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现代改编

2024-04-20 10:05金琳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白先勇牡丹亭昆曲

金琳

摘要: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然而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似乎行将就木。为了让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接轨,白先勇先生带领团队对《牡丹亭》这一昆曲经典剧目进行了精心改编,从而使其重获生机。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两版《牡丹亭》,分析“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与影响,让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例可循。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白先勇

昆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美学传统和独特的东方神韵,历经沧桑而魅力不减。《牡丹亭》则上承“西厢”,下启“红楼”,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立起一座高峰。《牡丹亭》瑰丽的爱情传奇与典雅唯美的昆曲相得益彰,自诞生起,便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时时被抛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尤其20世纪上半叶,戏曲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从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扎根群众,结合时代进行改编必不可少,“青春版”《牡丹亭》就是相当成功的一个案例。

一、传统《牡丹亭》概述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作品。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剧作的直接题材来源是明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从中发掘到展示其艺术才情与思想追求的生长点,赋予了这流俗的奇异故事以富有想象力和生命力的增饰和改写。原作的故事并未跳出才子佳人、还魂相爱的窠臼,汤显祖则将故事置于金兵南侵的背景之下,让作品能够容纳更多社会性内容,并且作者将自己贬官徐闻时期的见闻融入故事中,《牡丹亭》中的岭南风物便更加真实可感。这些增饰既丰富了情节内容,又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牡丹亭》花了极重的笔墨描写杜丽娘的至情。杜丽娘的“情”不仅是她对某个特定异性的依恋,更主要的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与情感,这种欲望与情感也是最自然的人性。长期以来,封建礼教压抑着人的本能欲望,汤显祖则将本真的身体欲望作为一种必然且合理的存在,描写得圣洁而热烈,将其升华为超越生死的崇高感情,反映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与杜丽娘相比,柳梦梅的形象稍显单薄,但其纯情与痴情的形象仍较为生动。例如,《拾画》《玩真》两出,柳梦梅为偶然拾到的画像而神魂颠倒,显示出憨厚纯情的性格。得知杜丽娘是鬼魂后,他没有畏缩,而是积极奔走营救,终使杜丽娘重回阳世,二人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牡丹亭》结合了奇幻怪诞的浪漫想象与深刻直露的现实关怀、诗情画意的抒情场景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优秀的文本与昆曲精彩的演绎相辅相成,成为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

新编《牡丹亭》被冠以“青春版”的名号主要有两重含义:首先,《牡丹亭》歌颂的是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与生命,因而选用的青年演员也与角色年龄相仿。其次,昆曲虽是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但我们要让它在现代仍然焕发生机活力,要培养青年演员、吸引年轻观众。为使《牡丹亭》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白先勇先生主持艺术团队对《牡丹亭》的剧本、演员、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继承与创新完美地结合在了“青春版”《牡丹亭》这一作品中。

(一)剧本删改

剧本是戏剧的基础,为了保留原剧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价值,制作团队在编辑剧本的过程中遵循“只删不改”的原则,将原作55出压缩为27折,各折曲白完全继承原词。剧本沿着“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个层次,将两人真挚的爱情层层推进,完整地展现了原著中至情的精神。

相较于传统《牡丹亭》来说,“青春版”《牡丹亭》的情节故事更加紧凑。对于原著中描写配角的部分或与主角“至情”之精神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制作团队进行了大量删减。例如,第四出《腐叹》、第五出《延师》、第六出《怅眺》等,前后删去近19出内容。对于保留下来的折子,制作团队也有所精简。例如,第十七出《道觋》中对石道姑的身份背景说明占据了相当长的篇幅,白先勇制作团队删去了其中对刻画人物形象无益的铺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石道姑的来历,从而将这一折的演出时间控制在了四分三十秒内。

相较于传统《牡丹亭》来说,“青春版”《牡丹亭》的人物动线更流畅完整。对于“青春版”《牡丹亭》,制作团队调整了原著的演出顺序,使男女主人公的行动更加完整、逻辑更加流畅。原著中《言怀》本为第二出,是柳梦梅对身世及“梦梅”的自述。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言怀》则被调至《游园惊梦》后,这样柳梦梅对“花下美人”的叙述变得更加合乎逻辑,男女双方视角下的“梦中情”也更真實可感。此外,对于配角的塑造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点。春香作为故事的配角,在原版中,人物弧光不够明显,而在“青春版”《闺塾》一出中,则结合现代青年的审美倾向,对配角也做了艺术加工与亮点加成,融入了相声的现代属性。这一出中,老先生考核春香的读书情况,春香的饰演者与老先生一捧一逗,在充分展示春香活泼可爱、机灵动人的人物特点的同时,也使得“闺塾”达到了“开门见山”的效果,向观众展示“青春版”《牡丹亭》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群像”的独特魅力。而这一点在传统版中没有明确体现,这也展示了“青春版”的特有属性——试图发掘所有配角的独特闪光点。

