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研究

2024-04-21 02:58李金柱傅语慧寇玉卓池汝瑶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

李金柱 傅语慧 寇玉卓 池汝瑶

[摘 要]探讨了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的历史、技术特征及工艺价值。该工艺结合铜与银材质,运用现代材料科学与传统手工技艺,将高难度的锻打、焊接等工艺相融合,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拓展了所制器具的审美表现力。对该工艺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地方经济活力、传承传统手工艺匠心精神。

[关键词]铜包银工艺;造物思维;技艺融合;手工锻造;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3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金柱,傅语慧,寇玉卓,等.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研究[J].天工,2024(4):30-32.

铜包银工艺是国内外目前为止较为复杂、难度系数较高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工匠通过将铜与银相结合进行锻制,展示了卓越的手工艺术魅力。这一独特工艺不仅是云南民间工艺高超水平的具体展现,更是物质与精神双重遗存的生动诠释。本文深入剖析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与工艺价值,旨在明确其在云南乃至全国民间工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提升铜包银工艺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

一、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的历史渊源

鹤庆县银器锻制技艺,起始于南诏国时期。《鹤庆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汉族洪姓参将在新华石寨子屯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明朝时新华村的村民向军队人员学习有关冶炼,加工铜器、银器的知识和技艺,自此之后世代相传,并且辐射到了周边的地区,为鹤庆地区银、铜手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鹤庆县银器锻制技艺的分支,铜包银制作工艺的发展路径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创新性。由于我国历史上并未见明确记录铜包银工艺的相关文献,故其在我国的确切来源仍有待进一步学术研究与探讨。铜包银工艺在鹤庆的出现,可以说并非本土自发形成,而是由其他地方传入。2012至2013年,一位本地工匠在外来人士的指导下开始尝试铜包银工艺的制作。在这之后,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位鹤庆工匠出于求新求变的心理以及对工艺极致性的追求,也开始了对铜包银工艺的创作实践。尽管初期面临技艺不成熟、颜色处理技术欠佳等问题,但在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下,少数几家工坊在2014年前后分别取得了对铜包银工艺研究的初步进展,并在2015年成功制作出色泽精良的产品,标志著铜包银工艺品在鹤庆的加工生产逐渐步入规范化的正轨。

2019至2021年,铜包银工艺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期,鹤庆在做铜包银工艺品的工作室有四五家规模相对较大。目前,尽管受到机制批量生产导致的同质化竞争、模仿抄袭问题以及市场价格战的影响,铜包银制品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工艺在特定时期对推动鹤庆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提升新华村手工艺品知名度与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铜包银工艺在鹤庆当地的发展体现了民间智慧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工匠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为研究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提供了鲜活实例。

二、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制作工艺流程

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独特且复杂,工序繁多、技术壁垒高,制作过程中融合了材料科学与传统技艺,充满变数。以铜包银一体壶为例,从设计至成品历经数道精细环节,每步均严格遵循传统规范,展现出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技艺传承的精神内核。深入研究此工艺流程,不仅是对其独特技艺及创新性的客观记录与理论解析,更是对传统工艺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的一种弘扬与传承。

(一)设计器型

铜包银一体化茶壶制作首重形态设计,此阶段需依据理念精确构思并绘制尺寸详尽的壶体结构图,包括银、铜片厚度等关键参数,并预估成品质量以确保结构合理与功能达标。

(二)开片

在制作中,工匠将银块、铜块手工锤打成0.5~2毫米厚度的均匀片材。确定中心后,以铁圆规绘制并裁剪出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的圆形材料,下料时确保边缘平滑无锐边,利于后续工序的安全操作,保证器物的整体效果。

(三)打磨清洗

深度清理铜片和银片中的油污并进行细致打磨,确保各接触面平滑无损,以杜绝影响焊接或接合效果的潜在因素。完成打磨后,需迅速去除表面水分,并在短时间内将干燥且洁净的金属片对齐堆叠。

