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024-04-20 10:30赵春晓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

赵春晓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性特点逐渐演变和转化为民族文化。针对国风潮现象,本文以纪录片《紫禁城》的几首主题曲为例,阐述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

关键词:传统文学;民族戏曲;民族器乐;传统文化符号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是沿袭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代表了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传统遗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认同。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欧美流行元素结合的结果是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在吸收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同时,在世界乐坛上开创出来的音乐风格,为世界流行音乐文化做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贡献。

学堂乐歌是流行歌曲的萌芽,它的产生经历了上海时期(1927—1936年)、香港时期(1949—1959年)、台湾时期(20世纪70年代)、多元化时期(1979—至今)。流行歌曲发展到现在,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中国的流行音乐涉及题材多样化,音乐风格多样化,歌词的文学内容也日益深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整体而言,中国流行音乐呈现出一种“传统化”趋势,并打破文化界限,形成了多种音乐文化类型的流行音乐。正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中国流行音乐正以全新的流行音乐形式走向世界。比如李玉刚的“万疆三部曲”系列、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纪录片《紫禁城》的十二首主题曲。

三、流行歌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

大型系列纪录片《紫禁城》主题歌专辑共收录十二首歌曲,它们融合流行、摇滚、说唱等新鲜元素以及诗词、京剧等传统元素,既具有实验性和艺术性,也具有流行性。纪录片《紫禁城》讲述了紫禁城从明代建立,跨越明、清、民国、新中国不同时期,历经一路风雨,成为今日的故宫博物院。纪录片以紫禁城为第一视角,见证泱泱中华之大国崛起,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和对当代的观照,十二首歌曲创作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当代音乐人的美学态度,展现当代音乐人的历史观和艺术观,以及当代国人的精神面貌,唤醒更多年轻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歌唱家国情怀、磅礴与细腻兼备的《城》;《潜龙勿用》豪迈激昂地诠释了终将飞龙在天的奋斗精神;《在惊涛骇浪里》再现了郑和辉煌的海上传奇;用声音铺陈开《千里江山》的恢弘画卷;温婉细腻地描摹中国文化的《字里行间》,亦传达出对远方世界的求知;在《光亮》中唱出中华民族身处逆境时的不屈精神;用《四海》呈现出康乾盛世背后的深厚包容之心;《荣耀天成》让人惊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盛的盛世;《敢》唱出了古今历史共鸣;《白鹭思一骋》用当代流行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生机;演绎家国命运迎来历史转机的《破晓》;《天地龙鳞》以广阔的历史观,颂扬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使命感。

(一)传统文学在歌词中的融合

通常流行歌曲吸引着广泛的听众群体,通过将传统文学融入其中,可以吸引更多人对传统文学的关注和学习。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流行歌曲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媒介,在流行歌曲中加入传统文学元素,不仅可以让他们以更轻松、更愉悦的方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学,还可以通过流行歌曲的形式将传统文学传达给更多人,吸引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进而推动传统文学的研究和传承。

1.诗词意象与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诗词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含义是多样而丰富、相辅相成的,它们通过意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将作者对人、事、物的感知与触动的复杂情感和思想以凝练而生动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传递了他们对生命、世界和美的理解与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和感受。流行歌曲中融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使得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感表达方式,使歌唱者与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并体悟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与价值。

“日月拂江流,千年亦如旧”,“日月”“江流”是传统诗词中的意境。用“日月”代替时间的流逝,“江流”则代表一种永恒不变的力量或景象,整句表达了有些事物无论经历多少岁月变迁,都能保持其原始的状态或存在。在现代言语中,无法面对面畅谈或倾诉的感情可以通过传统诗词的意境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寄托于物,情意交融,更能激发观众的共情心理,展现出流行歌曲的感染力。正如这些意境与情感的结合,使得《千里江山》成为《狂澜》的主题曲,其以故宫馆藏《千里江山图》为题,站在十八岁作者王希孟的角度,突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倾诉了对“千里江山”的私心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千里江山”舍命相搏的胆量和勇气,及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之心,整体充满了力量及所要表达的勇气感。

2.语言创新与意境应用

语言创新和意境应用是创作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它们通过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手法,为作品带来了更加精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创新和应用融入流行歌曲中,不仅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吸引力,还能够促进听者的思考和感悟,呈现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人生感悟。

