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乐器阮的传承与发展

2017-03-18 12:38韩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承发展

韩诚

摘 要:中国的阮乐艺术事业经过近几十年、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终于被重新挖掘、振兴、发展起来。阮具备了基本统一的型制,并且系列化。其演奏技法丰富,经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己具有“弹、挑、轮、划、提、捏、拨、刮、勾、打、滑、止”等三十余种演奏技巧。乐曲风格多样,阮的音色也变得更加多彩、动听,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合奏领域中。不仅如此,阮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器乐;阮;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48-02

作为民族弹拨乐器中的新成员,阮有着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阮的系列化产生了完整的高、中、低音体系,统一的音色和良好的融合性,为组成阮族乐团创造了条件,也为演奏多声部合奏、甚至阮交响乐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阮的系列化特点形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阮族乐团必将成为未来阮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阮的发展史

五十年代初,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指导下,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却在近代几近失传的阮,终于迎来了它重生的真正机会。建国之初,民族管弦乐队的合奏形式还很不成熟,民族乐器存在着乐器形制繁杂、不配套、发音不理想等种种不足。民族管弦乐中长期缺少一种更具融合性的中、低音声部乐器,阮因其本身乐器结构的独特性成为弹拨乐器中音质最具融合力的乐器,它余音长,声音松而柔和,更为适合乐队合奏。1950年,时为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张子锐,出于对民族器乐合奏乐队音响的探寻,在实践中发现原有的由阮变形而成的月琴、秦琴、双清三种乐器音区明显过于集中,缺少高低声区之间音的层次变化。于是根据当时学院民乐队的需要,首先设计制造出低音阮和大阮。张子锐仿造古代琵琶在阮的面板上重新开设了久己失传的弯月形音孔,这于扩大阮的音量进而拓展阮的独奏、合奏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初步制成由小阮、中阮、大阮、低阮组成的“系列阮”。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阮在型制上、外观上、功能上基本没什么变化,甚至到清末及民国初期,还走了下坡路,四根弦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二根弦或三根弦。表现手法极为简单,主要在乐队中弹一些单音、长音,为主旋律伴奏。琴线也只是丝线或尼龙线。音量、音色比起现在的阮相差甚远。到了五六十年代,由于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相继出现,在演奏的实践中,民族乐队在中,低声部音量方面相当薄弱。因此,这个年代开始对一些乐队中的中、低声部乐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如:中胡,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又如:中、低音加键唢呐;中、低音加键排笙等等;阮也不例外。

二、阮在乐队中的桥梁作用

改良后的阮采用十二平均律定位,和声功能非常丰富多样。从简单的音程到复杂的七和弦演奏,变化自然,为民族音乐交响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概70年代以后,中阮、大阮开始出现了独奏曲并活跃在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有些曲目如《云南回忆》等,可说是为中阮的演奏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一时期的中阮独奏作品主要有《火把节之夜》《龙灯》《黄河随想》等等,大阮独奏曲作品主要有《流水新颂》《侗歌》等,还有阮的二重奏曲目《牧场之家》等等。其中,《火把节之夜》流传至今,己成为中阮独奏曲中的经典之作。丰富了民族音乐舞台,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音乐人士了解、喜爱这件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阮在乐队中的可塑性很强,半音阶十二平均律的排列,深沉、浑润的音色,使传统以高尖音为主的中国民族乐队,在音色和音域方面,得到了极为需要的补充。

阮随着在乐队中的需要,位置越来越重要。全国各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阮专科及第二专业课程,培养新人。在各大民族乐团的乐队编制中,阮的数量也成倍增加了。正常的乐队中,以前只需四把中阮,但在中阮改良后,这样正常的乐队中,由四把已变成六至八把,来加强乐队的中音、低音声部。因此,阮在这一发展时期,被人友好地称之为"中国吉它"(当时吉它在社会上非常流行)。

正是这火热的乐器改良之风,把阮传入了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民族乐队中。广东地区也不例外,因为广东音乐本来就具有滨海开放性的文化特点,所以在民族乐队中,阮自然被融入于广东音乐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编配、创作的广东音乐作品《鸟投林》《步步高》《琴诗》《粤魂》及《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作品中,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型作品中很多中阮一起运用犹如合唱中男中音声部。中阮在乐队中多以伴奏音型出现,节奏性强、明快,是弹拨声部的主心骨。所以中阮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重视和青睐,逐渐成为是配器中必不可的一个乐器。如在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中只用了阮族系列作為伴奏乐器。二胡以凄美悲怆、委婉的旋律和阮族群密集点状滚动线条交相辉映,阮族穿梭于二胡旋律之中,为其起到陪衬作用。中阮除了在乐队里担任伴奏乐器以外,还和其它乐器一起进行重奏。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中阮的独奏也成为了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如周煜国作曲的中阮独奏曲《山韵》是一首难度较大的独奏曲。此曲以跳跃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为基调,让我们尽情领略了山的威严、朦胧、气韵、诗意,听来别有韵味。

三、阮的传承与发展前景

阮在我国的民族器乐发展史上已经留下了两千多年的岁月痕迹,是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我们所要传承的不是几首曲目和演奏技巧,传承的是凝聚在这些器乐和乐曲中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5000年的民族魂。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年代越需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越是在各种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越需要我们这些阮乐的“传道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坚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如此的大环境是对整个民族器乐传播弘扬的利好消息,在如此的背景下,阮乐该如何把借着此股东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是一个需要当代阮乐“传道者”们共通面对的课题,结合过往,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阮的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乐器除了二胡、古筝,琵琶等还有一个外形很圆名为阮的民族器乐,它在我国的民族器乐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有了两千年的痕迹。

其次,应明确其可作为弹拨乐的入门乐器,让更多的孩子们通过接触阮,了解弹拨的相关技巧,融会贯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孩子接触到阮。推动阮乐兴趣班在中小学校的建设开展工作。

再次,应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建立阮爱好者协会,并定期组织相关会员讨论心得,另外我们的阮乐大家、名家也应给这些协会更多的关怀,让整个阮乐在全国能有更多的群众基础和群众热情。

总之,一个乐器的传承和发展,还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支撑,而目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直被忽视的教学内容,而民族音乐在教学中更是难以有一席之地。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也慢慢意识到教孩子们唯奥数、英语的应试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戕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适当的艺术教育能让孩子在成长阶段获得更多的快乐,并能受用终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加大对学生艺术教育的投入。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关于当代阮的思考与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015C029。

参考文献:

[1]林谦三(日).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唐朴林.历代八音诗荟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