相较于传统《牡丹亭》来说,“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重点更为突出。白先勇制作团队对保留下来的宋金对峙内容进行了合并与调序处理。原著中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六出《折寇》、第四十七出《围释》描写了金朝代表李全与南宋代表杜宝斗智斗勇的情节和金军内部的情况。“青春版”《牡丹亭》中,《寇间》与《围释》都被并入《折寇》进行叙述,其重点被放在杜宝如何在李全杀害其妻的扰乱下,仍能收服这群草寇,逻辑变得更为明晰,并且为了平衡文武场面,制作团队将原著第三十八出《淮警》调至三十二出《冥誓》前,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增添了演出的丰富性。

通过对原著的删减与调整,“青春版”《牡丹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一经典之作的精华部分,剧情由此变得更加紧凑、高潮迭起,演员精彩的表演让长达七个多小时的视听体验飞逝。

(二)角色塑造

针对为什么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这个问题,白先勇认为,昆曲本身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昆曲的演员与观众也都已老去。要想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就必须合乎21世纪的审美观,因此培养青年演员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人物选择上,“青春版”《牡丹亭》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特征,为了展现杜丽娘与柳梦梅年轻的生命力,也为了培养年轻演员的能力,选择了青年一代的演员作为主力军。白先勇亲自从“小兰花班”中挑选了二十出头的俞玖林与沈丰英来扮演主角柳梦梅与杜丽娘,又聘请“巾生魁首”汪世渝和“旦角祭酒”张继青为年轻演员传授正统技艺。在老师傅的严格打磨下,年轻演员的唱功、身段皆可圈可点,表演细腻动人,两位演员的动作、表情都以小幅度的转变为主,温柔似水、如花着衣、不着痕迹,一颦一笑以及颔首也都是速度放慢了两拍的,仿佛情感可以顺着这种流畅的表演而更好地抒发出来,相较于大张大合的传统表演来说,这样不动声色的温柔表演引发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共情。

在角色重点分配上,“青春版”与原作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加重了柳梦梅的戏份,使两个角色的形象塑造得到了平衡。原作对杜丽娘从生活、学习、游乐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描写,一个性情乖俏又向往爱情的大小姐形象跃然纸上,相对而言,柳梦梅则更偏向传统的柔弱书生形象。“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对主角戏份的选择性保留,使两人的形象都丰满而动人,年轻演员的演绎更是让柔弱的柳梦梅变得痴憨深情又勇敢执着。柳梦梅有《旅寄》中的落魄,有《拾画叫画》时对于杜丽娘春容的痴迷,也有《硬拷》时面对杜宝质疑的坚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青春版”《牡丹亭》中,柳梦梅有一句自言自语尤为可爱:“柳梦梅,你果然要娶梦中的美人为妻了。”这种贴近当代青年审美的唱词无疑相较于原本的“人到中秋不自由”等台词更具有生活气息,更能感染现代观众。

在妆容与服装处理上,“青春版”《牡丹亭》以更素雅的妆容、更简洁的扮相体现了角色的固有特质。比如《冥誓》一出,杜丽娘着素色青衣,素净的面容展示着女主角的柔弱与坚定,更淡雅的扮相反而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员本身的表演之中,没有喧宾夺主之感。与陈士争版《牡丹亭》对比,尽管这一版的角色扮相仍以“面无血色”为主,但演员本身却中气十足,有刚强之态,加上演员本身的衣着饱和度高,过于亮眼,显得人物性格与扮相不够贴合。此外,陈士争版《牡丹亭》柳梦梅身着藕荷色长衫,与黄裙杜丽娘同框,虽然配色上是补色处理,却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雪青同色更显和谐。

在发型处理上,“青春版”《牡丹亭》发型处理流丽干净,加上青白的衣着衬托,更显女主角气质优雅动人,而传统版的发型僵硬笨重,钗环众多,再加上浓厚的衣着底色,显得不够干净,与男主角柳梦梅站在一起,倒显得男主角身量纤纤,两性之间的美感不够协调。

(三)音乐创作

在音乐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借鉴了西方歌剧的作曲技巧,从柳梦梅与杜丽娘的代表性唱段《山

桃红》和《皂罗袍》中提取创作灵感,制作了贯穿全剧的角色主题曲。风格连贯的主题曲将各个不同的曲牌串联起来,从听觉上使唱腔与整体表演风格更为完整统一。杜丽娘的角色主题曲就在《寻梦》《离魂》等折发挥着幕间间奏抑或终场尾奏的作用,通过与唱腔的衔接而弥补了传统昆曲曲牌唱腔杂多突兀的缺陷。柳梦梅的角色主题曲也通过变奏等方式在各折中发挥着作用,细腻地反映了人物心境,刻画了柳梦梅痴情书生的形象。此外,“青春版”《牡丹亭》的乐队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体,低音部分辅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扩展了低音部分的表现领域,丝竹管弦的婉转古韵与西方提琴的沉郁悠扬水乳交融,使得乐曲意境更加丰富。为了表现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含蓄抒情,配乐常用高胡进行独奏,其明朗清澈的音色似悠然晕开的一撇淡墨,于轻拢慢捻间渗入观众内心。

