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荣亮 孙超逸 高贞
【摘 要】 从改编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18题出发,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高考立体几何试题改编路径:变背景、变条件、变问题;以“抠图法”得到新的几何体,并通过8种不同解法谈改编题的质量.
【关键词】 新高考;立体几何;改编;变背景;变条件;变问题
题目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18题)如图1,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2,AA1=4.点A2,B2,C2,D2分别在棱AA1,BB1,CC1,DD1上,AA2=1,BB2=DD2=2,CC2=3.
(2)点P在棱BB1上,当二面角P-A2C2-D2为150° 时,求B2P.
我们知道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共分三个部分:背景、条件、问题,因此我们的改编路径有以下几种:条件、问题均不变,形式变一变[1];条件不变,问题改变;条件改变,问题不变;条件和问题均改变;背景改变,条件和问题均不变;背景改变,条件或问题改变[2].下面我们基于前五种路径对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18题进行改编.为什么要改编第18题?因为笔者参加了第18题的阅卷工作,发现第一问有很多奇怪的解法,最常规的建系法反而不会用,因此就有了改编1—4.
改编1 题目条件不变,问题也不变,只是问题的形式变一变:
(1)证明:A2,B2,C2,D2四点共面.(问法不一样,本质和原题一模一样)
(2)点P在棱BB1上,当二面角P-A2C2-D2的余弦值为-3/2 时,求B2P.
改编2 题目条件不变,改变问题:
(1)证明:B2C2⊥平面A1B1CD;
(2)点P在棱BC上,求平面PA2C2和平面A2C2D2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圍.
答案:(1)略;(2)0,21/7
为什么想到问题“B2C2⊥平面A1B1CD”?因为有学生通过两条直线垂直同一个平面证明两直线平行.第(2)问去掉“二面角P-A2C2-D2为150°” 这个条件,自然就有这样的问题:求平面PA2C2和平面A2C2D2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围.
改编3 条件改变,问题不变:把题目中的“BB2=2”这个条件去掉,换成“B2为BB1上的动点”.
(1)BB2的长度为多少时,B2C2∥A2D2;
(2)当B2C2∥A2D2,点P在棱BB1上,且二面角P-A2C2-D2为150° 时,求B2P.
答案:(1)BB2=2;(2)B2P=1
改编3把定点B2改为动点B2,新问题和原有问题本质一样.
改编4 条件改变,问题改变:把题目中的“BB2=2”改为“BB2=1”.
(1)求直线B2C2和直线A2D2夹角的余弦值;
(2)点P在棱BB2上,求平面PA2C2和平面A2C2D2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围.
答案:(1)310/10 ;(2)21/7,3/2
改编4这两个问题也比较容易想到,而且可以换成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
改编1—4的目的是什么?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准确地说训练学生用建系法解决立体几何第一问,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前4种改编对我们一线教师非常简单,每一位普通教师都可以编出来,虽然简单,但对巩固学生双基的效果明显.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改编,并对其进行全面解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理解.
改编5是将高考题中P-A2B2C2D2直接从长方体中抠出来.
改编5 如图2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AB=BC=CD=DA=5,PA=22,PB=1,PC=2,PC⊥PA.
(1)求二面角P-AC-D 的大小;
(2)求四棱锥P-ABCD 的体积.
分析:这是个不规则的四棱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有不少解法值得我们一起探究,下面笔者提供8种不同解法供读者朋友参考,以便学生训练,帮助他们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立体几何解题能力.
点评 改编5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改编,这样不规则的四棱锥以前从未考过,有一定的新意,如果我们不指出它是从长方体中抠出来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想到.这道题或许还有更多的解法,在本文中不再一一叙述.展示8种解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教师和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说明改编的质量还可以.因为评价一道改编题的质量标准之一就是能否用多种解法去处理.当然这道改编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这也不影响这道改编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元韡.例谈高中数学试题的改编式命制的策略[J].数学通讯,2019(02):51-54+59.
[2] 龙艳文.高中数学试题改编的常用方法及意义[J].数学通讯,2018(12):9-11.
作者简介 卢荣亮(1990—),男,江苏南京人, 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数研究和命题研究.
孙超逸(1996—),男,浙江温州人, 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
高贞(1979—),女,浙江宁波人, 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