机,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着眼于技艺精良之处,尝试制作,并在已有的专业知识上,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为工作坊后续创作提供良好的技术和审美支持。

2.探究性学习,徽文化元素的收集、整理

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提高实践及协作能力,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扩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组织工作坊成员,前往徽州古民居开展探究性学习,分组调研徽派建筑历史、艺术特点、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等,以写作、拍照、速写等形式为古建筑徽元素的分析、总结提供多角度影像记录,使学生对徽派建筑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资源网站,搜索“徽文化、徽文化元素、马头墙、徽文化传承人、徽州名士、徽剧”等关键词,捕捉有用信息,构建思维导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徽文化元素知识架构。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閱相关专著、期刊、论文,了解徽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参考教育部门公布的非遗传承学习建议名单,带领学生参观徽砚、徽墨、徽菜等的制作现场,通过详细解说、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取徽文化传承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地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3.跨学科教学中徽文化的体现

徽州文化,包含地区风俗、习惯、价值观、艺术、科技、教育等丰富内容。在跨学科教学活动中,团扇工作坊根据学情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结,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带着积累徽州文化知识、推广应用徽州文化亮点的学习目标,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家乡大型文化活动中去。

例如,“清明”兼具自然、人文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将语文学科中描绘徽州自然景观、寄托情怀的诗词佳句与团扇绘制、团扇形制书签绘写结合,学生以诗情寄哀思,缅怀先贤、亲近自然。发放活动学习记录表格,以便学生在活动前后进行预习和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把握活动关键信息,巩固新知识,协作交流。

在与地理学科合作教学中,了解地域气候、地理知识,剖析自然环境与徽州民俗活动的密切联系,了解徽州“夏至”风俗。与舞蹈团体合作,以团扇为道具表演民族歌舞,为社区文化增添风采,为辛勤劳动的社会工作者送去夏日清风。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多学科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是地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探索的必经之路。

(三)在团扇作品设计中徽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团扇创作初期,学生对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有了全方位考虑,充分了解团扇作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晓基本制作过程的基础上,填写团扇作品创意设计说明表(见表1),填写时详述徽文化元素与团扇绘制的结合点,可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将创意落到实处,让团扇成为徽文化元素传播的载体。

1.材质的运用

团扇造型、材质多样,选用绢帛与宣纸为扇面,以竹、木为扇柄。工作坊团扇制作,选用徽州特有的宣纸裱扇,以书画艺术墨韵展现徽州山水的优雅,可谓相得益彰。徽州盛产竹、木,在团扇扇框和扇柄制作中,运用徽州竹雕、竹编,将徽派园林中窗棂、门廊等造型与团扇结合,进行扇面形状革新创意尝试。与学校漆艺工作坊进行艺术坊间合作,以徽派漆艺髹饰技术涂刷扇柄,描绘图案,增强其质感和耐久度。

2.扇面绘制的传承与创新

安徽博物院、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中不乏徽州名人画扇精品。团扇工作坊组织学生对扇面绘画精品进行临摹,学习绘画技法,研究徽州绘画史。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画精髓的基础上,把新安画派绘画风格融入团扇创作中,力求以清新雅致的设色、舒朗明净的墨韵呈现。以四时山水、花鸟景物入画,展现自然之生命力;布局得当,以留白营造意境。

在现当代文化繁荣的新环境中,注重扇面绘制与徽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联结。例如,结合不同非遗艺术创作形式,探索将徽州版画艺术、漆画艺术与团扇的创意融合,以版画印制扇面和水漂漆画的方法呈现,丰富团扇的艺术效果。脸谱化徽州名人,将徽剧艺术的妆造部分与绘画人物造像创作结合,表现风格不限,学生可创作出卡通造型的名人脸谱,增强艺术趣味性。立体描摹徽派建筑部件并以创意纸雕形式粘贴在扇面上,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3.团扇的衍生形式

团扇工作坊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徽文化元素赋予团扇的表现力活学活用,与不同质感、工艺的物品结合,衍生多种与学习、生活、娱乐相关的创作表现形式。例如,印制团扇图案的文化衫、抱枕、水杯、笔记本,制作团扇造型的U盘、冰箱贴、书签,批量生产实际产品,参与帮扶赠予、义卖捐赠等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活动,扩大校园美育影响力,传承徽文化深厚底蕴。

(四)教学成果展示和评价

除了校园内美育常规展览,选择有地域文化代表的建筑或研修场所进行团扇绘制创作展示,将徽文化元素运用到展板设计、展厅布置中。结合当地非遗传播主题活动,布置参与性、艺术表现性强的展区,例如在现场展示团扇制作、绘制过程,表演团扇舞蹈,设置有指导教师参与的团扇绘制体验区等。

工作坊学习成果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实际学情出发,制作学生学习档案,收集、录入学生学习记录表、探究性学习手册、创作展示图册等有直观参考意义的内容,并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校联合评价等形式,分配评价分值,以课程主题转换为节点,结合阶段性评价,提供有效、详细的评价语,这对团扇工作坊成员创作与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促进意义。

四、结束语

地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传统图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材及加工工艺、地域性节庆及相关历史传说等,具备物质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既能承载地域性审美,又能使学生认同家乡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4]团扇工作坊将徽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美术常规课程教学补充,艺术活动平台扩展以及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团扇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本身孕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新时代美育要求下,学校应加强传统艺术载体与民族文化结合的研究,通过多种类艺术工作坊的开展营造传承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王振忠.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愿.守正创新意求真:新安画派与中国当代水墨传承[J].艺术大观,2023(23):135-138.

[3]赵焰,张扬.第三只眼看徽州:徽州老建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汤瑜.地域文化视角下中学美育路径初探[J].甘肃教育,2023(18):38-42.

猜你喜欢
团扇传承创新
南宋 吴皇后 行书题青山白云图团扇
南宋 杨妹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诗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