《千里江山》中的“见少年,鲜衣怒马勇”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说的是看到一个年輕人穿着鲜亮的衣服,骑着勇猛的马匹。“凭海望峥嵘,敢舍命”说的是站在海边远望壮丽的山脉,敢于舍弃生命。“万里江奔涌,一叶轻薄扁舟,心怀难收”的意思是乘坐一叶轻薄的小船,内心激荡难以平静。从整体上看,这几句模仿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节律,诉说了在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总有人逆流而上,勇于担当,负重前行,表达了对“千里江山”舍命相搏的胆量和勇气,及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之心。还有“日月拂江流,千年亦如旧”与“手绘青绿稠,山川亦如旧”对仗,表达了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和祝愿,以及对祖国秀丽景色、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五千年文明的感慨与赞叹。这些都是古韵今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运用这种方式,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音乐一样广泛地流传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天地龙鳞》中的“我清醒,等回音,盘旋泱泱华夏文明”,“盘旋”这个词一方面可以呼应“回音”,另一方面能勾勒出“华夏文明”这条巨龙盘旋天际的雄壮画面,一语双关,恰如其分。“一片鳞,一寸心,以小成其大我坚信。将民族,的命运,昂首抬起再次复兴。游天地,寻龙鳞,龙的血脉蔚然成林。”这段词结构工整,表现出了追求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意义。它借用了龙的形象来象征民族的力量和辉煌,重拾文化自信,重铸民族凝聚力,鼓励个人和民族以小的努力和心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大目标而付出行动,并且通过追寻和传承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来振兴民族,展示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流行歌曲中融入传统文学歌词元素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学更加接地气、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且有益于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推动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

(二)民族戏曲的巧妙融合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具有漫长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唱段不仅可以使流行乐曲更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凸显民族特色和独特美感,增添曲目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实现不同音乐风格的交汇和碰撞,吸引更广泛的听众,令听众体验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鸣。

第六集《余晖》的主题曲《光亮》中加入了京剧的念白和唱段。把苏轼《定风波》中的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戏曲念白放在间奏后,混编上选择强回声遥远的效果,使那种潇洒、不为外物所扰的洒脱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切辛酸皆过往,都做笑谈吧,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罢了,渺小、微弱、柔软,但无畏,用尽全力,努力光亮自己。当中还加入像是若有若无的吟唱,或是铺了一层洞箫,总之整个间奏的层次十分丰富多彩。之后紧接一段强声的副歌,在这里,周深的强声形成了一个高潮的爆发,歌颂着经历了六百余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的紫禁城,歌颂着经历了六百余年风雨依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歌颂着源远流长、传承不变的中华文明。一声清啸,自然投入四句戏腔“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畅音阁里终一叙,六百年一粟沧海一梦”,对比歌词完全一样的老生念白,听感上完全不一样,是释然和超然,是一种慰籍。在纪录片的大背景下,歌曲的基调厚重且开阔,仿佛在歌曲里能看到历史的画卷在空旷的紫禁城大殿里徐徐展开,演唱者周深将这段戏腔中国传统文化里直面风雨、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得酣畅淋漓。

同样,第八集《盛世》主题曲《荣耀天成》的第二段“眉间起洛神的微风,吹过清明上河的垂柳和人烟,心间流觞杯盏绕月,盛开成一万段锦绣和诗篇”也采用了戏曲的唱段。

总之,戏曲元素的融入为流行乐曲带来新的音乐元素和曲式结构,突破传统的音乐风格,为乐曲增添新鲜感和创造力。同时,加入戏曲唱段可以引发人们对于戏曲和流行音乐之间关系的思考,推动人们对于音乐形式的探索和扩展,这种尝试可以拓宽音乐的发展边界,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三)民族器乐伴奏的融入

民族乐器作为特定民族的传统乐器,融入流行音乐可以帮助其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这种融合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实践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方式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声音特色。这种结合创造了独特而新颖的音乐风格,使流行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