(四)锻打成型

在精密套合铜与银的材料后,经过严格的回火及锻打的循环处理才能使器物成型。回火的目的是软化金属材料,提升其可塑性以满足后续制作器型的需要。回火后,待器型自然冷却至适于操作的温度即可进行锻打,通过外力敲击金属材料来实现对器物形状的塑造。回火和锻打需反复交替进行,以实现铜、银两种材料间牢固的一体化结构,铜包银壶的壶身和壶嘴往往采用“一张打”的技艺一体成型。该工艺旨在利用铜、银材质卓越的延展性确保无缝接合,避免微小间隙和气体滞留,以防酸洗时内部隔层形成及热处理阶段因气体膨胀导致受力不均变形。此步骤对保证工艺品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五)器型调整

器物成型后,对器型进行精细化调整与修整,包括壶口平面磨削、反包边处理以及壶体整体圆度的检验,确保壶身厚度均匀且形态端正。针对壶底实施肌理化加工以提升摩擦力,增强其稳定性。

(六)錾刻

若壶身的设计有装饰性图案,则需先灌注松香以填充壶身内部空间,以为后续的錾刻工艺提供支持与保护。随后对图案进行錾刻处理,待錾刻图案完成后,需对壶身内部已固化的松香进行加热软化,之后彻底清洗。目前,在鹤庆新华村铜包银一体壶的艺术实践中,錾刻心经纹样比较具有代表性。

(七)打磨抛光

该阶段需要用到抛光机、布轮和羊毛轮等工具,在布轮表面涂抹蜡作为抛光剂。由于布轮的柔软特性,通过布轮与壶面之间的摩擦,能够有效清除各类杂质与瑕疵并使壶体表面光泽更加均匀,从而显著提升壶身的光洁度。

(八)着色处理

在转台设备上,通过分阶段调控火候,由小火初始预热逐渐过渡至中火,再提升至中大火,整个着色时间约2分钟,实现对器物表面均匀的着色处理。旨在确保铜材料在受热过程中色泽转变的一致性与可控性,最终达到理想的酒红色效果。

(九)二次拋光

在着色处理后,铜包银壶表面会产生亚光效果,为此需要进行二次抛光处理以提升其光亮度。二次抛光依然采用抛光机与布轮,并将抛光机速度调至慢速状态。通过抛亮操作,使壶体表面更为光亮。

(十)清洗晾干

经过前期多项工序后,铜包银壶内部银胎会形成轻微的氧化层,清洗环节的核心就在于彻底去除银胎表面附着的氧化物,通常使用钢丝球等工具对壶内银胎进行细致刷洗,确保其洁净光亮与功能完好。

(十一)安装配件

最后,一件完整的铜包银壶少不了多元材质配件的设计与组装,如木制把手、玉制壶钮等。通常单独精雕细琢不同的配件,再进行巧妙的组合安装。不同材质配件的融合不仅完善了铜包银壶的功能,更提升了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与审美价值。

三、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制作工艺价值探析

(一)成型工艺:各取所长的造物思维价值

针对传统银壶与铜壶作为茶器时各自的优点与局限,铜包银工艺巧妙整合了两种材质特性,从而实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优化融合。

银壶因其具有独特的水质软化功能及显著的抑菌、杀菌效果,能有效保持茶叶醇香的品质;然而,银材质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硬度较低且易受外力影响变形,相对较弱的耐用性成为银壶长期使用的一大挑战。相反,铜壶凭借较高的硬度,确保了壶体的结实耐用,加之铜着色的丰富性为茶具增添了美学价值。但铜壶潜在的铜绿生成问题,对直接用于煮茶的安全性构成威胁,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铜包银工艺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银、铜两种材质的优点,创造性地以纯银内胆确保茶叶与壶内部接触的卫生安全,并能显著增强茶汤口感;同时采用纯铜外壳,增强了壶体结构的稳固性,为银提供了保护屏障,降低了氧化速率,同时赋予了茶壶作为装饰艺术的可能性。