(四)舞台调度

在舞台调度上,“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经典传统戏的改编,以“老戏新排”中虚拟性和写意化的现代特征为切入点,展示了舞台调度在把握戏曲内核中的独特作用。

一是虚拟性。与传统舞台相比,现代技术在灯光与布景上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舞台的表现空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让观众们沉浸其中。同时,舞台灯光和音效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整个剧目增色不少。而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虚拟性就成为“青春版”《牡丹亭》表演的一大特色。“青春版”《牡丹亭》为突出演员的表演,将舞台设计得十分简洁,往往只有桌椅烛台等简单道具,具体情境则有赖于演员的演绎。无论是满园春色还是穷冬烈风,舞台上都不会有繁琐的道具,但演员的动作唱腔、配乐的轻重缓急却让观众身临其境。《旅寄》一出中锣鼓似破风而来,柳梦梅则扯着手中的油纸伞,似风筝一般在舞台上踉跄,风雪之大一目了然。此外,为了做好舞台空间规划,使观众的代入感更强,舞台调度在“青春版”《牡丹亭》中也非常重要,每个场景的转换都需要精确地计时和协调,才能让观众们感受流畅自然的剧情推进,而这些工作都需要舞台技术人员们默默付出。

二是写意化。“青春版”《牡丹亭》還突破性地选用了白色的地板,演员舞动时的动作、服饰都承载于白色的空间中,像是泼墨于宣纸之上的国画,典雅而飘逸。此外,舞台设计时还在背景中融入了传统书法与花鸟画。《闺塾》一折中就以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作为背景,其作为中国又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戏曲的表现相得益彰,使舞台显得唯美而富有文化底蕴。现代光影的运用则增添了这一传奇故事的奇异之感。在《回生》这一折中,柳梦梅掘墓,杜丽娘起死回生,黑暗中缓缓浮现出一片艳红的身影,仿佛真的是一缕飘渺的香魂重回人世。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

2004年,白先勇和多位艺术家合作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有近万名观众现场观看,“青春版”的特色改变随即迅速引起轰动。随后,在昆曲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该剧在苏州、北京、上海等十余个城市巡回演出,其中仅在北大就演过四次“青春版”《牡丹亭》,其余巡回演出涵盖了全国各地三十余所高校,场场都有几千名学生现场观看,受到了青年观众的一致喜爱,在海外纽约、伦敦和雅典等主要西方城市也得到了数以万计人的广泛关注。2018年,北京十六所大学举行了一场海选活动,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他们共同演绎了校园版《牡丹亭》。这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展现了青年学生的才华和激情,而且让更多人接触和喜爱上了昆曲艺术,时至今日,在校园论坛上,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讨论,帖子仍然有几千热度。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改编为其他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范本,其“只删不改”的创作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精髓,让传统戏曲在不失本色的同时,融入了时代发展大流。传统戏曲的受众总是年纪较长的群体,改编后的《牡丹亭》则更加大众化、年轻化,让古老的艺术走进了青春校园。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未必是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而是没机会接触戏曲。“青春版”《牡丹亭》主动向年轻人发出邀请,带领年轻人走入戏曲百花园,领略传统文化的瑰丽。年轻演员独挑大梁的演出经历也为戏曲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多鲜活的血液将涌入戏曲这颗古老的心脏,让其再次发出强有力的搏动。在戏曲与青年的双向互动中,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青年的艺术鉴赏水平也得到提升,二者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共同进步。

四、结语

通过对《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昆曲不仅要继承,也要发展。我们不能把昆曲当作文物收藏在博物馆中,而是要让它“活”在舞台上。世界终将属于青年,因此我们要培养年輕演员、吸引年轻观众。在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宣传戏曲、让观众更方便地观赏戏曲也是戏曲扎根时代的重要手段。戏曲演出团队可以在大众传媒软件上开设官方账号,为群众提供清晰的演出视频或幕后的彩排花絮,让更多人认识到戏曲不只是老者收音机里的咿咿呀呀,更是老少咸宜的传统艺术。现代VR技术也可以让观众不到剧场便能获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值得戏曲团队进行跨媒介传播的尝试。昆曲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精彩华章,薪火相传无须每个人都成为刻苦的艺人或钻研的学者,观之赏之便能让这一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实景版的成功演出在社会方面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切都是当代戏曲人“老戏新排”的重要探索方向的成果。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精神文化和文化自信,这是回归经典、保留经典的方向,这个方向值得每一位戏曲爱好者与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保留、发扬、创新经典,才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汪乐驰.以动画形式对昆曲《牡丹亭》的改编创作刍议[J].大观(论坛),2023(08):99-101.

[2]魏正聪,侯鲜鲜.非遗戏剧昆曲《牡丹亭》IP化设计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3(12):33-35.

猜你喜欢
白先勇牡丹亭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读《牡丹亭》