第一集《王者》主题曲《城》中,传统打击乐器碰钟的敲响,低沉悠扬的箫缓缓出场,暗示着紫禁城的历史帷幕由此拉开,正所谓:一曲乐章,奏响从苦难中崛起的华夏。谭维维用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定,用深情绵长的旋律,以及极具东方韵味的华美歌词,开启了一场故宫深度之旅。间奏,碰钟的衔接承上启下了“家城”的动人氛围,大鼓的融入表达出天子戍边的帝王朱棣,最大的夙愿只是想在征战后速速回家,做个普通人。尾声,碰钟和箫再次与开头呼应,表达出一个家对“出征的雄心”与“归来的落寞”之间的无限包容,准确地捕捉到帝王朱棣的普通人情感,大气华美又款款深情。

像这样民族乐器伴奏融入的歌曲还有第七集《融合》的主题曲《四海》、第八集《盛世》的主题曲《荣耀天成》、第九集《思危》的主题曲《敢》和第十集《图存》的主題曲《白鹭思一骋》等。将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这种跨界合作可以让民族音乐走出本土,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也可以让民族文化和身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展示和认同。同时也具有创新和突破传统界限的意义,可以打破传统音乐的框架和限制,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丰富了音乐领域的创作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

文化符号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的一种象征或标志,能够代表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传统、风俗习惯,等等。通常它们可以是物体、图像、符号、行为或言辞,通过具体形式和意义来传递文化信息和认同感。在这里,传统文化符号特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信仰体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德、情感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流行歌曲里融入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传播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而且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在最后一集《新生》的主题曲《天地龙鳞》中,传统文化符号是这首歌曲的最大特点,比如“九龙壁,瓦上琉璃,历史从这衰落又崛起”九龙壁是清乾隆年间烧造的单面琉璃影壁,立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背倚宫墙,威严凝重,上有九龙,形态各异,或升或降,第五龙正居其中,诚然九五之尊。琉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上便镶有蓝色琉璃,而古法琉璃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产出率很低,及至南北朝时期,大月氏的工艺传入中国,琉璃的烧造和使用逐渐兴盛。紫禁城建筑的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花园和琉璃壁上也有蓝、紫、黑、白等颜色。这一句歌词十分完美,“瓦上琉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旋律高度契合,而且由于“上”字这个轻声存在,给旋律带来细节变化。

“这龙鳞,却曾经,铿锵落地犹如碎冰。一片鳞一寸心,故事飘摇我不忍听”,龙鳞指的是“家国凝聚力、民族气节、文化自信”,在衰落的历史中,龙鳞散落,铿锵有声,犹如碎冰落地。龙的传人经历风雨飘摇,历经衰落,不忍回顾,类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感。

“人守礼,心守静,悠扬古琴弹君子心”,阐述君子气节,讲中华民族品德高尚,刚直正大,浩气长存,万民传承。

“山水里,泼墨抹去,只见嶙峋华夏骨气”,“华夏”代指中华九州及汉民族,“山水泼墨”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也被称为水墨山水或泼墨山水,它在传统绘画中承载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念的一种方式。“泼墨抹去”颇似“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嶙峋”这个词除了形容瘦弱,还可作“刚正”之意。无论雾气是聚是散,华夏儿女皆坚毅刚强,不屈嶙峋骨气,挺立山河脊梁。

流行歌曲传统化的发展方向符合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而流行歌曲中有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才能表达独特的民族情感、民族道德情怀和民族价值意识等,从而赋予流行音乐作品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使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更为宽广,也为流行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罗箫,樊丽军.探析民族化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应用——以吉林省为例[J].黄河之声,2021(03):24-26.

[2]徐浩铭.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8(04):51.

[3]舒瑶,王云.传统器物文化视野下的流行歌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1):103+105.

[4]徐幸.传统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传承功能研究[J].今古文创,2020(17):62-63.

[5]曹桦.从“大我”到“小我”——近三十年来流行歌曲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与变迁[J].艺海,2013(04):30-32.

[6]韩莹莹.跨界合作: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对话”[J].今古文创,2023(13):104-106.

[7]赵文琦.浅析流行歌曲歌词之文化走向[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268.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
西北地区民族器乐艺术分析
论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中舞台经验的训练
谈民族乐器阮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民族器乐钢琴伴奏踏板运用的心得体会
试论安代音乐的器乐化创作
中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探讨
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