铜包银工艺在茶器制作领域的创新突破了传统金属工艺的局限,满足了现代人在实用与审美上的双重需求,开辟了茶器设计与制造面向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充分展现了“各取所长”的造物思维在工艺实践中的深远价值。

(二)锻打工艺:千锤百炼的技艺融合价值

除了材质上的各取所长,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还展现了极高的工艺难度与技术挑战,该工艺不仅要求匠人具备对单一金属材料如银或铜进行精细锻造的能力,更需将两种材质特性差异显著的金属——铜和银,以极其精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首先,在锻造过程中,铜包银工艺由于需要同时处理双层不同厚度且硬度不同的铜、银材料,使得整体的锻造工作量成倍增长。单独制作一把银壶已需20万锤以上的精工细作,而铜包银壶则可能需要38~40万锤的高强度劳动,体现出工艺复杂程度的显著提升。

其次,焊接环节的难度亦随之剧增。不同于单材质的焊接,铜包银工艺需兼顾铜与银各自的熔点(铜熔点为1 083.4摄氏度,银熔点为961.93摄氏度),这就要求匠人在低温焊药的支持下,精确控制焊接温度,避免银熔化或铜起皮产生沙眼等质量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工匠具有高度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在尊重两种金属各自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实现无缝焊接。

再次,在器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由于铜与银的柔软度不一,且随着器型的变化不断调整锻造力度,无疑增加了工艺操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例如,在相同的击打力度下,铜与银所产生的形变程度迥异,铜较硬不易变形,而银则更为柔软易塑。因此,匠人在锻打时必须在动态变化的工艺流程中持续调适,找到既符合铜的刚性又满足银的柔韧性的平衡点。

总之,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实现了铜与银两种材质在技术层面上的完美融合,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实践,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发扬光大,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精神的匠心传承。

(三)装饰工艺:对比和谐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设计与制作中,鹤庆铜包银工艺充分展现了银与铜两种材质的色彩对比之美及其独特的纹饰形制,不仅体现了民族审美情趣和地域文化特色,更凸显了其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表现力与竞争力。其设计依托于两大传统金属工艺技术——造型技艺与表面装饰技艺。

在造型技艺方面,铜包银工艺品遵循手工锻制的传统路径,通过匠人巧手将铜、银两种金属重叠锻造,形成别具一格的产品形态,从而奠定了铜包银工艺的设计根基。这种对传统金属锻造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使得每一件铜包银工艺品都成为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在表面装饰技艺上,铜包银工艺尤为注重铜的化学特性所带来的丰富色彩变化,铜遇热后呈现出来的斑斓色彩大大拓宽了设计的可能性。此外,錾刻作为铜包银壶的核心装饰技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錾刻工具剔除壶体外层的铜材质,使壶体内层的银胎显露在外,利用铜与银的色泽对比增强视觉张力,配合纹样的设计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层次感以及对比分明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品凭借其对比与和谐的艺术审美价值,成功地将传统的金属工艺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鹤庆新华村铜包银工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智慧,是匠人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的结晶。该工艺通过精巧整合银、铜的材质优势,实现了茶器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各取所长”的造物理念。其高难度的锻造、焊接技术挑战了传统金属工艺极限,展示了技艺融合的独特价值。同时,铜包银工艺品凭借对比和谐的色彩搭配及錾刻装饰艺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与设计感。因此,深入研究并切实保护传承这一工艺,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以及促进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欣彤.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新华银器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2]刘荣凯.云南鹤庆地区錾刻工艺的现状及在金属首饰制作中的应用[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3.

[3]陈燕琳.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白族银铜手工技艺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严彬.艺无止境 寻根问祖:探寻一体铜壶锻造工艺[J].工业设计,2016(6):136,138.

[5]于明慧.云南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承发展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6):104-107.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戏剧评论“死水微澜”现象之我见
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探究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